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不谈干货。
我们花了近半个月,梳理了我们的知识星球「每日运营案例库」近两年来的编年史和运营事件,把其中所有里程碑事件提炼了出来,最毫无保留地向大家呈现出来。
写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犹豫,星球现在取得的成绩有到值得我们来分享的阶段吗?我们的经验好像并不具备复用性,写出来会有价值吗?
后来我们认为,也许市面上最缺的反而不是干货,有很多做社群、社区如何引流、活跃的方法论,但是很少有人能展示一个持续存在的社群 / 社区产品,如何跨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生存下来。
一个社群究竟如何迈向死亡?又如何绝处逢生?很多过程中的细节是没人知道的,而我们希望把亲身经历,关于死亡、转型的过程,跟大家分享我们的思考,希望能打开大家的思路。
1、星球建立的初心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这是鉴锋最初建立知识星球【每日运营案例库】的初心,他最初并没有想到星球能吸引到 2.4 万运营人加入,一起做各种案例的拆解。在这个故事更早之前,其实是一段略显狼狈的个人经历。
普通二本,物理专业,毕业等于失业。
出于个人兴趣爱好,他选择了转行做运营,作为没有背景、没有人带的小白,无法获取到行业一线专家的经验,凡事都只能靠自己摸索。
为了快速上手,他把市面上活动运营领域能找到的干货文章都看了一遍,学习掌握了很多 SOP、打法模型、理论基础。
到这一步为止,正常来说,大家都会开始想:当年高考要有这么努力,还不得上清北?
就像时光无法逆流,现实生活也没有这么顺利,反而是知道了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大量的认知基础,并没有让他做出一场好的活动。甚至来说,到了具体的策划环节,不但没有解决新手会有的手足无措,还会因为看过了太多干货内容和理论,对具体的怎么做产生了极大的混乱,感觉看过的干货都能套上去一点,但究竟哪个是对的?新人没有这个判断力。
还不如没学过呢,这种学习方式肯定多少有点问题。他当时这么想着。
于是,他开始试着去拆解了一些最热门的活动案例,从海报设计、诱饵设置、流程制定等。
没法跟着高手学习,那我就看高手怎么发功。看一遍不会,我就看一万遍。
案例拆得足够多,他也渐渐地从这些拆解中,理解了活动运营与策划的关键。掌握所谓的SOP和通用知识是基础,更关键的,是理解活动背后真正的底层逻辑,理解「人性的选择」。
从纯粹的用户视角出发,仔细经历整个活动流程,观察每一个环节以及诱饵的设置,观察这些诱饵如何吸引我们,观察这些视觉元素如何抓住我们,观察每个环节如何利用人的心理和惯性,然后倒过来想:如果是我来策划,我该怎么做?
从单一活动,到一整类活动玩法,再到掌握行业与打法之间的关联性。
看了干货文章,再通过案例拆解将所学模型应用实践,才是能让我们在还没做活动之前就先掌握60分的基础。
一直自己闭门练功其实没什么意思,想了想自己初入茅庐的窘境,他干脆新建了一个星球来存放自己的这些案例拆解。
2017年4月30号,深夜12点,他创立了星球【每日运营案例库】,开始在星球里输出案例拆解,分享他对于运营的思考和讨论,开始吸引大量的运营人涌入交流,一起拆解案例。
他花了大量的心力在其中,不仅分享自己的拆解,还会解答各种跟运营有关的提问。
几乎 0 推广的背景下,星球收获了 4000 人的首批种子付费用户。
2、危机潜伏在产品运营机制背后
如果这是一篇励志文章,聊到刚才那里已经差不多了。
但是实际上,前期的顺风顺水,其实并没有掩盖掉背后产品运营机制会面临的风险。
在一个封闭的产品环境里,代表无序的熵会不断增加,产品终将走向死亡。说人话,每个聚集大量用户的圈子/社群/社区走向死亡,本来就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以社区产品运营的视角来看,当时的星球其实是以鉴锋这个 KOL 为核心,带动其他用户来进行自发性地输出,以此提供社区产品的价值。
这里缺乏稳定持续的产品运营机制,纯粹就是依靠人的热情和自发性,试图让整个星球进入自运营的状态,实际上是不可行的。
到 2018 年底,整个星球就开始有了「水化」的趋势,UGC 的内容质量越来越差。而加上鉴锋更新输出的节奏不固定,处于业务上升期的团队内其他小伙伴在星球输出的频次降低,PGC 无法持续后,整个机制问题才真正暴露出来。
大量用户开始不说话了,彼时的星球像 20 年前贴满小广告的电线杆。
3、开始形成产品运营机制
到 2019 年 4 月,我们才正式成立了星球小组接手打理,这时星球已经走到悬崖边上了。
客观来说,星球的核心价值依然存在(优质案例拆解 + 鉴锋个人背书),但产品缺乏稳定且可持续的运行机制,这个卡脖子的问题,如何解决?
