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然衣拉·阿不力肯木:社交媒体对民族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

0
分享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在全球化语境下,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提升国家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民族地区青少年使用微信增强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一种社会个体对国家的内心情感与归属意识,涉及对所处民族文化与政治身份的集体认同。国家认同,既关乎个体情感表达又涉及集体身份认同,是现代民族国家得以形成并维系的重要心理基础。有研究发现,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与大众媒体通过信息传播与内容生产,进而在民众之间促进信息共享,制造共同体验,进而塑造民族认同是密不可分的。那么,这种媒介使用对国家认同意识的塑造效应在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群体之中是否显著,如何优化边疆民族地区的媒介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本文将通过一系列深度调查,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

本研究采用田野调查和网络民族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少数民族青少年在提升国家认同过程中的社交媒体实践。 研究对象——新疆轮台县阳霞镇,是一个不到14000人的小镇,有3000多户人家,生活着2380户农民,这里一直以来以粮棉种植为主,以小白杏为支柱副业。 据了解,该镇青少年共3800余人,70%以上的青少年都使用微信。 农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少有机会行万里路,可能会对世界的认识有所局限和束缚。 如今,除了读万卷书,该地的青少年可以通过互联网,基于社交媒体去看这个世界。 若能让青少年以正确的动机,有意识地去使用社交媒体,将会取得非常正面的效果,尤其是在培养其国家认同意识方面。 近年来,杨霞镇政府和村委会工作人员通过建立微信群、公众号和视频号,使当地青少年通过微信结识朋友、探索世界,通过彼此的学习和交流增进共同性,在认知上理解并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田野调查中,调查组以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 笔者参加了一些交流活动,深入了解了提升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实践活动。 通过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笔者发现,微信使用已经深入阳霞镇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他们通过微信与朋友们聊天,交流所见所闻,畅谈家乡的新变化; 他们还通过微信看新闻,了解镇子以外发生的事情,获取国家建设发展的信息以及对边疆地区的支持与帮扶; 通过这些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的内心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逐渐萌芽、长大……

阳霞镇青少年日益普及的“微信生活”

镇子里青少年都有微信账号,这款社交软件把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邀请到了一个共同的网络空间。在访谈中,一个几年前失去父亲的小姑娘,她的母亲患有心脏病,家里经济条件困难。当笔者去探访这对母女时,她们正在炕上看手机交谈。我问道:“什么事情啊这么热闹?”小姑娘高兴地说:“姐姐,我正在看记者采访外交部部长王毅,他真的很优秀,是我的偶像,以后我也想成为一名外交官,为国家出一份力,让国际友人们看到一个自信大气的中国人!我在给妈妈翻译外长讲的话,我是她的汉语小小翻译官。”

当小女儿去外面拿东西时,笔者问这位母亲,怎样看待孩子使用微信这类社交软件。她说道:“不瞒你说,我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没念过书是自己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便希望女儿能够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能够飞出去,多看看这个广阔的世界。社交媒体可能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但我从不干涉孩子的人生课题。”

这位母亲还坦言: “女儿很喜欢结交不同民族的朋友,有时候还会说一点哈萨克语和蒙古语,她的汉语水平也很强,在家常常看着镜子模仿外交部发言人说话,还会把稿子打印出来大声朗读。 ”社交媒体为这些偏居祖国一隅的民族小镇的孩子们看到外面的世界,找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小窗口”。

正在念高一的女孩小娜(化名),性格开朗活泼,读完“内初班”后考上了“内高班”,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小姑娘。 笔者在与她的交流中发现,她十分善用社交媒体,她和笔者分享了一个群,里面有汉族人、蒙古族人、哈萨克族人和藏族人。 她给这个群取名为“民族团结一家亲”。 她说: “学校有个活动,就是举办一场关于民族团结主题的大串烧,希望同学们都来展示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 ”令人惋惜的是,因为疫情原因,同学们没有办法去学校排练,于是学校的艺术团团长把大家拉到一个微信群里,方便通知和交流。

