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谈及子思学派的学者是荀子,《荀子·非十二子》载:“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督儒,灌唯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表明子思一派曾自认出于仲尼、子游之后,这成为子思之学源于子游的发端。
然而在《孟子》、《礼记》、《孔丛子》等书中,常有子思与曾子并举的篇章,就使得后来的学者,日渐怀疑子思师承子游之说,而愈加以曾子为信。唐代大古文学家韩愈言这种道统论的说法,到宋朝二程、朱熹之时得以确立并发扬光大。
清末以来考据学盛行,这种道统说越来越站不住脚,不断有学者提出质疑,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钱穆先生等都曾予以讨论。建国以后,侯外庐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一书中,认为曾子与思、孟的思想的确是在一条线上发展的,然而曾子为孔子正传之说,则绝非事实。郭店楚简发掘以后,掀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
相关学术
以姜广辉先生为代表,否认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统说,主张孔子、子游、子思、孟子的传承关系。从这些学者的观点中不难看出,子游和曾子都曾对子思有过影响,若再细究,子夏等人对子思也有影响。
我们要探讨的就是,究竟哪位儒家学者对子思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最本质的影响。在中国学术史上,对子思和孟子师承关系的讨论要远多于子游与子思关系的讨论,这也主要是受材料所限,最早将子游与子思并提是在《荀子·非十二子》。
从《非十二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子思一派在战国有很大的影响力,郭店楚简也印证了这一点。郭店简中的好多篇章都与子思有联系,况且郭店简是在当时的楚国境内发掘,而楚国并非当时的学术中心,子思的思想能够在楚国流行,那么子思的思想在当时整个战国应当都很有影响。史书记载鲁穆公曾以子思为师,对鲁穆公有过重要影响。重新探讨子思的学术思想渊源,对于其本身的思想研究无疑是有巨大帮助的。
从荀子对子思、孟子二人的批评来看,大体有五个方面:(1)批评子思、孟轲“不知其统”。关于“统”,《说文解字》十三篇上系部:“统,纪也。从系充声。”《淮南子.泰族训》云:“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女工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按其意,引申为纲纪之称。《周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统,本也。可知“统”为本、为元、为始、为端。荀子批评“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就是批评思、孟二人不知“法先王”之纲。何谓“纲”?荀子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但从《荀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荀子隆礼义而杀《诗》、《书》。思、孟二人的学说注重心、性、情,发展儒学的内向性。荀子批评的就是思、孟不以“礼”为统,为治国之纲。
(2)“材剧志大”是说“子思以孔子配天,孟子更以自己配天,观其善养‘浩然之气’的事便可明白”。另一方面也是指思、孟之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吸取了不同学说,有兼容并包之意。(3)“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
自帛书《五行》和郭店楚简《五行》发掘问世后,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且成定论。(4)“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这句话是很重要的,“无说、无解,谓其言幽隐闭结而不能自解说,谓但言尧、舜之道而不知其兴作方略也。荀卿常言法后王,治当世,而孟轲、子思以为必行尧、舜、文、武之道,然后为治,不知随时设教,救当世之弊,故言僻违无类”。
侯先生讲:“总之,思、孟对于事物都是以心况之,故荀子评之为‘无说’‘无解’。”这在郭店竹简中也可以证实,思孟学派确实多言心性,注重内省修身。(5)“言子思、孟轲之罪”,是批评二人假托孔子之辞,督儒从而传之。
以假为真。侯外庐先生在《中国思想通史》中提到:“这是把孔子在春秋时期推崇的尧、舜之道即理想化的先王,当做真历史,而加以宣扬,在战国中叶被粉饰成真先君子之言”,。这种说法是很正确的,在荀子的眼中所谓的尧、舜禅让是不可能的。
荀子说:“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夫曰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可见荀子对这种禅让之道是很不屑的,也就能理解“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荀子的批判
从以上五方面的分析来看,荀子对思孟二人的批判在于其学术杂博;不以礼为统,倡言心性、五行;假托先王之道而推崇大同之道。以现有文献来看,子游的思想也具有这几个方面的特征。史书记载子游与子夏长于文学,是传授儒家经典文献的重要人物。《礼记·礼运》为子游所作,这已基本成为定论。《礼运》一篇言子游与孔子畅谈人同之制,这也是荀子批评子思的重要内容,在《荀子·儒效》中亦有提到对“法先王之制”的厌恶。
其中的俗儒应该是统括着子游、子张、子夏氏之贱儒,为何荀子在批评子思、孟子时,独对子游加以批评?在《荀子》一书中低子游氏甚于子张、子夏,这又是为何?
历史上,子游常言圣人之道,追述、赞扬古制,这当是子游受到荀子特殊对待的原因。荀子批评子思、孟子,将思、孟之学由子游上溯至孔子。这种学术传承在郭店简中亦有所体现。“忧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踊,慑之终也。”此段文字又见于《礼记·檀弓》。
《檀弓》中的话,乃为子游所言,在《性自命出》中出现绝非偶然。此外《唐虞之道》所提倡的禅让与《礼运》中的“大同之道”如出一辙。郭店楚简内容,以孔子、子游、子思的思想言论最为显著,这大概就能解释荀子批评思、孟,而上溯至孔子、子游的原因了。
最后,子游与子思在学术和思想的特质上也有某些共性,如重本观念非常浓厚。《论语·子张》载:“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纠结于细枝末节而忽略事物本体,可以看出子游的重本情结。
《阳货》记载孔子到子游治理的武城,闻弦歌之音,而指责子游“割鸡焉用牛刀”。子游以弦歌之音教化民众,就是穷源反本,从民众本心出发,对其彻底教化,子游的重本观念一览无余。子思同样也是非常重本的,《韩非子·难三》载:“鲁穆公询问子思说我听闻庞闻栏的儿子不够孝顺,他的行为真的是这样吗,子思就会回答道所谓君子就是要尊重贤人和好的道德,要有善举帮助普通的百姓。
若夫过行,是细人之所识也,臣不知也。”此处所谓“细人”,乃是见识短浅之人。这种人拘泥于细枝末节而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和本质,子思认为这是目光短浅,这与子游的重本观念非常的相似。这种重木的观念反映在思想上就是“反本诸己”,注重心性的修养,从人的本心出发。
结语
综上所述,子思的学术思想曾经受到过子游、曾子、子夏等人的影响,从郭店简中我们可以看出子思的思想中常常掺杂其他学者的观点。
不同学者之间的影响是再正常不过了,但我们不能因此说有某人的观点就师承于某人,关键是要看本质的思想源于哪位儒家学者。子思的思想若追溯其渊源则非子游莫属,无论是从历史渊源还是思想特性来说,子游与子思更具有思维的相承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