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哈尔滨呼兰弑警案凶手“呼兰大侠”被抓?真相是……

0
分享至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一66岁老头杨某被哈尔滨市公安局呼兰分局逮捕,现有各种证据证明这位老头就是上世纪80-90年代活跃在黑龙江哈市的“呼兰弑警案”犯罪嫌疑人。

  针对网络流传黑龙江“呼兰弑警案”犯罪嫌疑人被抓一事,5月31日,哈尔滨呼兰区警方人士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纯属谣言,“发帖者之前还造谣过南京刁爱青碎尸案,昨天已被微博官方禁言,他自己也删除了微博。”

  对于网络流传的该案案情,警方人士称,“网上传的都是谣言,属于以讹传讹。”该人士还称,不方便透露具体案情,称案件始终在侦办中,“几代人都没有放弃。”

  警方人士:

  网传“呼兰弑警案”凶犯被抓及案情均系谣言

  一张截图引起了大家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呼兰弑警案”的回忆。

  截图显示,微博用户@科学XX 于5月21日发帖称,2022年5月1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一66岁老头杨某被哈尔滨市公安局呼兰分局逮捕,该老头今年66岁,退休……现有各种证据证明这位老头就是上世纪80-90年代活跃在黑龙江哈市的“呼兰弑警案”犯罪嫌疑人。

  通过检索相关关键词,相关结果显示135万个。弹出的资讯标题更是吓人,“1986年杀死115人的‘呼兰大侠’到底是谁? ”“神秘头号悍匪呼兰大侠,一夜残杀52人至今仍未破案?”

  在这些网文的描述中,该凶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杀害呼兰县多名公职人员,“52人惨死”、“27人为公检法的工作人员”、“在死者家的墙上,留下名号……”,此后销声匿迹,被列为“中国第二大悍匪”。

  5月31日,记者就此向呼兰警方人士求证时,他称纯属谣言,“发帖者之前还造谣过南京刁爱青碎尸案,昨天已被微博官方禁言,他自己也删除了微博。”

  造谣者已被微博官方禁言

  该人士还称,“网上流传案情都是谣言,属于以讹传讹。”

  记者注意到,微博用户@科学XX 确已“因违反社区公约,该用户目前处于禁言状态”。其主页关于“呼兰案”以及“南大碎尸案”贴文已不可见。

  5月30日,南京警方证实“南大碎尸案”凶手被抓获为谣言后,被害人刁爱青家属委托代理律师向媒体表示,该网友的行为已经给被害人刁爱青亲属带来巨大的伤害,也造成了社会危害,严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公序良俗,恳请警方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对其进行处罚。

  媒体调查与网传内容差异大

  警方称“几代人都没放弃”

  那么网络所传“呼兰弑警案”对应的真实案情究竟如何呢?前述呼兰警方人士称,不方便透露具体案情,称案件始终在侦办中,“几代人都没有放弃。”

  2016年,曾有媒体记者前往呼兰进行探访后了解到, 1987年至1988年,呼兰及周边区县,确实发生过多起弑警案,但与网络流传版本差异巨大。

  报道显示,记者查阅《黑龙江公安英烈名典》记录,1987至1988年,哈尔滨境内意外惨遭杀害民警共计5人。其中三人为原呼兰县公安局民警,他们分别名叫张福贵、马福林和朱海,案发时间均在1987年。

  另外两位遇害民警,分别名叫贺瑞忱、王余馥。前者生前系巴彦县公安局万发派出所所长,遇害时间为1987年10月12日。后者生前系哈尔滨南岗区公安分局治安科民警,遇害时间为1988年9月2日。

  围绕这五起至今未破的弑警案,网上充满了猜测,最终经过近30多年的层层传播,演变成现在网络上流行的传言版本。

  据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施爱东查证,该案引发的传言具体来自民间。施爱东称,天涯社区、百度贴吧、猫扑是该案最主要的传播地。由于未能结案,警方没有公布过疑犯的直接信息,缺少了官方信息来源,信息市场就被道听途说占领了。”

  施爱东认为,各种想象、猜测、分析、印象被当成内幕消息广为传播,由此滋生了各种互相矛盾的说法。从现有资料看,其实就是“谣言”衍生物,凶手其实就是一个“变态杀人狂”。

