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资本、找资本,来中投华创!
专注科技投资21年。
作为GGV纪源资本的“船长”, 符绩勋习惯把2000年之后的中国市场以十年划分:
- 第一个十年,PC时代,copy to China遍地开花;
- 第二个十年,移动时代,copy from China开始发芽。
- 到近两年,则开启了第三个十年,即技术驱动的时代。
目前GGV累计的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达到92亿美元(约合600亿人民币)。符绩勋和整个GGV团队都很清楚,对于科技类公司需要投资机构长期投入、陪伴的特点,充足的“弹药”是第一位的。
GGV在企业服务和前沿科技上的投入占到近几年投资总量的六成以上,取代了原本占据主要方向的消费端和互联网端。
GGV极为关注中国本土新兴科技生态的发展。投资了包括半导体、新能源、AI+医疗、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硬科技领域里的多家行业内顶级公司:包括小鹏汽车、小牛电动、亿航、旷视科技、Momenta、极智嘉Geek+、科亚医疗、青藤云、百图生科、吉因加等等。
近日,有幸采访了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在此次访谈中, 符绩勋系统梳理了GGV在科技方向投资上的战略和方法。
以下为整理的访谈对话内容:
Q1:我们观察到,从2018年左右开始,GGV的投向开始更多地关注科技领域。这是基于怎样的战略思考?
符绩勋: 如果我们观察过去20年中国整个创新创业的发展,尤其是前面的十五六年,主要的创新创业公司,成功的核心还是围绕在商业模式上。
从前期的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这些底层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输的效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快,也降低了门槛,这样带来的商业机遇创造了从BAT,到滴滴、美团、字节等大公司。
尽管这段时间中也有科技创新,比如我们在2003年就投资了智能设备解决方案提供商瑞声科技,在声学部件中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公司,但这样的公司在2018年之前是为数不多的。
但过去几年,中国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投资机构的竞争也进入存量市场的竞争。同时,数字化也从C端向B端在转移,这是因为用户端在深度数字化的过程中,需要企业端也更好的去进行数字化经营,这创造了软件、硬件上的各种机会。
另一方面,地缘政治的变化也是一大影响,让很多的企业要重新思考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加上中国人口红利到达了一个新阶段,需要有机器人来代替劳动力。
这几个原因叠加驱动了过去2-3年中国市场中智能化、硬件、科技的发展。
既然中国已经不再是copy to China,对于GGV而言,也需要有一定的布局。
Q2:具体来说,环境变化下,GGV的科技投资进行了怎样的变化?
符绩勋: 最近我们统计了一下,过去20年GGV的投资大部分还是围绕消费端和互联网端,占总体数量的60%左右。
剩下的40%是投向企业服务软件,以及智能终端硬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前沿科技”。
但很重要的是,这40%主要发生在近几年。
如果按时间切分,我们在企业服务和前沿科技上的投入,能占到近几年的60%-70%。
GGV管理合伙人团队
Q3:近几年,我们在很多主流投资机构中都看到了这种投资重心的变化。在你看来,相比同行,GGV在投科技上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符绩勋: 的确,投资科技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
我觉得,投科技不管是投向哪个方向、哪个领域,其实关乎一个投资团队。
换句话说,如何搭建团队使之具备分析、判断的能力与最终是否能把握住机会息息相关。
以我自己为例,我是工程师出身,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前,我曾在惠普公司做研发项目负责人,负责通过软件设计一台打印机,我接触过当时非常多的设计软件,也对软件形成了一套感觉,对整个软件协同有一套自己的逻辑。
又比如Jenny(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玮),她也是工科出身,之前在新加坡科技局是升级战斗机的,所以她对前沿科技的项目也有她的感受和逻辑。
Q4:“懂”这件事对科技投资有多重要?
符绩勋:“懂”是发现价值的前提,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创业者要求投资人能与他有共同语言、形成共鸣。
尤其是今天的创业者,有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什么?
一方面是背后的生态资源、品牌背书,另一方面就是投资人是否能真正与他产生共鸣。
作为投资人,是不是懂他、认可他的愿景?