后来,小娜和小伙伴们又建立了一个“大串烧”小群,在群里联系并商量表演的事情。 “我在这个群里面第一次接触到不同民族的艺术,觉得很是震撼。 ”她情不自禁地说着,随即哼起了《乌兰巴托的夜》,说这是群里的蒙古族小伙伴唱的,现在大家基本都会唱了。 一首歌就能把大家的心连在一起。 笔者从小娜爽朗的笑声中感受到了这些少年的单纯可爱。 这种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彼此欣赏的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优秀传统美德。

笔者采访了一个男孩小山(化名),当时他在广州念高二。 小山平日里少言寡语,笔者去他家里的时候,他正在用微信进行视频聊天。 他对我说: “这个聊天的人是我最好的兄弟,是个香港人,曾经一起做了一年的同桌,我们关系非常好,后来他去悉尼大学读书了,我们会用微信保持联系,他会给我发很多悉尼的照片,分享在那边的生活。 ”

小山还兴奋地说,最近他的同桌在澳门旅游,并给他发了照片,看着照片有种从电影里走出来的感觉。 “虽然自己没有机会亲自去祖国的大好河山游玩,但看到微信朋友圈,也有种开阔视野、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们每天都会聊几句,也希望未来有一天可以见面。 ”

微信使用如何让国家观念入脑入心

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才能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微信群的使用,可以起到向青少年进行积极正面宣传的作用。

阳霞镇镇长艾力曼向笔者介绍说,镇里每个村都有一个青少年的微信群。 通过微信群,可以更好地关心这些孩子。 副镇长如思兰补充说: “我们每个村还有自己的公众号和视频号,会分享并传播很多正能量的视频和文字,宣传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 也会分享中华文化以及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照片和视频,让青少年受到教育、健康成长,自觉地与国家、与各族人民紧紧站在一起。 ”

其盖布拉克村工作人员深有感触地说: “有一次我在微信群里分享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内涵,群里一名正在读三年级的维吾尔族小男孩提问说,维吾尔族和汉族属于不同的民族,为什么会有相同的历史呢? ”后来,一名高年级的学生耐心地解释说,中华民族包括56个民族,都是一家人。

“ 说实话,刚开始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担心这个孩子有着错误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还在想怎样才能让他更好的理解。 但微信群解答了这个小朋友的疑惑,他也在积极地与群里的哥哥姐姐们交流,在这种讨论氛围里,大家也逐渐树立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正是社交媒体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该工作人员语重心长地说。

微信群里一名今年参加高考的“大朋友”小缇(化名)正在备考。 她说: “为了有充足的复习时间,我不太玩手机,但对这个微信群会十分关注。 ”小缇坦言,随着自己学业的进步,渐渐地有了广阔的视野,不再以井底之蛙的心态去认识这个世界,也明白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和崛起并不是一步登天,而是几代人的努力和牺牲换来的,能够在微信群里引导这些可爱的小朋友们认识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阳霞镇村委会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政府部门和村委会,还有孩子们,大家一起学习,让村子充满中华文化的氛围,社交媒体能够把大家联结起来,可以整合内外资源,把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带进村子。 ”

利用微信,让中华文化走进乡村,在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心里埋下一颗中华民族的种子,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积极的作用。 中华文化包罗万象,根深叶茂,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微信作为媒介平台,如果运用得当,开设寓教于乐的优质课程,将会让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微信使用中逐渐形成的家国之情

在访谈中,笔者深刻地感受到:或许,媒介就是有这样一种能量,在“润物细无声”之中,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一颗颗对于国家的依恋之心,对于中国民族的认同之情悄悄地生根发芽。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名叫小迪(化名)的小学五年级学生,他在姥姥家长大。由于他的父亲受了宗教极端势力的蛊惑,不得不来到“教化中心”接受培训教育。

因为受到宗教极端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个家庭的几个孩子接受正规学校教育比较晚。 但是可喜的是,父亲从“教化中心”学成毕业后,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孩子们全部送到了学校接受教育。 他还让已经结婚又离婚的女儿积极备考,去念大学。 他充满歉意地说: “我真的对不起这些孩子们,几年前我受到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在他们用微信联系自己的朋友时,我会干涉,不让他们通过社交媒体接触其他民族,也对汉族有很大的偏见。 那个时候,我甚至觉得除了维吾尔族,其他人都不是自己人,更别提中华民族了。 ”

