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北大老师: 超30%北大新生被“空心病”缠住, 到底是谁的问题? | 文化纵横

0
分享至

✪ 徐凯文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导读】今年以来,我国在遏制教育领域的资本扩张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是,青少年群体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高发,已成为阻碍青年健康成长的潜在危险。本文提出“空心病”概念,直指物质丰裕时代青年发展的心理与精神困境。在作者看来,引发青年“空心病”的主要因素不在青年学生自身,而在于他们所处的社会与教育环境。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博士,作者职业生涯前12年做精神科医生,后来12年在北京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工作,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和危机干预工作。他当时发现,北大一年级新生中有30.4%厌恶学习或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这些特别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他认为,“空心病”是一种价值观缺失所导致的精神障碍,它表现在抑郁、孤独、自我缺失、外部认同、被评价的恐惧、自杀倾向、自我否定和厌恶等方面。作者认为,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障碍与误区,其原因既有社会层面也有教育层面,集中表现为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规范的剧烈变动,它们包括:价值观的多元化、父母和孩子的代际差异、评价体系极其单一以及功利化的教育等。对于复杂的社会与教育问题而言,作者认为,首先需要明确财富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其次要回归本心和良知,在焦虑的时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对一个人的支撑作用是非常重要和强大的。实际上,早在6年前,作者即以“‘空心病’正在毁掉一代年轻人”为题,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背后的社会与教育因素。时至今日,我们更需要对教育的本质、社会发展的方向进行更为深切地反思。

为全面呈现作者观点,本文为作者2021年和2015年两篇演讲稿的组稿,第一篇转自“外滩教育”公众号,第二篇转自“博雅人文”公众号,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空心病”与时代教育下,

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有多难

▍当下凸显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正在向中小学蔓延。我想,疫情之后,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时代的变迁,无论是国际关系,还是各种制度的变化,比如近期各种教育政策的改革。自去年疫情后复学,中小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就突然爆发,变得非常严重,极端事件也发生了很多。对此,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也都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

北京安定医院郑毅教授的团队还发表了一份“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数据显示,有17.5%的青少年在一年之内就患有某一种精神障碍。

那么,这些问题为什么会凸显出来?

2005年,中国的焦虑障碍患病率是13%,美国是18.1%;中国抑郁障碍患病率是6%,美国是9.5%;如果看终身患病率美国会占到50%。

一年多前,我在网上做了一份社交网络上“丧文化”的调查,共收到2371位大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到,感觉自己非常迷茫的、困惑的、沮丧消沉的比例非常之高,孤独、无力、挫败、焦虑不安,这些都跟“丧”的感受非常密切,然后“非常丧”和“比较丧”的比例超过了20%。所以从“丧文化”,到“躺平”、“佛系”这些词都非常流行。而这种“丧”的来源有学业和工作压力,同辈的竞争,人际关系等等,所以压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对中小学生的调查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中科院心理所做的国民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26.4%的中小学生有抑郁的状况。这和我自己在公立学校、国际学校调查的结果也是相似的。

▍空心病:价值观缺失所致的精神障碍

在6年前,我做了一个“时代空心病和焦虑经济学”的演讲。焦虑经济学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焦虑和恐惧更好卖的。

今年铺天盖地的在线教育广告中,有一句我印象很深刻的广告词——“您来,我们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这是赤裸裸的恐吓。这些逐利的资本疯狂追求利润,垄断正是导致教育的内卷和剧场效应原因之一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观察到,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可能出现出现了空心病的状况,我也把它叫做“价值观缺失所致精神障碍”。它有这么几种主要表现:

1. 抑郁

有空心病表现者,大都有抑郁症状表现。所以常常被精神科医师诊断抑郁症。而现在的抑郁发生率高达26.4%,是特别可怕的事情。想想看,假设一个班级40个人,其中有超过10个人会到病理性抑郁的程度。

实际上,无论是国际学校,还是公立学校,越是所谓的好学校,这种比例就越高,而且服药效果并不是很好。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孩子的问题不在生物层面。