这些都需要对技术有一定的认知。
不见得非得意见相同,我经常会提出和创始人不同的想法,但他能够感受到你理解技术的大逻辑,提出的建议是有价值和帮助的,这个时候他选择你一起合作的可能性就会更高。
共鸣是得双方共同完成的。
但有一点要明确, 我们做决策不是围绕着技术本身,不是围绕着整个创业公司的科技含量,而是在于你能够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技术只是创业者做事情的一个手段、是一个壁垒,但是它不是绝对的价值。
Q5:什么是绝对的价值?
符绩勋: 我曾经和李彦宏聊过这个事。
百度有很多的技术,其中很多是很底层很核心的。
比如围绕AI,百度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很强,但我和李彦宏说,需要有产品,有了产品你就有抓手把科技变得有价值。
价值是体现在产品上的,而不是体现在科技上的。
所以,什么是产品?
可消费的才是产品,人们愿意为价值埋单,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比如这两年企服赛道很热,看SaaS公司都会去关注年度经常性收入,这就是在衡量价值。
SaaS公司的产品可能是一套软件,也有可能是软件+硬件,我关注的是中小企业在你的产品上花多少钱,多大程度离不开这个产品。
越离不开,这个产品就越有价值。
Q6:GGV应该有提升准确度的方法吧。
符绩勋: 我可以跟你说说我们当年为什么投小鹏汽车。
在我看来,车的终局就是一个机器人,所以在GGV的视角中,是把小鹏汽车视作前沿科技公司的。
当时那么多造车新势力,为什么我们最后选择投小鹏汽车?
一方面是对团队的认知,我和何小鹏认识十多年了,但更重要的是,一家造车新公司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我很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答案是:创业者重要,对车这个产品的定位也很重要。
我们今天看到的都是电动车,那只是驱动能源的变化,未来更大的价值是智能车,是无人驾驶、辅助驾驶这些功能。
以小鹏汽车的体量,竟然有几千人在专门做无人驾驶,这是我很看好他的一点。
更重要的是,小鹏汽车是生态很关键的一部分。
透过小鹏汽车,我可以向供应链上下延伸寻找我们可投的机会。
所以,不仅仅是今天GGV投资了多少家公司, 曾经成功的被投企业会作为飞轮,让我们更好、更准确去把握生态里的新机会 。
这也是GGV今天的优势。
Q7:拼资源这件事,GGV是如何具体去做的?
符绩勋: 有个前提,好项目之间的竞争更多是竞合关系,很少出现谁能完全独家的。
从生态和资源的角度,GGV对被投企业的价值创造从很多历史案例来看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我之前投资过百度,后来百度做了去哪儿的控股投资仍能独立上市,虽然再后来和携程做了一个合并,但在这个项目上创业者、投资人、LP都挣到了钱。
还有土豆优酷的合并,是我们主导并代表同行去谈判并促成的,后来和阿里合并,也是我作为代表去和蔡崇信谈的。
这些价值创造与投资机构背后的资源生态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整个创投行业中,同行们在这一点上对GGV也有共识。
尽管我们难免在一些项目上有拼搏、有竞争,但在可选的情况之下,我们无论对创业者还是同行,都是一个好的合作伙伴。
Q8:从GGV的角度看,消费互联网仍有投资的好机会吗?
符绩勋: 消费互联网仍然有机会。
主要是来自于新消费、新零售、新品牌这些方向,GGV也仍然有相关的布局。但从大面上说,我们的投资重心相比此前的确有了一个对调。
Q9:现在还有GGV想投而投不进的案子吗?
符绩勋: 我不敢说10家我们想投的案子中有10家会选我们,但这个数字能到8-9家。
问:这份自信的来源是什么?
符绩勋: 首先是行业口碑,GGV真真实实创造了很多的价值,还在持续创造更多,包括我们现在组织的各种课程、人才对接出海等做法。
另一方面,GGV有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地方,和绝大部分中国投资机构相比,我们有一个比较全球化的团队,并能有效给予公司全球化的价值。
比如,我们随时可以给在其他地区的合伙人打电话,对接海外资源和帮助。
同时还能给创始人提供全球化的视角。
GGV全球之间的联系是无缝的,在一条船上还是在不同的船上,效果会截然不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