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随着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最终覆灭,其带来的威胁也随之消除。但对于英国海军部来说,还有一个更可怕的幽灵在大西洋游荡,它就是“俾斯麦”号的姊妹舰——“提尔皮茨”号战列舰。自从1941年秋季完成试航,它就被指定为德国波罗的海舰队旗舰。1941年9月,为防止苏联海军舰队突入波罗的海,“提尔皮茨”号前往芬兰湾出口堵截,成功达成目标。
临近1941年10月底,英国海军部获悉“提尔皮茨”号即将进入大西洋,立即采取防范措施,将本土舰队部分战舰——“英王乔治五世”号战列舰、“胜利”号航空母舰、3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以及1支美国战舰编队(战列舰“爱达荷”号和“密西西比”号、2艘巡洋舰)部署到冰岛以南海域和丹麦海峡严加防范。
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1849-1930年),德意志帝国海军元帅,德国公海舰队之父
“提尔皮茨”号出击
1941年11月,希特勒与雷德尔海军元帅会谈之后,决定将“提尔皮茨”号派往特隆赫姆执行任务,此举基于两点考虑:第一,希特勒担心英国人将在挪威发起登陆战役;第二,鉴于“提尔皮茨”号燃油严重短缺,作战半径大为缩减,无法赴大西洋作战。1942年1月16日,“提尔皮茨”号从母港威廉港起航,驶往挪威特隆赫姆,此后就再也没能返回母港。不过,随着“提尔皮茨”号的出航,整个北极海域成为她的狩猎场,那些猎物是盟国驶往苏联的源源不断的护航运输队舰船。
3月6日,“提尔皮茨”号在3艘驱逐舰协同下紧急起航,前去拦截PQ.12和QP.8两支护航运输队。当时,PQ.12护航运输队正驶往摩尔曼斯克,而QP.8护航运输队则在返航途中。此前一天,1架德国FW200型飞机发现PQ.12护航运输队,德国又派出了“U—134”号、“U—377”号、“U—403”号和“U—584”号潜艇前去截击。就在“提尔皮茨”号试图对敌方护航运输队拦截的同时,自身也遭到了英国“海狼”号潜艇的不间断跟踪。此时,英国本土舰队部分战舰——战列舰“英王乔治五世”号、“约克公爵”号和“声望”号、航空母舰“胜利”号、巡洋舰“肯尼亚”号以及12艘驱逐舰——穿插到己方运输队和敌方舰队之间进行戒备。当时,德军只发现一艘掉队的苏联货船并将其击沉,此外再没和敌方取得任何接触。随后,德国人掉头南下。
根据截获的无线电信号,英国人摸清了德国人意图,决定趁机将其一举歼灭。3月9日破晓,英军侦察机发现“提尔皮茨”号,12架“阿尔巴考尔”鱼雷机从“胜利”号航母起飞朝其扑去。由于英机采用了纵列攻击队形,为“提尔皮茨”号提供了充裕的机动空间,使其成功躲开了所有攻击。在战斗中,2架“阿尔巴考尔”鱼雷机被击落。此战之后,希特勒特别指示:只要附近有英国舰载机,就不能派“提尔皮茨”号出海。
袖珍潜艇攻击
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春,“提尔皮茨”号保持待命状态,始终没有出动。由于“提尔皮茨”号以及其他重型战舰在挪威北部的存在,当北极地区夏天来临后,盟国暂时停止了对苏联的护航运输。
迫于这种形势,1943年8月,英国制定出了利用“X型袖珍潜艇”(乘员4人)袭击“提尔皮茨”号的方案:首先,这些袖珍潜艇将在母艇拖带下穿越北海,最后阶段将依靠自身动力向敌人接近,将炸药放置到敌人舰体下面。
正当最后阶段准备工作有条不紊进行之际,情报侦察显示:“提尔皮茨”号已于9月6日离开阿尔屯峡湾,带领由“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和9艘驱逐舰组成的一支特混编队前往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攻击盟军基地。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炮击战中,德舰摧毁岸上防御,并向岸上投送了第349掷弹团1个营的兵力进行破坏,将所有煤站、军需仓库、水厂和发电站炸毁。这次战斗中,“提尔皮茨”号唯一一次使用主炮对岸上目标进行了猛轰。
1943年9月初,确悉德舰均已返回阿尔屯峡湾之后,英国海军部决定于21日发起“资源行动”。在X型袖珍潜艇被拖往目标海域的途中,X—8号和X—9号沉没,X—5号音讯全无,X—10号因机械故障被迫返航。最终,只有X—6号(艇长卡梅伦中尉)和X—7号(艇长普莱斯中尉)成功突入“提尔皮茨”号锚地,将炸药放置舰体之下。随后,卡梅伦艇长将艇凿沉,他和艇员在离艇后被俘。普莱斯艇长试图强行穿过“提尔皮茨”号的防雷网原路返回,但直到炸弹爆炸时,X—7号仍没摆脱防雷网的缠绕,该艇失去控制沉没,普莱斯与一名艇员逃了出来。