2. 孤独

然后现在的青少年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感觉人生没有价值和意义。来到我心理咨询中心的一半以上都是儿童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坐在沙发上,说人生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对任何事情都无感,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他们感到开心快乐。

世界上这么多好吃的、好玩的、美好的和幸福的东西,都不能打动他们。他们感觉自己和这个世界没有联系,觉得世界可有可无,自己也可有可无,也因此很容易去轻易地放弃自己。

与其说是因为抑郁引发了这种感受,还不如说是这样的感受引发了抑郁。

3. 自我缺失

在这种孤独感的背后,是长期没有解决的自我认同问题,缺少支撑他们生活下去的积极的价值观。

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在青少年时期,有这种困惑还是很常见的,因为自我发展本身就包含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的问题,这个我不觉得是病态。但问题在于这种状况在这些孩子身上可能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可能持续一生,对人造成很大的困扰。

4. 外部认同

那么,在自我缺失的情况下,孩子只能从别人的肯定当中看到自己的价值,所以就拼命追求别人对自己的肯定。那怎么能被肯定,就是成为别人希望你成为的人。

别人是谁?是父母,是老师。老师希望他做乖学生,他就做乖学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但是这样活着特别累,因为活在别人给的人设里,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也为取悦所有人而活。

5. 被评价的恐惧

寻求外部认同久了,每天都在被评价(考试成绩,排名)以后,又会产生对被评价的恐惧。

大概在16年的春季学期,我和一些我认为有空心病特征的同学做团体咨询。这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同学说:请不要夸赞我,肯定我,“你现在可以肯定我,下次就可能会否定我,我们讨厌被评判。”

对孩子来说,从小到大被评价,到处参加考试,一路一直考第一就很爽吗?不是的。你知道比考第一更难的是什么吗?是每次都考第一。

所以每次考出好成绩以后,孩子的恐惧感反而更强了,因为好名次太容易失去。到最后学习就和焦虑,恐惧联系在一起,以于对学习产生厌恶。

6. 自杀倾向

我曾经认识一个国际学校的学生,他的目标就考到美国的藤校,在国际学校念高三的时候,他也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然后有一天,他妈妈联系我,说他走了,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给自己注射了毒药,结束了生命。在这之前他每天学到4:30,学习到崩溃,他终于不想再继续这样的生活了。

所以,我们现在的这种教育,直接导致了学生越来越大的压力,我们也越来越背离教育的本质,导致孩子们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7. 自我否定和厌恶

美国的特朗普是一个特别极端的例子,大家戏称他为懂王。他每天都在全世界面前夸自己,非常自恋,美国的精神病学家都诊断他是自恋型人格。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是更符合人性的。

所以当我最初接触一些个案的时候,觉得很奇怪,因为那些孩子在我眼里都是金光闪闪的,有太多有优点,太多美好的东西,但是他们却厌恶自己,甚至到要自杀的程度。

可以看到,成绩好、人缘好,这些现实的成功并不能够带来自我的肯定,这是为什么呢?在跟他们进一步交流以后,我才知道,其实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一直在做没有价值和意义的事。

我们会觉得,考第一了,拿国际奥赛金牌了,还没有意义吗?但他们不这么想,他们想的是,我考90分还不够,要考95分,最好100分。但为了这10分,他们可能要花10倍的时间去做应试的练习。可是他们心里又知道,提高分数这件事本身没有意义,只是为了提高分数,考上所谓的名校,不得不学,都是功利思想。

在这些逻辑之下,现在青少年的抑郁病史都较长,有的从小学就开始了。而且不仅对生物治疗不敏感或者无效,传统的心理治疗疗效也不佳。

▍理解当代青少年的障碍和误区

所以,孩子们越是自省,反而会觉得越痛苦。因为很多问题它不是在生物层面的,也不是心理层面的,而是社会层面、教育层面的。

那么,把教育或者社会问题医疗化就能解决吗?孩子有了空心病,就去看医生,吃药,就能治好吗?看病吃药只能解决一点点问题,比如短期内改善睡眠和情绪。

就像雾霾严重的时候,不治理雾霾,只靠呼吸内科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如果教育和社会的根本问题不解决,都是隔靴搔痒,所以国家出台整治过度资本化的校外辅导,是解决当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德政,我非常支持。

