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代价去救孩子,要是因此当不了医生,我就去医院门口卖花。”
张伟接受采访
2008年,医生张伟冒着可能危及生命,中断职业生涯的危险,独自开展结石宝宝病因调查,推动了三鹿奶粉事件的曝光,几十万婴儿得以从毒奶粉的威胁下脱身,张伟因此获得了无数赞誉,而事件的祸源——三鹿奶粉,也在一片痛骂声中破产倒闭。
但十年之后,当另一位医生谭秦东挺身而出,发文警告鸿茅药酒对老年健康危害时,等待他的,却不是官方与公司对事件的合理回应与积极查证,而是一场横越千里的跨省追捕,以及长达97天的监禁。
突如其来的拘捕击垮了谭秦东和他的妻子,从暗无天日的看守所里出来后,谭秦东的精神状态一度失常,妻子刘璇对此痛心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谭秦东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哭泣、自言自语、情绪失控扇打自己耳光,甚至以头撞墙。”
被抓捕后的谭秦东
被抓捕后的谭秦东,从人生的巅峰跌落到了谷底,他中断了自己的医生生涯,沉默不语,每一天都在心理治疗与按时服药中度过。
这场跨越了大半个中国的抓捕,对于谭秦东而言,不仅仅是拘留案底与97天的自由受限,更是永久地改变了他的一生。
一篇阅读量为2241的吐槽网帖
2017年12月19日,出于对鸿茅药酒虚假宣传的反感,内心怀抱着医生职业感的谭秦东,便在“美篇”平台上发布了文章,以此吐槽鸿茅药酒的浮夸广告。
在他写出这篇吐槽网帖之前,谭秦东时常能听到关于鸿茅药酒各类新闻消息,从小道消息到处传的自媒体,到权威可信的官方媒体,都曾报道过这家公司的负面情况。
看着被许多媒体笔伐口诛的鸿茅药酒,以及那些因为虚假宣传而被误导的消费者,正义感把谭秦东内心的怒火燃烧得越来越旺。
怒气驱使下的谭秦东,很快就凭借着自己的职业知识,集齐了各种科学论据,洋洋洒洒地写完自己的吐槽文章,并给文章取了一个抓人眼球的标题——《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
发布完文章后的谭秦东没有多想,便把文章转发到自己所在的几个微信群,一方面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个事实,另一方面,则是盼望能多些人来看他的网帖,得到几分被认同的喜悦。
谭秦东所发的文章
然而,事实却与谭秦东的希望相反,在文章发出后,在长达1个月的时间里,这篇普普通通的文章仅仅只有2241次阅读量。
在阅读反馈寥寥无几的情况下,谭秦东很快就把自己所发出的这篇文章丢在脑后,继续沉浸于年关时的忙碌工作中,他并不知道,因为自己的发帖与转载,一次厄运即将降临到他的身上。
在谭秦东文章发布后的第三天,这篇帖子就被鸿茅药酒公司浏览到。
在鸿茅国药公司的命令下,一名员工当即向警方报了案,案由是:有人故意在网络上诽谤抹黑公司产品,造成公司销量急剧下滑,给公司带来了巨额的金钱和声誉损失。
凉城县一角
接受报警的是内蒙古凉城警方,即是鸿茅国药公司所在地公安机关。接案后,凉城警方迅速行动起来,开始了对于发文者身份的追踪调查。
2018年1月5日,借着警方办案身份的便利,凉城警方从“美篇”平台的运营公司里调取了谭秦东的ID号和手机号,之后便顺藤摸瓜,千里迢迢赶到了谭秦东的居住地。
面对着这样一群代表公权力的便衣警察,手无缚鸡之力的谭秦东只能乖乖束手就擒,这位“恶意诽谤”的“犯人”就此被警方带回凉城。
鸿茅药酒宣传图
而在谭秦东被带走之前,妻子刘璇还对发生在面前的事实无比困惑,几天之后,她在看守所探望谭秦东时,才得知事情的源头——丈夫之前转发过的那篇《中国神酒“鸿毛药酒”》。
妻子刘璇并不是什么历经大风大浪的人,面对着突如其来的祸端,天真的她只能寻尽一切办法,求着自己的丈夫从看守所里脱身。
恐惧与迷茫之下的刘璇,很快就答应了鸿茅药酒提出的要求,把谭秦东那篇发在“美篇”上的文章删除掉,可即使她一切照做,苦苦等待三个月,换来的却不是丈夫的自由,而是鸿茅国药公司继续起诉的决定,与140万的高额赔偿要求。
妻子刘璇
刘璇一瞬间陷入了绝望。
舆情的爆发
就在这个刘璇一度绝望的时刻,红星新闻对于此案的报道,让刘璇与谭秦东得以看到一丝脱身的曙光。