沿袭着这个星球成立的初心,我们把案例拆解的思路,带到了星球运营上。
我们开始持续寻找其他活跃的星球,重点拆解借鉴有明确管理规则的星球,从他们的运营机制中提炼核心,再基于我们的背景进行匹配,去粗取精,梳理出自己的运营机制。
给这个阶段挑一个标签,那就是「躬身入局」。
举个例子,当时我们结合用户之前自发输出的内容和我们接下来希望引导用户输出内容的关键词,整理出了7个话题标签,明确后正式宣发这是我们星球主要的内容类型。
除了核心的【案例拆解】,还有另外6个话题标签:【增长玩法】【运营技巧】【实操经验】【文案金句】【运营心理学】【个人思考】。
话题标签制定出来后,也并不代表用户会跟上我们的节奏,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引导。
当时,我们会为每个话题标签写好大量的内容,借其他同事的账号发布在星球里,持续观察用户的反应并记录数据。
观察 1 个月后,基于实际的反馈情况进行微调,将用户不输出内容的话题标签删掉,将用户关注度高的话题标签顶上去,并推出更多新的标签,譬如第二次调整时新增的【私域流量】、【社群运营】、【问题求助】、【优质分享】等,替代了一半以上的旧话题。
如果将星球作为社区,其实很忌讳按照课程形式的单向输出、教授的环境,用户不该是单向接收星球里的内容,而是需要在经过引导后参与到社区中一起输出内容。
假如有些话题标签,由始至终都是我们自嗨,但用户并不参与输出,甚至连消费(点赞 + 评论)都很少,那我们必然要把主线拉回来,扳倒前期的假设,继续基于对用户的观察,重新规划内容。
接手后的运营,在我们内部被称为「项目的冷启动」,此前都属于让用户用爱发电的散养状态,远不能称上有在「运营」,我们在该阶段做的,都只能算是常规操作。
我们看到市场上很多人运营一个社区,都是希望制定了规则机制后,用户就能自己在社区里玩耍、输出内容,让社区马上像个生态自然运作起来,而绝大多数也理所当然地走向了衰败。
理由很简单,没有一个产品的规则制定者可以高高在上地俯瞰一切,当你不躬身入局、变为局外人的那一刻,你也失去了用户视角,那还谈何运营呢?
我们的星球将案例拆解作为内容核心,本身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团队在日常工作中确实需要持续拆解各种项目和案例,来确保运营方案处于最前沿,同时还是每个初阶项目经理的必修课。
不仅我们的星球运营小组,公司其他小组也会持续更新内容到星球里。「生财有术」星主亦仁连续2年因为在星球里看到案例拆解,想要挖人,结果都发现是我们团队的小伙伴......
4、案例拆解训练营的雏形
2019年8月,或者更早,鉴锋开始跟我们说:星球几时能够离开我的背书而存在?