那为什么青少年会心理危机频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现代化的进程本身就在不断改变社会的规范而中国仅用40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1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其中变化之剧烈可想而知。

1. 价值观多元化

我有个朋友是大学的教授、博导,孩子上初三了,拒绝上学,父母很着急就来找我。他说,现在的孩子真是无法理解,竟然说他们这些教授、博导头脑简单。

我就跟他说,其实我觉得你儿子说得有道理。我们都是70后。我们上学时候的价值观很简单,就是红旗下生,红旗下长,五讲四美三热爱,学习雷锋好榜样。我自己的偶像就是周总理,我认同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就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但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世界,尤其有了互联网以后,他们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变得很早熟。不是说生理上早熟,而是心理上。他们可能初中就开始读叔本华等著名哲学家的著作。所以他们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多元化就意味着选择和比较,我们的孩子比我们这一代人辛苦,也更难更需要价值观引导。

2. 父母和孩子的代际差异

我还遇到过一个想要自杀的高中生,她的父母特别着急带她过来。我就问他们,什么是幸福。

这对60后父母就是通过小镇做题家的方式,一路做到大学教授,他们觉得幸福就是吃饱穿暖。女儿一听就急了,因为她从来没有吃不饱、穿不暖的经历,对她来说,幸福就是父母能够和她平等尊重地对话,她自己对生活有一定的决定权。

不要说两代人的差异,就算是一代人也会有隔阂。比如我是某个游戏的粉丝,一类书的粉丝,这种亚文化圈之间也有价值观的差异。

3. 评价体系极其单一

虽然我们的文化环境是多元的,但是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却只有成绩,这就是荒谬的。我觉得如果教育有一个评价标准的话,那最应该评价的就是立德树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态度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技能和知识。但现在的评价体系,连技能都不一定要有,只有知识。做实验你都不需要会做,只要考试考得好就行。

所以,当成绩成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那么为了争取这个好成绩,孩子的压力就越来越大,抗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薄弱,孩子成为了整个社会压力的最终承载者,难免不出问题。

4. 功利化的教育

在西方,空心病的起源和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社会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灵魂却丢了。在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思想下,什么都可以买卖,但是人们却丢掉了自己的精神信仰。

那么在中国,空心病还有个重要因素就是资本化和功利化的教育。分数、升学率都成为教育GDP的指标,都会被转化为经济收入。学校、机构出名了,就可以收很高的择校费、代班费,然后就成为一门产业。这样一来,就忽视了对人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教育,导致空心病愈演愈烈。

为什么我们现在说有很多孩子成了精致利己主义者,就是因为有精致利己主义的家长和老师。从一些标语中就能看到这种思想,比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把其他同学都当成敌人,学习变成了危机之源,这是多么荒谬的价值观。

▍预防胜于治疗,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观

最后,我想谈一点解决方法。

第一,我觉得人类始终需要一种智慧,知道财富的意义是什么。

我认识一位瑞士朋友,她对我的教育观影响很大。当时她来中国访问,我们都恰好在读博士,我问她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她说是中世纪失传的一种古拉丁语的分支。

我问她,学这么生僻的一个领域,瑞士国家也不大,毕业以后可以干什么呢?毕竟这个专业听起来不是很有用她告诉我,整个瑞士和她这个专业相关的工作职位只有一个,那就是她导师的工作。但是只要她的导师不退休,她就只能做导师的助教,做一个临时工。

我继续问,那你怎么会愿意去做一个挣不到钱的工作呢?至少要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吧?她说因为她喜欢这个专业。然后我也意识到,瑞士很富裕,公民基本都不缺钱。而钱也让我们多了一些选择的自由,这就是财富的意义。