  该报道还称,多方资料显示,当前呼兰及其周边区县发生弑警案后,引起各级警方高度重视,公安部、黑龙江省公安厅派出联合专家组赶赴呼兰,会同哈尔滨警方组成专案组开展侦查。

  2016年,时任呼兰区公安分局许堡派出所所长卢建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30年前,呼兰发生弑警时,我还没当警察,但这个案子我是知道的。”30年来,关于案件侦查,呼兰警方从未放弃过。“每位新局长上任,均会关注。”

  (来源:红星新闻)

  哈尔滨“呼兰弑警案”调查:5位警察遇害近30年未破案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这是民国才女萧红《呼兰河传》尾声部分的佳句。据说,文本中的“呼兰河”,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这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的小城。

  最近30年,呼兰不再因萧红而闻名,而被一起“弑警案”所困扰,尤其是网络世界里,此人被传为“中国十大悍匪”第二名。近日,封面新闻记者在黑龙江呼兰调查发现,1987年至1988年,呼兰及周边区县,确实发生过多起弑警案。但在网络世界广泛传播的所谓案情,却在知情人驳斥为“谣言”。

  那么,真相到底如何?有多少警察遇害?尘封多年的甘肃“白银案”已破,“呼兰弑警案”能破吗?

  近30年不断加剧的传言

  从民间到网络

  “呼兰弑警案?”知道!30年前,杀了人,还在墙上留下“名号”……提及这起案件,哈尔滨滴滴专车司机梁师傅来了精神,却也满脸疑问:“真的有这个人吗?”

  听说此案的,还有哈尔滨花园街某火锅店老板、呼兰南大街小贩和数位90后年轻人,等等。

  11月1日晚6点,哈尔滨花园街,某火锅店。食客超过50人,年龄结构70后、80后和90后等三个时代。

  “这个人太残暴了,专挑警察下手。”

  “那时候,呼兰很多警察都不敢穿着警服出门。”

  “我听我爷爷讲过。但更多的还是在网上看到的帖子。”

  关于1987年至1988年间,发生在呼兰及其周边区县的多起弑警案,70后食客和少数80后食客表示,他们知道的信息,几乎都听自民间“口口相传”。多数80后和所有90后则表示,信息来自网络。

  百度搜索该案疑犯,封面新闻记者得到相关结果约16.2万条。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施爱东则透露,2014年1月,他在论文写作时,曾检索发现结果为400万条,可谓网路热门词条。“不过,官方报道中,几乎找不到任何有效线索。”

  另据施爱东调查,该案从哈尔滨本土口口相传,到通过网络走向全国的时间节点是2005年。当年,随着百度贴吧“哈尔滨吧”的建立,哈尔滨网民将呼兰这起案件推向全国。而真正达到“极致”,则是因为天涯网民“孙小浩”发表的网文《中国十大悍匪战斗力排行榜》。

  登录天涯社区,检索孙小浩,这篇网文的点击率已达330多万,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9日10点17分。文中将该案凶手列为“中国第二悍匪”。“52人惨死”、“27人为公检法的工作人员”、“在死者家的墙上,留下名号……”。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此后但凡有网文提及该案件,文本内容与此文如出一辙。而关于死亡的人数,甚至被传到了100多人。

  真相果真如此吗?

  网络传播的死亡数字

  遭知情人反驳

  呼兰弑警案亲历者潘涛。

  “什么?杀了100多人!还在墙上留字?完全是扯XX!网上说法完全是道听途说,胡说八道。”11月2日下午,潘涛坐在哈尔滨红军街拐角处一家酒店大厅角落里,说起网传信息,这位1970年出生的退伍兵冒出了脏话。

  潘涛,哈尔滨人。1986年入伍,在武警哈尔滨支队呼兰中队服役三年,主要工作地点是呼兰看守所。“那时候,看守所在后院,公安局在前院,所以公安局但凡有大案发生,我们不仅知道,还被调派去参与追查行动。”潘涛说。

