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韦伯说,“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我们可以从解释性科学的角度出发,去分析一种文化,探求其中的意义;但却很难从实验性科学的角度出发,去寻找其中的规律。
我们需要认识到:首先,我们自身是通过我们提出的问题和我们寻找理解和经验这个世界的方式而历史地存在的;其次,我们从我们的资讯人那里得到的是解释,解释同样是以历史和文化为媒介。
《重构常识:教育民族志的方法与文本》要探索的核心问题是:作为方法和文本的民族志如何影响对生活常识的重构,进而如何影响对广义教育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广义教育”不仅指现代学校教育,还包括在一个“社会”或“文化”中的“教化”“社会化”“濡化”过程。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有什么不同?
当“我”成为研究对象……
每当一个人类学者进入一种文化,他要训练人们为他将自己的生活世界对象化。当然,所有文化里本来也都存在着对象化和自我反省。但这种清晰的自我意识很少借助外部媒介来转达。人类学者创造了一种意识的双重性。于是,人类学的分析必须结合两个事实:首先,我们自身是通过我们提出的问题和我们寻找理解与经验这个世界的方式而历史地存在的;其次,我们从我们的资讯人那里得到的是解释,解释同样是以历史和文化为媒介。因此,我们收集的数据是被双重调节的,首先由我们自己的存在,然后是我们向资讯人要求的第二层的自我反省。
——保罗·拉比诺
《重构常识:教育民族志的方法与文本》这本书要探索的核心问题是:作为方法和文本的民族志如何影响对生活常识的重构,进而如何影响对广义教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广义教育”不仅指现代学校教育,还包括在一个“社会”或“文化”中的“教化”、“社会化”、“濡化”过程。
因此,本书对民族志文本的取舍并未局限于以“学校”为田野地点的民族志作品,以期可以将更多优秀的民族志作品纳入讨论范围。此外,本书对文献的取舍侧重民族志文本与对民族志方法本身的讨论,而没有泛化为“教育人类学”或“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学科性讨论。这是因为,将讨论置于学科属性与发展史之中,势必涉及第三个重要维度:理论脉络与立场。出于化繁为简的目的,本书以“民族志”为抓手,突出作为方法和文本的民族志如何形塑“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样态,又是如何影响国内外教育学界学者们的借鉴、重构与探索。
人类学诞生于“人的时代”。“人的时代”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面向“他者”的时代,尽管从学科史的意义上说,人类学诞生于19世纪中后期,这已几乎成为一个共识,但从更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面向“他者”的时代也许要从15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始算起。随着造船、制图等技术的发展,远洋船队驶向世界各地,美洲的发现、世界贸易的繁荣、新兴殖民主义者的探险,都加速了茶余饭后猎奇式讨论的开展与对“遥远异邦”的种种想象。
第二层含义是面向“自我”的时代。19世纪中叶,随着人体解剖学、生物学、考古学的发展,“人”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我”是谁?从哪里来?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哲学讨论的新时尚,还成为新兴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命题。如果说在面向“他者”的时代,以欧洲为中心的地理大发现让人意识到人与人的不同,那么,在面向“自我”的时代,有关人的科学研究试图回答:为什么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与身处欧洲大陆的“我们”如此不同?如何解释这种从体貌特征到文化习俗的整体性差异?
从这样两个问题出发重新审视19世纪末的欧洲社会科学研究,似乎便可以解释为什么“进化论”会在这个时期成为显学。“进化”的思想古已有之,为什么会在1859年这个时间节点,被学界、大众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一种解释是:这个时代的欧洲需要一种理论,来解释作为盎格鲁撒克逊的“自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他者”的差异,进而通过建构一个线性进化图景,直观、直接地将差异阶序化、等级化。也即是说,将文明人与野蛮人之间“可见的”、“可观察的”时空距离转化为“不可见的”心智进化差距,从而将殖民统治合法化。某种意义上,人类学家成为一种新兴职业源于19世纪末,无论是殖民政府还是社会大众,都需要一群研究人的身体与灵魂的专业人士提供科学的、可靠的、“他们需要的”信息。于是,在神学式微、“人”被重新发现的年代,人类学成为了一门新兴学科。这门学科的看家本领就是“民族志”(ethnography),即,“收集资料和书写的过程,它不简单是‘田野’,也不是简单的‘写作’,而是指人类学基础研究的过程之整体”。因此,本书尝试回到学科发展史的时间序列之中,从方法与文本两个维度探讨这一“研究过程之整体”,以期还原一种具有民族志式“整体性”努力的“研究过程”。
本文节选自《重构尝试:教育民族志的方法与文本》
第一章绪论,标题为小编所拟
新书推荐
《重构常识:教育民族志的方法与文本》
董轩 著
978-7-5760-2139-4
78.00元
“民族志”是人类学的“看家本领”。其含义有二:一是指作为方法的民族志,即人类学学徒们需要苦行修炼,获得“执业资格”后赖以糊口的“手艺”;二是指作为文本的民族志,即运用“手艺”生产的、被同行认可的、能够进入学术流通领域的“产品”。因此,有关民族志的书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教科书,尝试教给初学者“正确的”操作流程。第二种是反思类的方法著作,往往需要读者有一定的积累,才可能从这些过来人的经验中读出“味道”、悟出“门道”。第三种是关于某个研究议题的民族志著作,如本书使用的大部分参考文献。本书尝试中和这三种方式,并试图另谋他路,既有学科发展史的梳理,又试图保持人类学的“八卦”初心,既关注方法操作,又兼顾解剖文本,既有个人化的田野反思,又指向人类学的经典论题,希望可以有抛转引玉式的探索。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立足文化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史,呈现了民族志方法自19世纪末以来的主要变迁与争论。第二部分结合教育人类学经典议题与相关著作,重点探讨民族志田野调查的实践。第三部分着眼于民族志文本的写作与呈现方式,以及近年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样态。
目 录
自序
目录
图表目录
第1章绪论
一、“世界”的尽头
二、开蒙“野蛮人”
三、文化“淘金热”
第2章“方法”的修辞
一、祖师爷的“谎言”
二、学徒的“成人礼”
三、追随者的“帐篷”
第3章“文本”的危机
一、“深描”的集体焦虑
二、“智识巫术”的诗学
三、“文本盗猎”的欢愉
第4章田野工作的“魔法”
一、“过日子”
二、“观是非”
三、“悟短长”
第5章“化熟为生”的手艺
一、准备
二、体验
三、情绪
四、边界
第6章日常生活的“脉象”
一、望
二、闻
三、问
四、切
第7章“地方知识”的标本
一、时
二、空
三、人
四、物
第8章资料分析的“过渡仪式”
一、分离
二、阈限
三、融合
第9章蒙太奇的觉醒
一、“污衣派”与“锦衣派”
二、手艺与流水线
三、练“术”与治“学”
第10章研究伦理的边界
一、伦理审查的合法性
二、研究者的伦理挑战
三、“保护”的多样性
第11章民族志的未来
一、多点民族志
二、网络民族志
三、海外民族志
第12章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董轩,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副教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浦江人才。先后获吉林大学新闻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类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人类学,重点关注学校生活的文化逻辑、教育观念的社会生成、学校制度的日常实践等。专著《打拼未来:武术学校里的文化实践与价值重构》获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人类学)资助,即将出版。研究成果曾获国际社会学学会(ISA)全球青年社会学者论文大赛(2018)、城市与地区研究基金会(FURS)世界青年学者论文大赛(2015)等国际奖项。
本期编辑:Y.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