2018年4月13日,红星新闻对谭秦东被跨省追捕一案作了专门报道,而关于这一事件的舆情,随着时间的流逝,酝酿得越来越烈,谭秦东被千里跨省追捕的遭遇,很快就得到无数民众的同情。
逮捕通知书
关于跨省追捕的案件其实并不少见,而这样能展现警方辛苦为民的案例更是时常登上报端。可此次谭秦东跨省追捕案之所以引起民众的反感,正是案件里隐藏着的三个令中国大众异常厌恶的标签:
虚假宣传,仗势欺人,以及公权力跨界。
(1)虚假宣传
鸿茅国药这家公司,在广告宣传上的问题连年频发,在谭秦东的案件被曝光聚焦之前,关于鸿茅药酒虚假广告的新闻就早见报端。
实际上,鸿茅药酒虽然明显荣获多项奖项,但其药酒是否具备广告宣传中的功效,一直颇受外界质疑,也让部分民众对这种过度宣传心怀不满。
在平时,只是限于没有发声的渠道与机会,这部分人的怒火极少显露出来,而谭秦东被捕一案,正好成了民意表达的一个发泄口。
2016年对鸿茅药酒虚假宣传的报道
(2)仗势欺人
刘璇模拟抓捕场面
新京报、澎湃新闻和红星新闻等大型媒体,在过去同样报道过鸿茅药酒的负面新闻,可这家公司却对此不闻不问,假装没有看见,更不敢派遣律师起诉控告。
而对于鸿茅药酒公司来说,谭秦东只不过是一介医生,一个网民,他仅仅只是因为一次网络发言,便被鸿茅药酒告上法庭。而当谭秦东与妻子刘璇删除帖文,被迫认错后,鸿茅药酒公司依旧死死盯着他们不放。
因此,在只敢挑软柿子捏,以势欺压人的鸿茅药酒面前,谭秦东是实实在在的受害者。
舆情爆发前的谭秦东,不过是一介布衣平民,本也可以置身事外,但他却因为心怀正义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最后沦落到身陷牢笼的地步,这让许多民众对谭秦东的不幸遭遇怀抱同情,更愿意为这个不幸者而挺身发言。
(3)公权力跨界
公权力跨界,是这起事件引爆舆论最重要的一个点。
在此次凉城警方的通报中,谭秦东的网帖被定性为是一种“诽谤”,这种说法本就难以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被视为是“诽谤罪行”的滥用。
此外,谭秦东一案的办案流程也颇受外界质问。此次办案是由报警地警方立案追捕,而一般情况下是由案发地公安机关负责,这种异常的办案流程与常规程序相差甚远,引起许多民众对此的有端猜想,质疑是当地公权力为地方产业经济发展而过度使用,有公权力跨界之嫌。
被捕前的谭秦东
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在网络上合理批评时,被强加上违法犯罪的帽子。作为一名公众,对于企业的错误进行评价与批判,既是义务,也是权利。而鸿茅药酒以自身影响力起诉谭秦东,地方警方将公权力施加于合理评论上,让无数民众害怕今后会有着和谭秦东类似的遭遇。
在多重因素的叠加下,谭秦东一案如同一颗落在热油上的火星,点燃了大众对鸿茅药酒所作所为的不满。
面对着这波涛汹涌的网络舆情,国家药监局与公安部很快就作出了回应,一方面要求鸿茅药酒对虚假广告的事情做出切实回应,另一方面,要求相关部门严格核查逮捕谭秦东的流程。
有关部门作出回应
借着浩浩荡荡的网络声援与中央部门的密切关注,在暗无天日的看守所里待了97天后,谭秦东终于得以重获自由,再回人间。
“想哭,但忍住,自由真好。”
这是谭秦东从看守所里走出来时,对记者所说的话。
然而,残酷的事实是,获得自由的谭秦东,身上的厄运依旧还未散去。
无需道歉的道歉
谭秦东的毕业证书
2018年4月17日,在社会各界的期盼目光中,谭秦东终于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许可,办理完取保候审手续,从凉城看守所内踏步而出。
踏出看守所的谭秦东,与三个月前的他判若两人。三个月前的谭秦东,神情开朗,眼神明亮,嘴角稍稍向上扬,透露出一股自信的气息——在未经历跨省追捕前,谭秦东虽然才39岁,但已经算得上事业有成。
彼时的谭秦东,拿过中南大学麻醉学硕士学位,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当过麻醉医师,2015年起他从医院出来,自己创业,开起了几家医药科技公司,担任过好几家公司的法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名经历丰富、素质优秀的有为青年,在暗无天日的看守所里足足待了三个月后,等到他再次出来时,却仿佛变了一个人。