比如说我们这代70后,我现在积累了一点财富,我对我女儿表达爱的方式是什么?不是让她去买什么车子房子,而是让她可以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哪怕这个专业挣钱不多,但是只要她喜欢就好。所以物质基础就是让我们有更多选择的自由,让我们能够以不功利的态度去学习,从自己的兴趣、价值、意义的角度去选择。上大学不是为了找高薪的工作,上名牌大学也不是为了一定要进四大行。

所以人除了生物和心理以外,还要有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是优秀的人可能越不是物质或者金钱能够满足的。

第二,是要回归本心和良知。

我的博士论文是在监狱做的研究,有些寻衅滋事的罪犯会被关进单人牢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就是没有人和他说话。一个礼拜还行,但两个礼拜人就崩溃了,保证书、检讨书就写出来了。

可是历史上有很多革命斗士,能够经受这种精神折磨,比如江姐,方志敏,也包括纳尔逊·曼德拉等。为什么他们没有崩溃,我觉得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有理想和信仰,知道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所以,理想、信仰、价值观对一个人的支撑作用是非常重要和强大的。

中国人怎么看本心和良知?中国人说,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观念。比如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王阳明作了总结阐述,就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

所以我觉得,当你物质没有满足的时候,就先吃饱穿暖;当物质满足之后,我们就要升级心灵,去让自己做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能不能帮助别人,对社群,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这就是我们的意义。

比如我是一个科学家,那么我就用自己的科学技术来解决困扰人类的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度。所以在这样一个焦虑的时代,找到自己的良知,可以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强大,也能寻找到自己的幸福。

“空心病”正在毁掉一代年轻人

▍30.4%北大新生厌恶学习,只因得了“空心病”

我做了20年精神科医生,我刚做精神科医生时,中国人精神障碍、抑郁症发病率是0.05%,现在是6%,12年的时间增加了120倍。这是一个爆炸式的增长,我觉得这里面有非常荒唐的事情。

我们来看看现在的教育,对不起,我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能要得罪各位,我们的教育是在帮助孩子成长,还是在毁掉一代孩子?

清北,似乎是很多鸡娃爸妈的终极目标,但是,可能大多数鸡娃爸妈并不知道下面这组数据。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这些特别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这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物质越来越丰富,为什么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乏和苍白?

▍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是我曾遇到过的一个个案。非常优秀的学生,以他的智力、性格、为人处事的情商,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优秀的学者。但是我们和他父母,和他所有的老师一起努力了四年,最终还是没有能够让他真正好转起来。

这样的个案,我在过去三四年中经历了很多,而且越来越多,让我想到一个词,叫做“空心病”。

“空心病”是什么意思呢?我征得一些典型个案来访者的同意,把他们写给我、说给我的一些话,念给大家听:

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道: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这是又一个同学的描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迷雾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处,所以有可能走着路就不小心掉进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断了腿拼命地喊,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自我,这一切好难。

他们共同的特点,就像他们告诉我的:“老师,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大概率家庭和老师也有问题

今年7月,我的一位高校的学生给我发来一条微信,内容是:“我现在手里有一瓶神奇的药水,不知道滋味如何。”

他是一个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所以我赶紧回复。我问他这是什么水,他告诉我是氰化钾,十秒钟致命。

这是我开展过的最长距离的危机干预,当然这个孩子救回来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今年5月,有一天我正在上晚课,一个校外的心理咨询师打来电话,说有个来访者是学生,现在好像在宿舍服毒自杀。我问清事情原委,启动危机干预程序,在宿舍里找到这个同学,把他送到医院抢救回来。

我认识他已经4年了,入校时他非常优秀。进了北大后第一个学期的成绩是学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个学期,甚至在那个学期之前,他就有尝试自杀的经历。

他原本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可以做很好的学术和科研的孩子。过去四年,我们心理咨询中心,他的父母还有院系的老师,都竭尽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轨。四年了,住院、吃药,所有治疗手段都用尽了,他还是了无生意,最后他的父母决定让他放弃学业,退学回家。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是非常痛心的。我见过很多非常优秀的孩子,我现在跟大家所说的也都是在名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们,他们中的很多都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屡次三番尝试放弃生命。

有一个理工科的优秀博士生,在博士二年级时完成了研究,达到了博士水平,这是他导师告诉我的,他屡次三番尝试放弃自己的生命。他当时两次住院,用了所有的药物,所有电抽搐的治疗方法。出院时,我问他现在情况怎么样,他说:“精神科医生很幼稚、可笑。我表现开心一点,他们以为我抑郁就好了。”

我要讲的是,他不是普通的抑郁症,是非常严重的新情况,我把它叫做“空心病”,我不认为只是学生空心了,才有这样的结果。

我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大概家庭和老师都有问题,孩子本身是不会有问题的。

▍什么是“空心病”?