  到底杀害了多少人?潘涛及多位呼兰本地居民认为,1987年至1988年间,凶手杀害人数大约11人,包括五位民警和一位法院干警。

  关于这一说法,11月4日,封面新闻记者多次致电或通过短信方式,联系呼兰区公安分局政治部主任郭景龙,但截至发稿,郭景龙未给予回复。

  那么,1987年至1988年间,哈尔滨辖区内,到底有没有警察被杀害?封面新闻记者通过查阅《黑龙江公安英烈名典》得到了证实。该《名典》中记录,1987至1988年,哈尔滨境内意外惨遭杀害民警共计5人。其中三人为原呼兰县公安局民警,他们分别名叫张福贵、马福林和朱海,案发时间均在1987年。另外两位遇害民警,分别名叫贺瑞忱、王余馥。前者生前系巴彦县公安局万发派出所所长,遇害时间为1987年10月12日。后者生前系哈尔滨南岗区公安分局治安科民警,遇害时间为1988年9月2日。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巴彦县与南岗区,均属哈尔滨管辖,且与呼兰为友邻县。三个区县距离处于“一小时交通圈”内。

  两位警察惨遭灭门

  案件被记入警方文献

  时间过去近30年,原呼兰县公安局三位民警遇害基本情况,依旧清晰留在潘涛及多位同期服役的战友记忆中。潘涛等人的记忆,与《黑龙江公安英烈名典》记载基本一致。

  民警张福贵,遇害时间是1987年6月6日晚。这也是网络传言中的第一起弑警案。遇害前,张福贵系许堡乡派出所民警。

  “我记得,张福贵家有五口人。包括张福贵在内,他家四口人遇害,还包括张福贵的妻子、大女儿和小儿子。二女儿受伤,幸运的活了下来。”

  据一位要求匿名的当地工作人员透露,二女儿一直交由呼兰警方扶养,长大后,承父业,也成为一位警察,如今在呼兰公安分局工作。

  潘涛记忆最深刻的当数民警马福林。遇害前,马福林系呼兰县公安局办公室副主任。

  “这是一个很精瘦的老头,为人处事非常和气。我和他还一起出差,曾去辽宁押解嫌疑人回来。”潘涛回忆说,30年前,马福林家距呼兰县公安局大概300米。1987年10月27日夜间,凶手进入马福林家,将马福林和他老婆、儿子全杀了。“他还有一个女儿,和她丈夫就在隔壁睡觉,压根没听到爸妈和弟弟遭遇了这么大的难。”

  民警朱海的遇害,则与另外两位民警不同。

  据《黑龙江公安英烈名典》记载,朱海生前系呼兰县公安局建国派出所民警。1987年12月23日16时,朱海去局长家汇报工作。在局长家门口,被犯罪嫌疑人用五四式手枪击中两枪,经抢救无效牺牲。

  “这位局长,是时任副局长董超。朱海生前,与董超身形非常接近,年龄相仿。凶手或误将朱海认作了董超。”一位要求匿名、在呼兰从警30年以上的老民警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董超已于前不久因年老去世。

  施爱东认为,上述三位民警,均为普通民警。特别是前二者均惨遭灭门之祸,前后间隔只有四个月,因其恐怖惨烈,所以影响极大。“这或许就是谣言生成之因。”

  潘涛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这个嫌疑人也曾失手。据他介绍,有一次,嫌疑人去杀一个看守所姓贾的管教。夜里撬门,贾管教听到动静,就把灯打开了。嫌疑人知道里面有准备,于是跑了。

  潘涛说,第二天,贾管教发现门上有撬痕。于是报警。后经北京来的痕迹专家鉴定,判断这个撬痕与张福贵、马福林两名受害人家的撬痕系同一人所为,所用工具估计是斧子。

  凶手是谁

  网络传言从何而来

  围绕这五起至今未破的弑警案,网上充满了猜测,最终经过近30年的层层传播,演变成现在网络上流行的传言版本。

  据施爱东查证,该案引发的传言具体来自民间。施爱东说,天涯社区、百度贴吧、猫扑是该案最主要的传播地。由于未能结案,警方没有公布过疑犯的直接信息,缺少了官方信息来源,信息市场就被道听途说占领了。”

  施爱东认为,各种想象、猜测、分析、印象被当成内幕消息广为传播,由此滋生了各种互相矛盾的说法。从现有资料看,其实就是“谣言”衍生物,凶手其实就是一个“变态杀人狂”。

  而在潘涛脑海里,凶手有一个这样的“画像”——身体强壮,体力充沛。“依据案情分析和各方面线索看,凶手应该35岁左右,年龄太大体力不行,年龄太小,考虑问题没这么成熟。”

  那时交通非常不便。从呼兰到哈尔滨,至少要一个半小时,而且还要渡过松花江。潘涛还认为,凶手或许有一辆自行车,作案后便于迅速逃离。另外,从行事风格看,凶手应该是个惯犯。

  关于凶手的反侦察能力,潘涛回忆马福林一家被害现场时说,马福林家是平房,家里有口大水缸。凶手把自来水龙头打开,把家里鹅鸭放出来。民警进入现场发现,满屋都是水,鹅鸭乱窜,把现场全破坏了。

  “白银案”已告破

  “呼兰弑警案”能不能破

  今年,甘肃白银案告破。于是,有网友提问:呼兰弑警案能破吗?