“ 从教化中心毕业后,我内心越来越清晰,我不仅没有做好自己人生的课题,还很霸道地干涉了孩子们的人生课题,他们不应该为我的错误买单。 ”这位父亲表示: “我希望他们可以自由地成长,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而微信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棒的交流渠道,我会鼓励他们多交不同民族的朋友,告诉他们中华民族是一家人。 希望整个家庭可以忘掉过去,重新开始。 ”小迪的父亲在努力地学习汉语,有时候还会主动用汉语同他人交流。 共同的语言使他隐隐地产生同其他民族一家人的感觉。

笔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国家认同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爱国也要从娃娃抓起,更要从青少年抓起,在耳濡目染中培育家国情怀,潜移默化地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 当青少年在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交往中感受到温暖,满足了情感需求并产生情感依恋,会从心底里把自己看成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笔者相信,这些人、这些故事只是缩影,一定会有更多青少年的爱国故事!

提升民族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基本策略

通过访谈,笔者认为,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微信使用与国家认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善于利用诸如微信、微博、抖音之类的社交媒体,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克服时空距离,增进祖国各民族的交流与交往,增强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

在认知层面:通过社交媒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认知层面,要引导青少年树立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对国家有认同感。

国家认同究竟从何而来? 这就必须要谈到内心深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将各民族联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什么,这份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感情来自何处。 在笔者看来,当一个人意识到身边的人是自己的伙伴而不是敌人时,就会产生某种关爱,在这种有温度的环境里,彼此的距离会拉近,共同性会增多,差异性会减少,在不同民族交往交流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彼此是命运共同体的共识。 而上述过程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即存在一种各民族可以友好交往和沟通的媒介平台。 毫无疑问,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当仁不让是最佳沟通渠道之一。

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对政治秩序的强调和对社会稳定的重视,依然是国家力量的重要表现形式,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不仅是共同的地缘和生活环境把我们密不可分地联结在一起,更是共同的历史命运和光明前途把我们亲密无间地凝聚在一起。 社交媒体为民众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也给了不同民族倾听彼此声音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人们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不同,可能不敢主动迈出第一步,但虚拟的网络世界可以让人感到轻松自在,消除这种社交距离与交往压力,从而有效促进各民族间理解与交往的深度,开启一种爱的循环。

在情感层面:通过社交媒体培育青少年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从总体趋势和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内国民享有的共同文化、共同价值观越是广泛和深厚,越容易建立起较为稳固的国家认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是在捍卫祖国统一、推进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的。 正如列宁所言,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和睦之魂,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中国台湾学者赖岳谦教授提出,文化是社会和历史的沉淀,国家认同、民族认同都是建构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认同中国的中国人,当然应该爱中国的文化,爱中华民族,爱中国。 事实上,有效利用微信,可以让民族地区青少年融入国家认同感的培育过程,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力量,从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最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交往方面:充分运用社交媒体促进各民族沟通互动

善于利用社交媒体促进各民族交融,同心同行,才能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做好了地基,各民族间的互动与交往会少几分刻意、多几分自然。不同民族的朋友们使用微信进行文字或者视频聊天,能够在打破时空限制的条件下,互动互嵌。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对彼此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实 现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 民族地区青少年通过使用社交媒体,在各民族交往中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价值和意义。 各民族交往互动,在尊重和分享不同民族文化的同时,可以感受到56个民族的魅力,进而增强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和底气,追求各民族交融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格局,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一种格局,更是一种情怀。

总结和反思

现代科技的发展促使社交媒体方式不断创新,改善了边疆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 在阳霞镇,笔者看到,没念过书的父母对孩子尽心尽力的关切和无尽的担忧; 也看到了政府部门和村委会对于孩子们的付出,以及整个社会对青少年的关爱。

尽管民族地区青少年在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还存着一些问题,但是笔者坚信,通过善用社交媒体,民族地区青少年一定会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包容博爱,进而在这份美好中坚定自己的信念,在未来的广阔天地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来源:经济导刊 (作者 然衣拉·阿不力肯木,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支持一下小编,请下方点赞、点和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西域故事
西域故事
奇闻异事,社会百态!
6778文章数 3938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