“空心病”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也许我可以把它姑且称为“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

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抑郁症,但是问题是所有的药物都无效。

来看下“空心病”的主要表现,它不能算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诊断标准,但却是我过去三四年间通过接触这样一些同学,不断总结出来的共同特点,他们往往是非常优秀的孩子,或者说是人们眼中的“好孩子”。

1. 从症状上来讲,它可能是符合抑郁症的诊断

它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是和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所有这些症状表现并不非常严重和突出,所以外表上看起来可能跟其他同学或其他大多数人并没有差别。

2. 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这种孤独感来自于好像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所有的联系都变得非常虚幻;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他们也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他们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和成就,这些成就似乎是一种瘾,一种毒品。他们似乎很多时间都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是当他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

3. 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

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维系在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需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好丈夫、好妻子。

但似乎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惫不堪。

4. 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

我们有很多个案,在国内最好的精神专科医院治疗,用了所有的药物,甚至用了电休克治疗,一次、两次、三次,但是都没有效果,也就是说看起来生物因素并不是导致他们问题的主要因素。

5. 有强烈的自杀意念

这种自杀意念并不是因为现实中的困难、痛苦和挫折,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我不是那么想要去死,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还要活着。我完全不知道我活着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每天的生活行尸走肉,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早点结束。”

所以他们倾向于不用那么痛苦和惨烈的方式来结束自己,比如烧炭、自缢、服药。

6. 通常出现此类问题并非一两天

可能从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可能他之前已经有过尝试自杀的行为。

7. 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

他们的问题大概不是通过改变负性认知就可以解决的,甚至不是去研究他们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早期创伤可以解决的——你会发现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不错,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冲突,但是总的来说不是那种典型父母离异、早期依恋、早期寄养的问题。

作为精神科医生,我们有个拿手的杀手锏,就是任何抑郁症患者如果用电抽搐治疗,他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但是电抽搐治疗对空心病都没用。

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所以他们会用比较温和的方式,当然也给我们机会把他救回来。

但是,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我做过一个统计,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请注意这是高考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赢家。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所以我们回到一个非常终极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他们这种情况并不是刚刚产生的,他们会告诉我,我从初中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疑惑了,直到现在我才做了决定,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传统的西方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对他们都没有效果。

这个时候,对于一个危机干预者,一个心理咨询师,或者千千万万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

我们也同样要面对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什么,我们内心当中有吗?如果我们没有,我们怎么给到他们?

▍我们的教育是在帮助孩子成长,还是在毁掉一代孩子?

我们来看看现在中国的情况。

我用了一个焦虑经济学的词。我确实觉得能够让人去花钱,去盲目花钱的方式会把人搞焦虑,搞崩溃,搞恐惧,这大概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

我们看一下中国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100个中国人当中只有1个人患有精神障碍,而这个数据到2005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17.5%,如果现在有1000个人,那我们应该有180人需要去安定医院,都应该看病了,而且未必能看好。

中国人精神障碍是怎么变得那么糟糕的?实际上我们并不是得了什么生物性疾病,像精神分裂症这样的发病率始终是保持不变的。在过去30年当中,什么东西变大了,焦虑和抑郁,焦虑症和抑郁症。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数据,焦虑症的发病率,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概1%到2%的样子,现在是13%,我现在用的数据都是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在最高诊级医学刊物上,全国流行病院调查的数据。

至少每100个中国人当中,有13个人是焦虑症患者。更糟糕的是抑郁症障碍发病率。

我做了20年精神科医生,我刚做精神科医生时,中国人精神障碍、抑郁症发病率是0.05%,现在是6%,12年的时间增加了120倍。这是一个爆炸式的增长,我觉得这里面有非常荒唐的事情。过去30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而我们焦虑抑郁的发病率也高速发展,发生了什么?

