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韩国最危险的职业是当总统,因为几乎每一届总统下场都不太好。在中国古代也有一项高危职业,就是当皇帝,这个职业看似光鲜亮丽,背后充斥的不是权谋就是屠杀,即便坐上龙椅,也时常如坐针毡,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一个字,难!难!难!
明朝皇帝虽然朱元璋活了七十岁,但当了皇帝比当和尚那会儿痛苦万分。再往后,朱允炆被叔叔追杀得下落不明;朱棣抢了侄子的位,被后人一直诟病到现在,而且自打当了皇帝之后,一个儿子也没生出来;朱高炽就更不用说了,虽然后世对他的风评挺高,但可惜龙椅只坐了十个月,然后就去了,死因成历史悬念;朱瞻基也是活得好好的,突然三十八就死了,死因不明;朱祁镇皇帝当到一半,被抓去当了俘虏;朱祁钰皇帝当到一半,哥哥朱祁镇突然回来了,哥哥上位后,他也气死了······
所以,明朝的皇帝没几个是正常死亡的,今天咱们说的这位朱瞻基也是一样一样的,死因被后世人讨论了几百年。
朱瞻基最不可能的三种死因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普遍不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吃不饱穿不暖,其次生病之后医疗环境差,或者无药可医。虽然这些因素并不会出现在帝王身上,但在中国两千多年间所产生的几百个皇帝中,活到了七十岁的帝王也只有十人左右,要不怎么说“人到七十古来稀”呢,。
所以,我们首先要抛弃阴谋说,尊重一个客观的事实,那就是古代人的寿命,从平民到帝王普遍都低。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平均寿命:
夏代:18岁
秦汉:20岁
东汉:22岁
唐朝:27岁
宋代:30岁
明清:33岁
民国:35岁
1957年:57岁
1981年:68岁
现在:77岁
结合以上,我们再看下与朱瞻基血亲最近的其他兄弟们的寿命,如下图:这几位的平均寿命为38.2岁,已经远高出明清时代的平均寿命,这说明帝王优越的生活还是很占优势的,同时也证明,朱瞻基不论死于36还是38岁都是合理的, 不存在阴谋一说。
一旦阴谋说被否定,那意味着多半是由于疾病而亡的。历史上因疾病而亡的皇帝也不在少数。比如明朝就有不少帝王是病死的,如 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穆宗朱载垕。再比如还有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清太宗皇太极、顺治帝福临、雍正帝胤禛、嘉庆帝、咸丰帝、光绪帝, 还有著名的权臣,如诸葛亮、曹操、周瑜、多尔衮,等等。
这些人都是生病而亡的,至于生了什么不治之症,我们后人也无从知晓了,不过大体后人倒是总结了几种帝王死亡的万能病因:其一,吃丹药中毒而死;其二,沉溺酒色,纵欲过度而死;其三,就是被权臣毒死。
以上这三种病因不论套在哪个朝代,它都是适用的。但是如果套在朱瞻基身上就不适用了。
先说炼丹药,丹药之所以被人们认为是“皇帝杀手”,主要是因为在丹药中含有大量有毒的物质。历朝历代炼丹都少不了“五金八石三黄”,这些东西中含有大量的汞、砷(砒霜)、铅等元素,可以说,重金属都是超标的。
如果一个人长期服用丹药,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必定会由于体内毒素积累的增多而最终毙命。到了明朝,虽然历史经验早已证明,吃了丹药也没人成仙,也没帝王长生不老,但依然挡不住明朝皇帝对炼丹的热情。
在明朝皇帝中,最著名的炼丹王是嘉靖帝朱厚熜,继位之初也曾励精图治,但自打崇信道教,痴迷炼丹后,整个人都不好了,对朝政不理不问,专门研究神仙方术和炼丹制药。后来为了方便炼丹还搬出了皇宫,移居到西苑,甚至差点为此被宫女们勒死。但遗憾的是,终究也没超过他的祖先朱元璋,59岁就没了。
朱瞻基也有痴迷的爱好,但却不是炼丹,他是以“蟋蟀天子”著称的,喜欢的是斗蟋蟀。而且在他的带动下,那时整个明朝都刮起了一股蟋蟀风。为了弄到好的蟋蟀,他听说苏州的特别好,于是就下令让苏州知府协助采办一千只,结果也是弄得百姓鸡犬不宁。
所以,与炼丹相比,他更沉迷于斗蟋蟀这事儿。
再说酒色纵欲,现在热播的《尚食》,讲得就是朱瞻基的故事。剧中的女主原型极有可能说的就是朱瞻基第二任皇后:孝恭章皇后孙氏。
说起朱瞻基与孙皇后,二人也算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孙氏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朱瞻基的外祖母彭成伯夫人看中,从永城带回了皇宫。孙氏能进入彭成伯夫人的法眼,有两个原因:
其一,孙氏长得清秀可人,从小就是个美人胚子。其二,孙氏与彭成伯夫人是同乡。
那么问题来了,话说明朝选后妃不看身份地位的吗?这个还真不看,在明朝的后宫确实诸多平民妃子,包括皇后也是,这是明朝后宫的一大特色。正因如此,明朝没有出现后宫专权,但是让太监“捡”了便宜。
孙氏进宫后,被朱瞻基的母亲,时任太子妃,后来成张皇后,收为养女。所以,她是和朱瞻基在皇宫中一起长大的。就像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一样,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孙氏是朱瞻基未来的妻子时,忽然被朱棣一巴掌打醒了。
