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王季青,一位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和教育事业的杰出女性,她的一生是伟大的,这种伟大并非能够用浅薄的语言描写清楚,只能去她的生活点滴中窥见。
01
王季青自幼年起便失去了父亲,从小缺少父爱庇护的她,很早便学会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对抗生活中的一切困难。这个出生于1913年的沈阳女孩亲眼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狰狞可怖,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迫使她踏上了颠沛流离的征途,她同母亲流亡至北平。
中学毕业后,她顺利地考入了北京大学,她同大多先进分子一般,汇聚到北平汲取红色血液,又分散到各处将这红色血液传播出去。 她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运动,并于1935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两年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行径再次在东北地区上演,七七事变的爆发让王季青正式投向抗日武装斗争的第一线。王季青一行人来到延安后被分配到八路军120师,就在去往山西省岢岚县同120师部队会合的途中,第一次见到了时任120师359旅旅长的王震,缘分的种子就此埋下。
02
当时的王震一心只为革命事业,29岁依旧孑然一身,面对革命事业,他战功显赫,神采奕奕,但谈起感情却宛若未经世事的孩童,毫无经验。
贺龙对这两个用赤诚之心投身革命事业的年轻人赏识有加,搞革命之余不免也操心起了两人的终身大事,王季青与王震之间的这根红线就这样被贺龙、关向应等首师长牵起,交到他们手上。
1937年两人正式相熟之后,彼此之间的好感渐浓,一周之后便在岢岚县举办了一场朴素的婚礼。关向应首师长在主持婚礼时说:“志同道合者一见如故,才有这战场上的罗曼蒂克”。这话真切形象地描述了王季青与王震的感情,在共同的信仰下生出的情感,将更牢固地扎根在这片用革命者的鲜血换来的土地上。
03
结婚后的日子里,二人始终不离不弃,无论走到哪里都紧紧相随,为共同的革命事业,为祖国的建设而不懈奋斗。在前线的那些日子,王震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指挥打仗,王季青在部队担任文化教员,宣传教育知识。
新中国建成之后,王震依旧不离战场,马不停蹄地奔赴新疆平息兵乱,王季青依旧在后方做思想建设工作,向新疆的广大人民宣传新思想和新知识。这一对战场上的神仙眷侣,历经生死考验始终相濡以沫,对祖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季青与王震二人对祖国的革命事业奋不顾身,对子女的抚养与教育也是毫不含糊。王兵、王军与王之三子均可称之为国之栋梁。
长子王兵为国家的海洋直升机及通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次子王军成立了中信集团等多家企业,是一位出色的商人代表,三子王之在计算机领域有其卓越的贡献,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到了极致。三个孩子的成功离不开王季青与王震的教导,也离不开二人坚定的理想与信仰。
结语
王季青与王震二人因革命事业结缘,由革命者牵线,携手为国家的革命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王季青的一生不争名夺利,一心只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她用青春与热血叙说了革命者的力量,彰显了祖国的伟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