刚刚走出看守所的谭秦东,虽然外表依旧不变,但他的气质,他的内心,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明亮的眼神黯淡了下去,脸上的嘴角,不论哪个时刻,都是微微往下撇,
神情拘束且卑微,望向外界时仿佛带着一丝小心翼翼。
没有人能说得清谭秦东在看守所内遭遇到了什么,唯一能确定的是,他这三个月里,必定有着极为痛苦的经历。
鸿茅药酒的声明
从看守所出来后,谭秦东的表情与气质仿佛就此定格,那段时间成为他久久难以忘却的噩梦,而厄运,却依旧未曾散去。
“这是一个职业医生应该说的真话。”
“本人在此深表歉意,同时希望鸿茅国药股份有限公司予以谅解。”
4月17日刚刚出看守所时,谭秦东面对记者的提问,还曾表示自己对发文一事绝不后悔,但仅仅只过了一个月,他却公开向鸿茅国药公司道歉。
如此戏剧性的反转,与谭秦东背负的诉讼压力有关。
谭秦东出看守所时,办的只是取保候审,而非无罪释放,取保候审后的谭秦东,依旧要面对着“损害商品信誉罪”的压力,依旧要与凉城警方,以及鸿茅药酒公司打交道。
谭秦东被逮捕前后的对比
随着时间的流逝,压力渐渐累积在谭秦东的心头,在外界舆论的质疑声中,鸿茅国药公司仍然不肯放弃对谭秦东的诉讼,凉城警方在允许取保候审后,似乎也就没有了下一步宣布他无罪的动作。
面对着鸿茅药酒公司无情的逼迫,谭秦东的精神开始显现出异常。
5月11日,已经回到家中的谭秦东再次接受内蒙古警方询问,在被警方询问了近12个小时后,谭秦东突发精神疾病,最后不得不紧急入院治疗。
6天之后,谭秦东在微博上发布道歉声明,公开道歉,而短短一个小时后,鸿茅国药公司回应了谭秦东的道歉声明,并撤回了对谭秦东的诉讼。
谭秦东突发精神疾病的微博
任何一个有心人都能看得出来,谭秦东的这一场道歉,并非是真心实意,而是在鸿茅国药公司的重重压迫下作出的。
谭秦东的道歉,是一场无需道歉的道歉。
酒之毒与权力之毒
鸿茅药酒生产线
谭秦东的公开道歉,自然在网络上引起一阵舆论波浪,然而,对于鸿茅国药公司来说,外界的各类舆论,不过只是一阵微微的细风,鸿茅国药这家以传统蒙药著称的企业,已经扎根内蒙古近二十年。
在这多年的企业发展路途中,鸿茅药酒是鸿茅国药的主打产品,其产品的药效与毒性,一直饱受外界质疑,药酒表面听起来是酒,但实际上却是药,并且还含有多类中药材,其中的何首乌已经被明确具有肝毒性,槟榔的危害也早见报道…….鸿茅药酒的问题林林总总,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款药品,鸿茅药酒的功效却缺少临床证据的佐证。
手底下销售着这样一款产品,历经着从民间到《中国经济周刊》等官方媒体的质疑,鸿茅国药身经百战,却依旧不倒,这其中的原因到底为何呢?
鸿茅药酒,其中蕴藏的,不单单是酒内之毒,还有权力之毒。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鸿茅国药销售额超10亿元,纳税2.7个亿,而2017年的凉城县,财政收入仅仅才达到2.1亿。
凉城县财政收入统计表
虽然鸿茅国药的纳税并非全盘归于地方政府,还有相当部分比例收归中央,然而,仅仅是归属于地方的纳税份额,对于凉城这个财政收入还比不过当地企业的县城来说,收入贡献是无可比拟的。
可想而知,鸿茅国药这家臭名昭著的药企,已经成为凉城当之无愧的财政收入龙头,只要能维持住鸿茅国药的生存与收入,凉城地方经济与财政运转就能借此解决大半。
而与大幅度财政收入贡献相对应的,是企业崩溃带来的风险。一旦龙头企业崩溃破产,随之而来的不单单是巨额的财政收入损失,还有地方经济产业与就业稳定的严峻挑战。
在这种两难抉择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常常需要采取多类手段,以保护企业发展。地方政府的做法,本该无可厚非,也应该得到谅解,只是企业的发展,需要按照法律的规制而行,只有虚心接受法律规范下的合理批评与建议,企业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
时光已经流逝到2022年,当代中国的法律程序越发规范,诸如4年前“鸿茅药酒”之类的事件,离我们也越发遥远。
但愿公权力能不再被滥用,合理的批评与建议,能在互联网中自由通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