9月22日8时12分,炸弹准时爆炸。“提尔皮茨”号航海日志记载:“两次巨大爆炸在不到1/10秒内接连发生,舰体先出现剧烈的上下颤动,随后在锚链之间轻微摇摆。”当时,“提尔皮茨”号被爆炸的巨浪掀离水面数英尺,落入水中后出现轻微倾斜,照明灯全部熄灭,水密门严重破损。这次袭击给“提尔皮茨”号造成严重损坏:1台涡轮机从机床上脱落下来;由于爆炸直接发生在C号炮塔下面,这个重达2 032吨的庞然大物瞬间被炸飞,落下来被摔坏;几乎所有测距仪和火控装置失灵。除C号炮塔外,所有受损部件均可修复,但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在此情况下,“提尔皮茨”号被迫退入卡亚峡湾修理。卡亚峡湾是阿尔屯峡湾外海的一片狭窄水域,两侧群山高耸陡峭,对于防范敌机、尤其鱼雷轰炸机的袭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1944年2月10日至11日,苏联海军航空兵15架伊尔II-4型轰炸机——每机携载1颗重1 000公斤的炸弹——前往轰炸“提尔皮茨”号,只有4架找到了目标,有一颗炸弹在距离该舰非常近的地方爆炸,给其造成轻伤。
海军航空兵空袭
为赶在“提尔皮茨”号修复之前将其击沉,英国本土舰队决定使用海军航空兵发起一次大规模突袭。为执行这次任务,英军在埃里博尔湖建造了模拟的阿尔屯峡湾锚地进行专门训练。整个3月,从“胜利”号和“暴怒”号起飞了大批舰载机进行模拟演练。
1944年3月30日,英国本土舰队2支编队从斯卡帕湾出发,第1编队由2艘战列舰、“胜利”号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组成,第2编队由“暴怒”号航空母舰、4艘护航航空母舰和3艘巡洋舰组成。这次对“提尔皮茨”号的突袭行动代号“钨元素行动”,由本土舰队副司令——海军上将亨利·穆尔爵士指挥,旗舰为“安森”号战列舰。
英国皇家海军“梭子鱼”鱼雷轰炸机
4月2日下午,英军突袭舰队在阿尔屯峡湾西北350公里处集结。随后,搭载舰载机的航空母舰继续航进,第2天一早抵达了卡亚峡湾西北222公里的起飞阵位。4时30分,在21架“海盗”和20架“恶妇”战斗机的护航下,第8鱼雷轰炸侦察机联队21架“梭子鱼”轰炸机从“胜利”号起飞,向“提尔皮茨”号扑去。为躲开雷达探测,“梭子鱼”起飞后一直低空飞行,在距离目标80公里处,英军前导护航战斗机开始降低高度压制敌防空火力,“梭子鱼”则迅速拉升到2 440米高度,开始最后阶段冲刺。
英国机群的突袭使德国人措手不及,“提尔皮茨”号施放烟幕太迟,几乎完全暴露在英军飞行员眼皮底下。在第1波攻击中,共有9枚航空穿甲弹或航空半穿甲弹击中该舰。
一个小时后,在39架战斗机护航下,第52鱼雷轰炸侦察机联队的19架“梭子鱼”发起了第二波攻击。此时,“提尔皮茨”号的屏护烟幕已经扩散开。但与英国飞行员相比,屏护烟幕给德国炮手造成的麻烦更大。这次突袭共有14颗炸弹击中“提尔皮茨”号,造成122人死亡,316人受伤。这些炸弹未能穿透厚重的防护甲板,却对上层建筑和火控系统造成严重破坏,使其3个多月无法参战。同时,皇家海军也损失了2架“梭子鱼”和1架“恶妇”。
(上图)“兰开斯特”(Avro Lancaster)重型轰炸机由英国阿芙罗公司研制,在二战中是英军主力轰炸机,执行了轰炸鲁尔水坝、炸沉提尔皮茨号等任务。
1944年5月,英国海军部计划对“提尔皮茨”号再次攻击,由于天气原因放弃。1944年7月17日,英国“暴怒”号、“可畏”号和“不倦”号航空母舰再次携载大批舰载机对“提尔皮茨”号实施进攻,战列舰“约克公爵”号、巡洋舰“女战神”号、“德文郡”号、“牙买加”号和“肯特”号为航母编队提供掩护。最后,在50多架战斗机的护航下,45架“梭子鱼”发起了攻击。但由于德军早有戒备,提前施放烟幕将“提尔皮茨”号屏护得严严实实,再加上猛烈的防空炮火,这次袭击未取得任何战果。
8月22日,英军舰载机再次对“提尔皮茨”号发起袭击,却被德军提前探测到。随即,德国空军第5轰炸机联队的Me—109型战斗机起飞拦截,共击落英机11架,大部分为“梭子鱼”鱼雷轰炸机。对于英国人而言,这次袭击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8月24日,英军再次对“提尔皮茨”号发起袭击,由于该舰已被屏护烟幕所笼罩,“梭子鱼”进行了盲目攻击,2颗小型炸弹击中目标。
8月29日,英机再一次发起攻击,同样无功而返。
这一系列攻击,英国皇家海军共出动247架次舰载机。
最后一击
随后,“提尔皮茨”号驶往特罗姆瑟进行维修。
9月15日,她被英国皇家空军“兰开斯特”轰炸机一枚5443公斤的“高脚杯”新型穿甲弹击中,从此失去航行能力。
11月12日,她遭到了最后的致命一击,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第9、第617中队的“兰开斯特”轰炸机对她发动了攻击,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北极孤狼”被2枚“高脚杯”穿甲炸弹击沉,902名官兵与其一道葬身大海(下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