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飞机诞生以来,人类的军事武器史又多了一个可以开发的新领域。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因意识形态冲突而陷入长达四十多年的冷战。在此期间,两个超级大国间的军事争霸从未中止。
也正因如此,军用飞机的开发得以迈入新阶段。因为美苏两国此起彼伏的军事角逐,不仅表现在世界局部热战的较量中,还表现在新式武器的开发上。
在苏联的空军部队里,几乎每年都有一架新式战机入伍服役。从重型轰炸机到超音速轰炸机,从TB系列到数字M系列,各式各样的战机层出不穷。
然而,正如有句话说“哪怕是最好的画家,也会有一两幅不完美的作品”。哪怕是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军事强国——苏联,它的空军部队里也会有那么一两架失败的战机。
在冷战中诞生的“M-50超音速轰炸机”就是所有的苏联战机中,一件令人不甚满意的作品。苏联的“图22轰炸机”和它同年首飞,并且一直服役到1998年,而“M-50超音速轰炸机”却从未被量产。
据说,苏联只生产了一架“M-50超音速轰炸机”,之后这款战机便在苏联空军战斗机的行列中消失了。如今躺在苏联军事博物馆里的那架“M-50超音速轰炸机”,就是1959年试飞的那一架,世界上仅此一架。
听到这里,我们不免会感到疑惑,“M-50超音速轰炸机”究竟是什么样的武器呢?它是如何诞生的呢?它和“图22”战机的命运差别怎会如此之大?难道是因为它有什么致命硬伤吗?
一、M-50超音速轰炸机研制背景
20世纪50年代,各国的防空导弹研制技术还不成熟,哪怕是强大如美国、苏联这样的超级军事大国,也还没有研制出可以轻松实现突防的防空导弹。于是,为了弥补空中防御的缺陷,美国将研制焦点转向战斗机的升级上。
此后,美国研制出了一系列超音速轰炸机。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超音速轰炸机具有两个,飞行速度快、战斗力强。
美国在1956年试飞成功的“B-58轰炸机”,英文名为“Hustler”,又叫“盗贼”轰炸机。这款轰炸机具有以前的任何轰炸机都没有的高性能,配备了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可以说,“盗贼”轰炸机达到了上世纪50年代晚期全世界航空工业的最高水平。
美国的“盗贼”一问世,便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欣喜者有之,担忧者亦不少。老对手苏联自然是属于后者。
在目睹了美国的新型轰炸机之后,苏联立即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作为社会主义阵营里公认的“大哥”,苏联当然不甘心落后于资本主义阵营。因此,苏联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超音速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工作。“M-50超音速轰炸机”(以下简称“M-50”)就是这时候诞生的。
1956年春天,马萨契夫实验机工厂接受了“M-50”的研发任务,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设计师们就完成了“M-50”的研制。第二年,“M-50”轰炸机完成首飞。1961年,在苏联空军节上,“M-50”在两架米格21战机的护送下闪耀登场,获得了“野蛮人”的称号,风头一时无两。
二、“M-50”的设计特点
“M-50”轰炸机和苏联传统的米格系列不一样,是双人同飞的战斗机。
据记载,一架“M-50”长度约为57米,双翼展开时的宽度约为35 米,机身高度最高为12米,最低也达到了8.25米。“M-50”空重85000千克,最大的起飞重量可达到200吨。由此可见,在苏联当时所有的轰炸机中,“M-50”的体型算是比较大的。所以,在1961年的空军节上,伴“M-50”左右的米格战斗机显得十分小巧。
从外观上看,“M-50”更像一个细长的圆柱筒,机身中间有相当富余的位置收纳导弹和其他装备。在飞机的两侧,设计师米亚西舍夫给它加上了两个超大的三角翼。据统计,“M-50”的机翼面积高达290.6平方米。
这一设计当然不是因为设计师的心血来潮,也不是为了追求外形的美观,而是出于战斗机高速飞行的需要。