数据显示:美国人比我们更抑郁,他们的抑郁症发病率是9.5%。我为什么要谈到美国,是因为好像过去30年我们受美国特别大的影响,当然我们有自己固有的文化。

我们来看看现在的教育,对不起,我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能要得罪各位,我们的教育是在帮助孩子成长,还是在毁掉一代孩子?

大约从2000年开始,每当寒暑假的时候,大量的学生会来住精神病院,他们网络成瘾、焦虑、强迫,他们和父母关系出现了严重的破裂问题,父母有勇气把孩子送到精神病院去,可见真的没有办法收拾了。

我们的处理问题方式是什么呢,把他们送到网瘾学校,让他们接受电击的惩罚——这是教育吗?这是推卸责任,本身父母和教育是问题的根源,我们不看到自己的根源,只看到他躲到网吧去打游戏,他为什么要躲到网吧打游戏,是因为教育的失败。

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就,似乎就是学生做试卷,有句流行语:“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你知道吗?我做心理咨询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把同学这样的价值观扭转回来——你周围的同学是你的敌人吗?他是你人生最大的财富啊!

我们的课堂是什么样子?不断暗示孩子自杀,为了好的成绩可以不惜生命。整个国家自杀率在大幅度下降,但是中小学自杀率却在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孩子已经等不及进大学,他们在中小学就开始有自杀行为了。

我们来看看有些学校应对的措施是什么?所有的走廊和窗户都装了铁栅栏!我在精神病院里面工作,精神病院才是这个样子。我的博士论文是在监狱里做的,监狱才是这个样子。但是我们居然有本事把学校变成了监狱和精神病院,只要看住这些孩子,让他们考上大学,然后让他们成为我的来访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我接下来要谈的问题,会让大家更加沮丧。

在一个初步的调查中,我对出现自杀倾向的学生做了家庭情况分析,评估这个孩子来自于哪些家庭。

什么样的家庭、父母是什么样职业的孩子,更容易尝试自杀——中小学教师。

这是一个38名学生的危机样本,其中50%来自于教师家庭,而对照组是没有出问题的孩子。教师家庭还是很成功的,其中来自教师家庭的占到全部家庭的21%,问题是为什么教师家庭的孩子会出现这么多问题?

我觉得,一切向分数看,忽视甚至对学生品德、体育、美育的教育,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的教育观——他们完全认可这样的教育观,对自己的孩子也同样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地实施,可能是导致教师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主要原因。

当教育商品化以后,北大钱理群教授有一个描述和论断我觉得非常准确,叫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如果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些家长和老师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向我们学习,我们为了一个好的科研成果,有时候会数据作假;我们为了能够挣到钱,可以放弃自己的道德伦理底线;我们作为一个医生,可以收红包拿回扣;有些老师上课不讲知识点,下班时在辅导班里讲……

而孩子,是向我们学习的。

▍教育究竟是为什么?

教育究竟是为什么,学校究竟是为什么?大学究竟是为什么?

我先引用一下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新上任时做的演讲,他对此做了一个回答。

他说北京大学能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一些什么样的力量,国家和民族需要北大做什么?这是北大的使命。他讲完这句话以后,全场800多人掌声雷动。

但是我们好像早就抛弃这些了,我们认为崇高的东西不值一提。我们需要的是现在能挣到钱吗?但是学生已经不认可了,因为他们不缺钱。这是我们社会的价值观,我们认为能够挣到钱才是人生更大的赢家。

曾经有一个学生,他退学的原因是,学习经济管理根本就不是他想要的。他高考填志愿想学历史的时候被所有人嘲笑,说脑子进水才会学历史。后来这个同学尽管经济学学得很好还是要求退学。

