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今日白露,进入秋天的第三个节气
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
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
夜晚,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
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
白色的水滴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
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
因得“白露”美名
白露养生——
按照老祖宗的说法,白露又是一个“早温、昼热、晚凉、夜寒”的日子,也就是说“一日而四时之气备”。我们在感受白露节气带来气温变化的同时,也要注意防寒保暖,以免因为贪凉而影响到身体健康。
民间自古就有俗语:“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白露不露,长衣长裤。”
白露时节正是注意养生的季节
1:护肚脐,天气转凉后,就不要再穿露脐装了,晚上睡觉也要穿睡衣,防止肚脐受寒。
2:护后背,古人云养阳先暖背,白露前后应该多晒后背,尤其是怕冷者。再就是凉席也要撤掉了,以免寒邪入体。
3:护头部,老话讲:“头为诸阳之会。”头部受凉后极易出现头疼,所以白露时节一定要注意护好头部。
4:护双脚,“脚暖腿不凉,腿暖身不寒”,白露节气到来前后,一些凉鞋就不要再穿了,尽量穿一些球鞋,棉球鞋,晚上睡觉时用热水泡脚,还有助于睡眠。
今年的白露是“早白露”——
今年,白露交接时间出现在农历的八月十二日,晚上23:32:07,属于早得不能再早“早白露”。
等等,明明是晚上晚得不能再晚的晚白露,为何要睁眼说瞎话呢?
那么到底什么是“早白露”什么又是“晚白露”呢?
白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酉月的开始。
早与晚,则需要用干支历来判定的。
干支历是老祖宗创立的一种悠久的计时方式,由10天干和12地支依次搭配,组成60个基本单位,包括了24节气、12月建等,内容极其深奥莫测。
因为白露是从酉月开始,酉时之前,为早;酉时之后,则为晚。
而今年的白露在晚上的十一点半左右,为“夜子时”时刻。
因此按理来说,在时间的角度上,今年的白露应该是“晚白露”。
然则,这个“晚”只是表面上的晚。
为什么呢?
古书《星事大战》是这样说的:“子时,上半时在夜半前,属于昨日;下半时,在夜半后,属于今日”。
那么这样就好理解了,今年白露节气所用的日子是申月的最后二十多分钟,也就是前一日的“夜子时”。那么白露节气是酉月的开始,与酉时的力量相同,在申月最后时刻白露至,酉月始,也就“早的不能再早了”。
说完了“早白露”,再说说“单白露”——
今年的白露出现在9月7日,农历的八月十二日。因为十二是双数,有很多朋友简单界定为“双白露”,其实也是不正确的。因为从干支历上来看,今年的白露出现在癸亥日的甲子时,实则为农历8月13日的子时。所以,同样的道理,严谨一点来说,今年的白露为单数,属于“单白露”。
又是早白露又是单白露的,分得这么详细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原来,在农村谚语中,白露早晚是有不同的说法的。“早白露,湿漉漉”,表示下雨的几率大;而“晚白露,凉飕飕”,表示天气会很晴朗。
“白露逢单,地下不干”,表示雨水充沛。“白露逢双,干谷上仓”,表示天气晴朗,适合秋粮入仓。
由于今年为“早白露”,又是白露行单日,所以白露时节下雨的几率很大。
那么,此时下雨是好还是坏?到底会对秋天收成有怎样的影响呢?
在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农村谚语,“不怕七月鬼,却怕白露水”,说的是这个季节下雨的危害性。因为中秋之后,农作物即将收割,此时最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以及昼夜大温差来促进籽粒饱满,和获取从容收割的时间,下雨甚至比七月的鬼更可怕。
白露宜晴不宜雨,是农作物生长的需要,也是丰收年景的预兆,但是,今年却是雨水易发的时间,在过去为荒年的兆头,即所谓的“白露单日行,苍天哭不停”。
如今我们已是粮食大国
不再需要为了四季晴雨担忧粮食的收成
但一个小小的早白露却蕴藏着这么多细节和经验
古人的智慧在今天看来
也仍然值得我们暗自佩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