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瞻基19岁,也到了适婚的年龄,明成祖朱棣却突然宣布,要为皇孙朱瞻基选妃子,这对于感情甚笃的朱瞻基与孙氏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但皇帝的命令谁又敢不从呢?更何况他是朱棣。
最终朱棣为朱瞻基选了一位以贤能闻名的妃子胡善祥,而孙氏自然也只能屈居侧室了。朱棣为何突然改变主意要为皇孙另选妃子,这恐怕也是出于政治利益的考量。张氏与孙氏都是同一个地方的人,这两个女人一旦形成统一战线,难保外戚势力不会扩大,从而对皇权形成威胁,老朱家人心思多着呢~
但是不管朱棣怎么想,这事儿朱瞻基是一万个不愿意,但不论怎么不愿意也只能面对现实。婚后的生活,朱瞻基大部分休闲时间都与孙氏腻歪在一起,其它时间不是斗蟋蟀,就是与其他宫人在一起。
所以真正日子难过的是胡善祥,一直独守空房,一个孩子也没生下,后来还染了一身病。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仁宗继位,朱瞻基被立为太子,胡善祥升级成太子妃。
第二年,明仁宗暴毙,28岁的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他继位后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册立皇后,在他心中皇后的人选自然是孙氏,可胡善祥身为太子妃,是理所应当的皇后人选。
思量许久之后,朱瞻基想出了一个两全齐美的方法,立胡善祥为皇后,孙氏为贵妃,但是孙氏享有与皇后同等待遇。也就是说,孙氏名义上是贵妃,本质上也是皇后。这个荒唐的决定,张太后居然也同意了。
朱瞻基之所这样做,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朱元璋称帝后复活了一项恶毒的制度,就是殉葬制度。按照明朝妃子殉葬的制度,凡是没有子嗣,不是正宫的妃子,在皇帝死后大多都难逃一死,就连宫女也是一样。
就拿郭贵妃来说,纵然她生有三个儿子,但没一个儿子是太子,最后还是要被拉去殉葬,当然也不排除皇家幕后的其它原因。
但可怕的事还是发生了,孙氏虽有了皇后之实,但也是一直没有诞下皇子,这也让朱瞻基感到揪心。要想拿下正宫的位置,没有皇子是万万不能的。
为了达成心愿,朱瞻基和孙氏想出了借腹生子的办法,最终蒙混过关,朱祁镇就是这么来的。儿子有了,其它的心愿还怕达不成吗?
于是,洪熙三年(1428年)正月,两个多月的朱祁镇被册立为太子,入主东宫。之后,胡善祥的皇后之位被废,同年二月,孙氏正式被立为皇后。
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病逝。这样一位为孙氏着想的帝王,谁能相信他好色纵欲呢?唐玄宗钟情杨贵妃的时候,同时还好色吗?皇太极钟情于辰妃海兰珠的时候,同时还纵欲吗?如果真有这样的人,十有八九是人格分裂的。
所以说,朱瞻基不可能是一位纵情于酒色的帝王,更不可能因此而亡。
那么,朱瞻基在位时,是否有可能是被权臣毒害而亡呢?这种可能性就更小了。朱瞻基在位的时候也是做了不少大事的,比如拿下图谋不轨的叔叔朱高煦,让皇叔朱高燧乖乖地交出兵权。
朱瞻基在位时确实有一批名臣,如文有“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还有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可谓人才济济。
但这些人才不是来欺负他的,都是来帮助他的,在朱瞻基与群臣的治理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继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著名的“仁宣之治”。
这样的帝王,作为臣子和百姓,景仰还来不及,怎么还会谋害他呢?所以,朱瞻基也不可能死于被权臣谋害。
既然万能的帝王三种死因不能解释朱瞻基之死,那么问题又回来了,朱瞻基到底因何而突然暴毙呢?
朱瞻基最有可能的一种死因
据《明史·本纪第九·宣宗》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不视朝,命群臣谒皇太子于文华殿。甲戌,大渐。罢买、营造诸使。乙亥,崩于乾清宫,年三十有八。
朱瞻基在生病后不足一月即亡,说明这种病算是一种急症。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也是暴亡,有关他的死因也有多种说法,但较为靠谱的说法是死于心脏病。朱高炽从年轻时就肥胖异常,身体状况堪忧。
朱高炽在去世前三天还在和大臣们商议处理政事,但从感觉不适到“崩于钦安殿”,前后仅两天时间。
肥胖极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同时这些疾病基因也极易遗传到下一代的身上,我们从上图朱瞻基兄弟几人的寿命上也能看出,三十多岁离世的占到了三位之多,还有十几岁的两位。
从朱高炽到他的儿子们,其寿命都不长,从朱高炽的暴毙来看,极有可能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朱瞻基和他的兄弟们也极有可能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总之,明朝的皇帝确实有点与众不同,除了寿命,还有什么兴趣爱好之类的,也是独具特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