豆豆三部曲感悟之十三:谈谈《遥远的救世主》中最高深的部分----五台山论道
01 丁元英上五台山“讨个心安”
身边总有一些朋友,每周必去教会礼拜,也还有一些朋友,每天冥想甚至素食,在被他们的虔诚感动的同时,我也一直在思考:他们到底是大智慧还是迷信?
豆豆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的五台山论道这一段,在原著改编的电视剧《天道》中这段已被删减,但这段也是全小说中最高深的部分,喜欢这部小说的人,估计会重复看这段不下十遍。
先说说小说的内容:丁元英制定了一个商业计划,虽以扶贫为起点,但是他早已预知商业计划的两个后果:
一是扶贫不过是强力的杀富济贫,如果有无辜的“富人”(指林雨峰)因此而弃世,还算不算行善?二是让“井底的人”(指叶晓明、刘冰等)扒着井沿看一会儿再掉下去,如果他们精神崩溃了,还算不算道德?
虽然丁元英认为他的计划符合商业规律,也合国法,但是他还是希望到佛门“讨个心安”,看看是否合“佛法”。
丁元英和韩楚风来到五台山,韩楚风封了一袋 5 万的现金要求见方丈大师,换来一句“非也”,韩楚风又追加了 5 万现金,换来一句“非也,非也”,后来丁元英递上了他写的诗,方丈看后,立刻召见:
《悟》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
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
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
都是痴人说梦。
此诗极度狂妄,也对佛门不敬,明显要与大师争锋相对,面对大师的的拷问,丁元英说出了经典的“论道”:
丁元英:“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槃。”
智玄大师含笑而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丁元英说:“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碦。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晚辈个人以为,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02 凡人与圣人的三大差距
上面几段文言文,我的理解如下:
总体来说,丁元英认为悟道是本,拜佛不过是佛门对凡人的“行骗”,追求所谓的“真经”不过是表面的行为。
从丁元英的话中,我总结出了凡人与圣人有如下三大差距:
1、凡人关注表面的“取经”,圣人关注内心的“解脱”
即“拜佛”、“修佛”都是依据教义循规蹈矩,是通过表面的清规戒律来抑制内心的贪念,而只有自己去“悟佛”,通过内心的觉悟来掌控自己的行为,才能得到解脱(涅槃)。
2、凡人“不落因果”,圣人“不昧因果”
凡人总寄托通过拜佛或恪守清规戒律能够“保佑自己”,追求“不落恶果”或者“不落因果”,这是“有信无证”,即只讲信仰,而不明因果证据。这样静态、教条地看待因果,导致一旦原来的环境发生变化,还是会“堕入恶果”。而圣人则是“不昧因果”(“不昧”指不迷惑),即清楚因果是因客观条件而变,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转移。
3、凡人追求“圆满”,圣人追求“无量”
凡人总有各种目标,我们每天都在为这些目标而奔波,能达到就是“功德圆满”,但这是一个“有限游戏”的格局。但是圣人认为阿弥陀佛是“无量”的,是一个“无限游戏”,没有极限和终点,他们不断追求的是更多的觉悟,他们期待在觉悟中而达到解脱。
最后,丁元英还提了一下佛门蹩脚的地方,即佛门通过各种教条,如不杀生、不撒谎等来引导凡人向善,即以“功德圆满”的贪念,来抑制人内心的贪念,以六道轮回的“幻觉”,来让抑制人内心的幻觉,虽然这是善意,但偏离了佛带领众生脱离苦海的本意,无异于“行骗”。
看到这里,我也大呼过瘾,回过来看基督耶稣,不也是这样?
为了引导凡人向善,才有了神的关于天国与火湖、永生与死亡的应许,让凡夫俗子因为恐惧死亡和向往天堂而守约,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基督宗教还有一个“窄门”: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7章13-14节
说到底,“窄门”就是“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的极高人生境界”,从这个角度上看,大多数虔诚并追求上天堂的信徒只不过是期望“不落因果”而已,而真正的信徒是不昧因果,他们信教不因主耶稣是否降临福祉为前提。
我感叹,当宗教修到最深处,其大智慧甚至是相通的。小说也有一句经典的话:“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03 从畏果、畏因到不昧因果的提升
面对咄咄逼人的丁元英,大师如何回应呢?大师也是高人,先给丁元英下了个套:“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但是,丁元英明白这不过又是佛教“以幻制幻”的“行骗”,“到达净土”并不是他的目标,丁元英回应:“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亦邪亦正。”
最终,大师也为丁元英所折服,提点了丁元英四个字:“大爱不爱”。
虽是以扶贫为出发点,但丁元英并没有救赎谁,而是让农民、创业者、音响巨头在各自的条件下自寻出路,一切的造化只靠他们自己而不是“救世主”,即不因爱而起,也不因恶而止,这就是大爱不爱,一切都在因果之中,是天道!
关于丁元英认为佛教虽提倡“空”和“无相”,但是又设置了“方便法门”,让凡人“着相”于福、寿、果以及佛门的教义,无异于“行骗”,大师也给与了反击:
“修行不落恶果虽有信无证,却已无证有觉,已然是进步。能让迷者进步的经即是真经”
也就是说,虽然信仰无法找到证明,但是只要让迷者有觉悟、有进步的,就是真经。我们无法穷尽地认知世界,到了认知的极限,我们只能剩下“信仰”,那一刻不论你有多智慧,依然是“迷者”,我认为,圣人跟凡人,都有信仰,只是信仰的深度不同而已。
正所谓凡人畏果,智者畏因,而圣人不昧因果,农民、创业者、音响巨头各有自己所好,芸芸众生相,如果真有救世主,祂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昧因果,按规律行事,大爱不爱,无为而无不为。
凡人以律修性,智者洞察因果,圣人以性施行,这是一条通向解脱之路,我们不可能一步登天,修行是个漫长的过程,在哪一层做哪一层的事,都是修炼。最终,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