“M-50”细长的机身可以让飞机与空气的摩擦力达到最小,同时,大且纤薄的机翼可以最大程度减小飞行的阻力从而提高飞机的飞行速度,实现高速飞行。理论上,“M-50”的速度最快可达到每小时航行1950千米。从这点上看,“M-50”的飞行速度满足了超音速战略轰炸机“高速度”的这一基本要求。
此外,设计师在设计这款轰炸机时,采用了钛合金材料。这种材料的抗压性、抗打击能力十分出色,从而有效保证了机身机构的强度。当然,钛合金在当时属于十分昂贵的材料。因此,钛合金的使用也使得“M-50”的造价一下子高了很多。
从动力上看,“M-50”也显得别具一格。它的动力装置是四台D-5涡轮喷气发动机,和传统的战斗机不一样,两台悬挂在机翼下方靠近机身的位置,另外两台则套在翼尖处。
与此同时,作为一架高速轰炸机,“M-50”配备了四个引擎,分别是两台“VD-7”和两台“VD-7F”涡轮发动机。引擎的装配位置和动力装置相同,分别处在翼下和翼尖,设计十分奇特。
三、“M-50”:名副其实的“超音速战略轰炸机”
如前所述,除了“M-50”之外,苏联当时还研制了“图-22”轰炸机(又名,“眼罩”轰炸机)。这款轰炸机图波列夫设计局负责研发,于1957成功首飞。这款轰炸机取代了苏联此前使用的“图-16”轰炸机,能够以超音速有效突破敌军的防空网和空中拦截。
但严谨地说,无论是美国的“盗贼”还是苏联的“眼罩”,它们都只是超音速战术轰炸机或者是超音速远程轰炸机,和“战略轰炸机”仍有一定的差别。
所谓的“战略轰炸机”,是指从战争全局出发、能够实现全场战斗的持久型战斗机。因此,“战略轰炸机”需要同时满足航程和起飞重量的要求。
在这一点上,和“盗贼”、“眼罩”相比,“M-50”具有明显的优势。
“M-50”的飞行航程最大可超过8000公里,最快飞行速度为2马赫,起飞重量最大可超过200吨。但是“盗贼”和“眼罩”的飞行航程最远不超过5000公里,最大的起飞重量也仅有100吨。
因此,从这两个参数来看,只有“M-50”是名副其实的“超音速战略轰炸机”。
四、“M-50”的结局:匆匆退出历史舞台
可惜的是,尽管设计师们对“M-50”倾注心血、费心设计,却没能让它拥有理论上该有的性能。在首飞中,“M-50”最快的飞行速度只有1212千米/小时,和预期的飞行速度相差一半,根本没有达到超音速轰炸机的飞行标准。
这是因为在设计“M-50”时,设计师没有准确认识到高速飞行的特性,从而导致轰炸机的动力布局不合理。“M-50”的发动机推力不足,所以就无法支持其实现高速飞行。因此,苏联高层对“M-50”在首飞上的表现十分失望。
此后,为了达到超音速飞行的目标,马萨契夫实验机工厂的设计师们对原型号进行了改进。他们在“M-50”的基础上增加了航空发动机,采用Zubets工厂制造的16-17涡轮发动机,这能让飞机获得更大的推力。同时,“M-50”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也有了调整,飞机的垂直尾翼上又加上了一双水平翼,减小了空气阻力的影响。
改进后的“M-50”超音速战略轰炸机被命名为“M-52”,然而,这款轰炸机只造了一架,并且还没有来得及参加试飞就被闲置了。
“M-50”作为50年代末60年代初最受瞩目的新式战斗机,它本该可以在战场上大展拳脚,但其结局却令人唏嘘。这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背后,除了“M-50”本身的不完美之外,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时代原因。
60年代之后,美国将军事发展重心转向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发和航天计划的制定。因此,为了追赶美国,苏联不得不把更多的人力、财力放在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和航天活动的筹备工作上去。于是,超音速战略轰炸机的研发就被搁置在一旁,“M-50”也至此走向终结,最终不得不成为博物馆中观赏性的存在。
所谓“时势造英雄”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有时候,“英雄”也可能会被“时势”埋没。试想一下,如果60年代仍然是轰炸机的“黄金时代”,如果航天计划和导弹研发没有取而代之,那么“M-50”的命运或许就会走向另一个方向了......
文/元气少女QMQ
参考资料:《笨鸟难飞(一)——航空史上的失败传说》,风伊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