十一假期,我带学生们去了万安公墓,因为我要和学生一起找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在公墓当中看到了一个很独特的衣冠冢,这上面是一个老师叫尹荃。尹荃老师1970年含冤去世,她没有子女。

19年后她的学生为她在公墓买了墓地,写了这样的悼词:

40年来,循循善诱,陶铸群伦,悉心教职,始终如一,无辜蒙难,备受凌辱,老师一生坦荡清白,了无点污,待人诚恳、处世方正,默默奉身教育事业,终生热爱教师生涯,其情操其志趣足堪今人楷范。

我不知道我们在座的教育工作者在人生走到尽头的时候,有多少学生会对你有这样的评价或者肯定。

我要说的是,教育本身是非常神圣的职业,但是如果我们把教育只是当作一个谋生的工具,当作获得金钱的一个手段,或者实现自己其他目标的话,当然这是一种选择,但是我会觉得我们似乎放弃了最重要的东西。

▍教育,请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

我在这儿还想提一个问题,这是我经过这些事情以后的思考。

我跟那些空心病的学生交流时,他们为什么找不到自己?因为他们自己的父母和老师没有能够让他们看到一个人怎么样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这个大概是根本原因。

我想问大家也问我自己:

我们尊重自己吗?我们尊重自己的职业吗?我们有没有把自己的职业当作是一种使命和召唤,去体会其中的深切的含义?

作为父母,我们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哪里?我们有没有给孩子真正的爱和陪伴?

在这个买椟还珠的时代,我觉得我们扔掉了很多东西。我们像婴儿一样,只追求即刻的满足。当我们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挣钱上,没有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和爱,这时候孩子不出问题才怪。

我们现在的咨询量成倍地增长,50%,100%的增长,我们危机干预发生频率也是百分之百增长,孩子进学校之前他们就已经绝望了。所以作为一个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科医生,我呼吁:真的要救救孩子!他们带着严重的问题进入高校,进入大学,他们被应试教育,被掐着脖子的教育摧残了创造力。

有一位研究生导师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他说一个学生做研究老出问题,是非常小儿科的问题。这个导师找他谈话,问他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怎么办?这个学生是笔试第一进来的,他说:“老师,那我把我犯的错误重抄一百遍。”一个研究生,用重抄一百遍的方式改正他的错误。我们这些孩子根本没有长大,还在小学阶段。

教育干什么去了?我觉得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去做值得学生和孩子尊重的人,我们要身体力行,做出榜样。

我们要给他们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请许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人生!

本文为两篇文章组稿,第一篇转自“外滩教育”,原题为“‘空心病’与时代教育下,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有多难”。第二篇文章转自“博雅人文”,原题为“‘空心病’正在毁掉一代年轻人”,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欢迎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版权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华为新技术将对标英伟达,大幅提升AI算力利用率

华为新技术将对标英伟达,大幅提升AI算力利用率

观察者网
2025-11-16 14:31:24
南部战区新闻发言人发表谈话

南部战区新闻发言人发表谈话

界面新闻
2025-11-16 11:29:53
Bug还没修完,又要往Windows里狂塞AI?全网怒骂微软:“住手吧,没人想要这玩意儿!”

Bug还没修完,又要往Windows里狂塞AI?全网怒骂微软:“住手吧,没人想要这玩意儿!”

CSDN
2025-11-14 16:25:56
陪玩陪睡不够!集体开嫖、舔手指、目无王法,阴暗面彻底藏不住了

陪玩陪睡不够!集体开嫖、舔手指、目无王法,阴暗面彻底藏不住了

好贤观史记
2025-11-09 21:58:39
谁给张碧晨出的馊主意?这么有想象力衣服,太天马行空了!

谁给张碧晨出的馊主意?这么有想象力衣服,太天马行空了!

