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宜宾#一说到上江北的古迹,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旧州塔。
旧州塔位于今上江北的安阜街道旧州社区,最迟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建成,塔为四方形砖塔,十三级密檐式,系印缅塔式建筑风格。
塔脚南北长7.35米,东西宽7.4米,塔高29.5米,塔基以砖砌成,砌砖均用泥土粘合,塔内壁画具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
旧州塔距今已90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过无数的战乱风雨,依然保存完好。
旧州塔巍然耸立在岷江之滨,每当夕阳西下,金波帆影,千鸟归林,古意盎然,“旧州夕照”成为宜宾一景。
更奇特的是,该塔没有石砌塔基,是用砖直接从凝结的鹅卵石上砌起而修成的。
1956年,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4月,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旧州塔的老照片
旧州塔何以得名?这要从唐朝会昌二年(842)的一场大水灾说起。
那一年七月的一天黎明,马湖江(即金沙江)突然洪水暴涨,水头高过戎州僰道城墙一百多丈,有的城墙被洪水淘空后下陷一丈多。
十多天后,洪水才完全退出,这时的城里的房屋全被冲毁,城墙垮塌大半,百姓死伤无数,戎州僰道城遭遇了灭顶之灾。
洪水退后,戎州当局选址在上江北重建,建成后作为新的州治和县治所在地。
于是,从唐朝会昌三年(843)到南宋咸淳三年(1267)的424年时间里,戎州僰道城(后改称宜宾城)就设治在上江北。
宜宾旧州塔内顶部构造(1941年梁思成 摄)
作为唐宋政府苦心经营的州治和县治所在地,上江北的戎州僰道城(后称宜宾城)有罗城(外城)和子城(内城)两圈城墙,罗城在外护民,子城在内是州治和县治的衙门驻地。
罗城之外,还陆续建起了旧州塔(今名)、锁江亭、吊黄楼、流杯池、荔红亭等建筑和景点,今天旧州塔当时正处在城的西门外。
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宋政和四年(1114),朝廷以戎州、僰道名称不雅,将戎州取《尚书·禹贡》中的“西戎即叙”字句,改名叙州;将僰道的县名以早在宋熙宁四年(1071)就已撤销并入的宜宾县(驻地在今叙州区蕨溪镇宣化坝)为名,改名为宜宾,并一直沿用至今。
嘉庆《宜宾县志·宜宾县图》(局部)中所画的旧州塔(红圈内)
上江北时期的戎州城(即后来改名的宜宾城)情况如何?北宋朝嘉祐四年(1059),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大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曾来到戎州,苏轼、苏辙两兄弟奉父苏洵之命作了《戎州》同题诗,可作参照。
哥哥苏轼写到:“乱山围古郡,市易带群蛮。瘦岭春耕少,孤城夜漏闲。往时边有警,征马去无还。自顷方从化,年来亦款关。颇能贪汉布,但未脱金镮。何足争强弱,吾民尽玉颜”。弟弟苏辙写到:“江水通三峡,州城控百蛮。沙昏行旅倦,边静禁军闲。汉虏更成市,罗纨靳不还。投毡捡精密,换马瘦孱颜。兀兀头垂髻,团团耳带环。夷声不可会,争利苦间关”。
《三苏图》中的苏洵(中)、苏轼(左)、苏辙(右)
哥哥苏轼写出了戎州城的山形、民情和贸易繁荣、社会安宁的景象;弟弟苏辙写出了戎州城的水势、民俗和夷汉互通有无、行旅平安的景象。
从兄弟俩的诗作可知,戎州城已经结束了从前的纷纷战乱,社会安定,物资丰富,市场繁荣,民族融合加强,一派繁荣景象。
1941年秋,梁思成等考察旧州塔时拍摄的照片
到了南宋末年,蒙古铁骑来袭,上江北宜宾城因地处平坝之中无险可守,于是在南宋咸淳三年(1267),叙州安抚使郭汉杰毁掉上江北城,将叙州和宜宾县治迁到登高山(又名东山)上抗元。
南宋德祐元年(1275,又为元至元十二年),郭汉杰被迫献城降元。元朝毁掉了登高山城,将叙州和宜宾县治迁回了三江口。
此后,人们便把曾经的上江北城所在地叫做旧州,旧州坝、旧州塔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那么最初的旧州塔叫什么名字?很遗憾,各种历史典籍均无记载,连其最迟的建成时间也是根据塔的建筑风格和塔中残存的碑文记载考证出来的,所以我们就只能叫它为旧州塔了!
旧州塔今貌
宜宾史迹,下期继续,欢迎关注!
注:《宜宾史迹》系列文章的主要参考书籍为《宜宾市志》《宜宾史话》《宜宾历史文化旅游》《宜宾城的2200年》《酒都文物》《宜宾地区文物志》《叙州府志(光绪版)》及宜宾市域内各个历史时期的区县志等。
作者:温涛 来源:宜宾史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