  据多方资料显示,当前呼兰及其周边区县发生弑警案后,引起各级警方高度重视,公安部、黑龙江省公安厅派出联合专家组赶赴呼兰,会同哈尔滨警方组成专案组开展侦查。

  “那时为了找到这个凶手,警方可谓掘地三尺。侦查范围不仅涵盖呼兰,连周边区县也没放过。”11月1日晚,孟祥国说,他家在巴彦县。案发时才几岁。父亲是一家国营厂的工人。“包括我父亲在内,厂里有男员工上万。每个人,都被叫去取了指印。”

  据潘涛回忆,专案组在呼兰工作了好几个月。“不过,线索太少,进展几乎为零。”每天晚上6点以后,他们要穿着便衣出来巡逻,防止凶手再杀人。当时,专案组也怀疑警察内部作案,包括他们武警在内,全县所有警务人员都按了指印,一个个排查过了,基本可以认定不是内部作案。

  “30年前,呼兰发生弑警时,我还没当警察,但这个案子我是知道的。”11月4日下午,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呼兰区公安分局许堡派出所所长卢建忠透露,30年来,关于案件侦查,呼兰警方从未放弃过。“每位新局长上任,均会关注。”

  11月3日下午,室外气温已降至零下5摄氏度。

  在呼兰从警超过30年的老民警。

  “我觉得,这些案子应该破不了了,因为证据、线索太少了。”一位年近六旬的呼兰籍老民警对能否破案表示担忧。他说,30年过去,那些当年参与过该案的民警,如今离休的离休,调离的调离,更有老者已逝去。

  这位老民警透露,当时他恰好是技侦科民警。凶手犯案后,他们去现场勘查。可那时,没有任何现场勘查新手段,完全靠自己双眼。即使取下了现场犯罪痕迹,也是残缺不齐的。不要说农村没有“天网”,城区也是没有的。

  “1988年9月以后,黑龙江发生的弑警案,均得以告破。唯独这几起破不了。这也说明,凶手自那以后,再没出现过。”这位老民警说,凶手缘何突然消失?是遇车祸身亡了?还是因为其他案子枪毙了,但他没有供述这几起案子?这些都有存在的可能性。“因此,要想把这几起弑警案破了,难度比白银案大得多。”

  11月7日,立冬。哈尔滨下了第一场大雪。雪盖黑土地,气温更是低至零下15度。松花江、呼兰河即将进入完全封冻期,解冻开封得等到2017年春天。

  依据潘涛等人的“画像”,呼兰弑警案凶手,如果还活着,年龄也应该超过60岁了。

  他是谁……

  (来源:封面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中国女排2份大名单猜想,朱婷可能去打总决赛,外卡名额或给她

中国女排2份大名单猜想,朱婷可能去打总决赛,外卡名额或给她

老鬼侃篮球
2024-06-17 15:00:41
离婚实锤,黄景瑜私生活堪比罗志祥多人运动,带小三上爱巢拍照

离婚实锤,黄景瑜私生活堪比罗志祥多人运动,带小三上爱巢拍照

娱乐哈哈酱
2023-02-14 21:00:18
母亲去世次日,14岁男孩拿走其手机买球星卡,欠下9万元债务

母亲去世次日,14岁男孩拿走其手机买球星卡,欠下9万元债务

环球网资讯
2024-06-16 16:00:14
永久禁止出口欧美!拜登不淡定了,中国突然亮出关键“大杀器”

永久禁止出口欧美!拜登不淡定了,中国突然亮出关键“大杀器”

星辰故事屋
2024-06-11 19:23:42
13年前,冲动买了10万个比特币的新东方老师,如今过得怎样了?

13年前,冲动买了10万个比特币的新东方老师,如今过得怎样了?