林子说事
2025-11-14 14:10:13
晚了!山西狗主反杀案,双方都后悔了,郭某妻子终于低下了头

晚了!山西狗主反杀案,双方都后悔了,郭某妻子终于低下了头

一只番茄鱼
2025-11-16 12:35:59
民生银行的一份债务数据,暴露了80后的集体困境

民生银行的一份债务数据,暴露了80后的集体困境

黑噪音
2025-11-16 07:30:27
北大医药董事长徐晰人被批捕,1元购壳资本游戏告终

北大医药董事长徐晰人被批捕,1元购壳资本游戏告终

华夏时报
2025-11-14 17:10:10
速览!11月14国务院常务会敲定5件民生大事,每一件都与你相关

速览!11月14国务院常务会敲定5件民生大事,每一件都与你相关

生活魔术专家
2025-11-16 15:07:10
12000+!阿尔卡拉斯成历史第五人!

12000+!阿尔卡拉斯成历史第五人!

网球之家
2025-11-16 12:20:16
科斯蒂奇批评前任主帅:若早做改变,塞尔维亚能晋级世界杯

科斯蒂奇批评前任主帅:若早做改变,塞尔维亚能晋级世界杯

懂球帝
2025-11-16 22:38:1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至今未破的大案、要案有哪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至今未破的大案、要案有哪些?

文史道
2025-11-16 12:31:42
史上最狠新政!数十万留学生出路将被堵死,最快年底生效

史上最狠新政!数十万留学生出路将被堵死,最快年底生效

掘金日本房产
2025-11-15 17:53:25
武统、和统都没希望了?台湾军事专家:中国已经走上了第三条路

武统、和统都没希望了?台湾军事专家:中国已经走上了第三条路

顾史
2025-11-09 18:02:22
为什么赌博最后只会输,因为你永远无法战胜“凯利公式”?

为什么赌博最后只会输,因为你永远无法战胜“凯利公式”?

小莜读史
2025-07-27 23:02:11
霍思燕这件衣服太宽松了吧,练个瑜伽都快走光了,是故意的吧

霍思燕这件衣服太宽松了吧,练个瑜伽都快走光了,是故意的吧

情感大头说说
2025-10-26 03:25:09
“华人圈最红女优”被全网“开盒”荡妇羞辱,她却用恶评赚6000万

“华人圈最红女优”被全网“开盒”荡妇羞辱,她却用恶评赚6000万

诗意世界
2025-11-07 10:23:31
57年毛主席视察青岛,得知王尽美母亲健在,下令:有困难可送中央

57年毛主席视察青岛,得知王尽美母亲健在,下令:有困难可送中央

大运河时空
2025-11-17 06:00:03
网友称乘客在火车内吸烟乘务员未阻止,12306:普速列车车厢连接处设有烟灰缸,允许吸烟

网友称乘客在火车内吸烟乘务员未阻止,12306:普速列车车厢连接处设有烟灰缸,允许吸烟

极目新闻
2025-11-16 15:24:27
从火爆全国到集体关门,兰州拉面为啥逐渐消失了?被坑过后就懂了

从火爆全国到集体关门,兰州拉面为啥逐渐消失了?被坑过后就懂了

米果说识
2025-11-15 14:31:57
2025-11-17 06:28:49
文化纵横 incentive-icons
文化纵横
倡导文化重建,共同思想未来
3805文章数 86638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教育要闻

二次函数公共点问题,求参数取值范围!

头条要闻

中国公民需谨慎前往日本 四大原因披露

头条要闻

中国公民需谨慎前往日本 四大原因披露

体育要闻

最佳新秀候选!2028美国男篮有他一个位置

娱乐要闻

CEO爆料肖战《藏海传》狂赚几十亿!

财经要闻

房源暗中调价 央企举报广州国资房企

科技要闻

雷军,怒了!刚刚连发多条微博

汽车要闻

"冰彩沙"全配齐 红旗HS6 PHEV预售17.88万起

态度原创

艺术
家居
数码
本地
公开课

艺术要闻

Charles Chaplin:19世纪法国新洛可可风格画家

家居要闻

现代简逸 寻找生活的光

数码要闻

华为鸿蒙HarmonyOS 6.0.0.112版本首曝,支持电脑投平板

本地新闻

沈阳都市圈“冷资源”点燃“热联动” “组团”北上“圈粉”哈尔滨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