百年历史老号
2024-06-16 06:55:46
一代女神“余音绕梁”:纪念林徽因诞辰120周年特展举办

一代女神“余音绕梁”:纪念林徽因诞辰120周年特展举办

澎湃新闻
2024-06-15 16:56:28
回顾:一男子上午相亲,下午就带女子上山捡蘑菇,“看破不说破”

回顾:一男子上午相亲,下午就带女子上山捡蘑菇,“看破不说破”

夫妻谈资局
2024-06-17 15:47:54
俄媒:若没收俄资产,G7国家将损失约830亿美元

俄媒:若没收俄资产,G7国家将损失约830亿美元

参考消息
2024-06-16 09:57:08
有点名气就把自己当巨星!对着央视耍大牌、顶嘴还狡辩,可真行

有点名气就把自己当巨星!对着央视耍大牌、顶嘴还狡辩,可真行

娱乐圈笔娱君
2024-06-15 18:12:03
支持欧盟对中国加征关税后,意大利总理将访华,请求中企赴欧设厂

支持欧盟对中国加征关税后,意大利总理将访华,请求中企赴欧设厂

老俞说道
2024-06-17 15:03:31
又火出圈,已累计卖出14万单!医生提醒:不要盲目选择

又火出圈,已累计卖出14万单!医生提醒:不要盲目选择

鲁中晨报
2024-06-16 20:43:06
22岁小伙雇45岁保姆后,整天不出门在家过二人世界

22岁小伙雇45岁保姆后,整天不出门在家过二人世界

牛城王小帅
2024-06-12 13:48:47
外媒:刘德音开始慌了

外媒:刘德音开始慌了

科技丰
2024-06-17 09:47:27
刘青山死后30年,三个儿子找到当年举报者李克才:请为我父亲平反

刘青山死后30年,三个儿子找到当年举报者李克才:请为我父亲平反

史墨弦
2024-06-14 16:02:18
乌兹别克斯坦夫人给韩国夫人上了一堂出访课,这次遇到了强对手!

乌兹别克斯坦夫人给韩国夫人上了一堂出访课,这次遇到了强对手!

小毅讲历史
2024-06-15 19:11:33
事业学业运势齐旺,这些星座未来两周运势旺盛!

事业学业运势齐旺,这些星座未来两周运势旺盛!

别人都叫我阿螫
2024-06-17 15:12:37
对中国毫无认同感!38万苗族人挤进美国,背叛与鲜血酿出“恶果”

对中国毫无认同感!38万苗族人挤进美国,背叛与鲜血酿出“恶果”

花小萌和你聊情感
2024-06-17 15:20:59
马蓉刚走又来了冯清,倒霉的王宝强,终究还是绕不过“女人坑”

马蓉刚走又来了冯清,倒霉的王宝强,终究还是绕不过“女人坑”

娱乐白名单
2024-06-13 10:25:31
女生爬山遇莽山烙铁头蛇竟上前合影,引发争议!该毒蛇有多特别?

女生爬山遇莽山烙铁头蛇竟上前合影,引发争议!该毒蛇有多特别?

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2024-06-16 11:15:25
当年部队将校军官发的礼服小纸箱,如今还能够保存下来的凤毛麟角

当年部队将校军官发的礼服小纸箱,如今还能够保存下来的凤毛麟角

战域笔墨
2024-06-17 13:17:35
2024-06-17 16:28:49
冰城网
冰城网
哈尔滨综合网络服务平台
11276文章数 1375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多款药品价格低于同行30%以上 线上药店遭厂家"警告"

头条要闻

多款药品价格低于同行30%以上 线上药店遭厂家"警告"

体育要闻

豪华阵容,原始战术 英格兰10亿天团就这?

娱乐要闻

上影节红毯:倪妮好松弛,娜扎吸睛

财经要闻

省市级税务人士:目前没有全国性查税

科技要闻

为什么你的iPhone,肯定用不上"苹果AI"?

汽车要闻

传奇新篇章 全新一代大众迈腾来了

态度原创

本地
时尚
手机
教育
公开课

本地新闻

能动司法尽“执”履责 ——“交叉执行”高效能

夏季赶时髦不必穿得太花哨!学会这些高级感穿搭,清爽又耐看

手机要闻

荣耀手机销量在法国暴涨 海外市场增速曾超200%

教育要闻

最后一句说出了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

公开课

近视只是视力差?小心并发症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