同时他还提出了另一个玩法:举办案例拆解训练营,来帮助更多小伙伴,以更低的门槛入门案例拆解。
我们内部的认知一直是这样的: 鉴锋 = 【每日运营案例库】
星球真的脱离了鉴锋会怎么样?有这类以KOL为起点,通过运营机制成为独立产品不再依赖KOL的先例吗?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们一时想不到这里的解题思路,但是另一件事是可以马上落地的,我们开始着手准备了第一期案例拆解训练营。
最初的案例拆解训练营是按照21天来规划的,现在参加了5天初阶案例拆解训练营的小伙伴看到这里估计会眼前一黑。
没骗你们,我们一开始真打算办 21 天。
然而这里首先涉及到的,是标准制定的问题。
我们举办训练营,需要评选出优质案例拆解,这代表我们拥有定义标准的权威性,当时我们自己都还不太确定是否具备这种权威性,也没有看到市面上有其他以案例拆解为主题的训练营。
内部讨论后,我们换了个思路,大家最初的共识仅仅是帮助更多运营小伙伴入门,21 天的交付也许过重了,在时间这个维度上我们做了适度调整,缩短到到让团队小伙伴都愿意尝试一下的 7 天一期。
所以,第一期案例拆解训练营其实还是 7 天。
第一期案例拆解训练营,在 2019 年 9 月 17 号举办。
到了 2020 年,已经出现很多案例拆解相关的训练营、公众号,但第一期时我们没有任何可参考的案例,从0到1,略显简陋,拉群后给大家发了活动规划和案例拆解 SOP 后,就当完成开营了...
(你没有看错,开营就这样结束了...)
期间我们还做了其他尝试,第二期案例拆解训练营在 2019 年 10 月 14 号至 22 号举办。是的,就是拍脑袋的决策,第二期突然就变成 9 天制,而且要完成 4 个案例拆解。
成功圆满地举办了两期后,我们暂停了这条项目线。
理由很简单,一是运营强度太重,二是我们当时的认知相当有限。
很坦诚地说,即便在2017年的 2 年之后,我们依然没法预见到星球能在 2021 年到达 2.4 万人的规模。
而因为体量不大,我们过于沉迷于建立机制让星球走向「自运营状态」,尽可能避免过度的强运营策略来驱动社区活跃,妄图用在完美机制上只用 10% 的人力来保证社区的价值。
尽管这个策略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但为了这个「自运营」、「轻运营」大目标,我们前后折腾了大半年,包括尝试单个悬赏任务来引导用户输出案例拆解、将公司内部丰富的SOP、模型作为优质内容输出到星球社区里,越来越偏离了做一个「社区产品」的初心。
但这些都是后话了,当时的我们,仍然走向了「轻运营」的探索路上。
5、众创的价值:《爆款案例库》
两期案例拆解训练营,加上2年的星球运营,我们沉淀了大量的优质案例拆解。
把他们整理并印刷成一本交付感极强的实体合集,作为福利赠送给所有支持我们的用户们,感觉会是个不错的想法。
于是,大家最熟悉的小红书《爆款案例库1》出来了。
在此之前,我们完全没有整理排版纸质合集和对接印刷的经验,需要从头开始摸索,并且恰逢首次十城峰会的筹办(一个月内),所有人力都倾斜到了峰会中,直到最终排版印刷,都只有一位小伙伴士威来负责。
当然,最后我们还是收获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不仅首次十城峰会顺利举办,《爆款案例库1》的销量也高达 8000 本,成为了一个月内的新刷屏案例。
圆满结果是现象,过程中的坑其实依然很多,最严重的在于《爆款案例库1》的内容定位上。
到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爆款案例库》系列已经出到第 4 本了,如果有小伙伴集齐了四本,会发现《爆款案例库1》收录的案例拆解几乎是整个系列里最浅的。
其实在我们推出《爆款案例库1》的时候,内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制定出案例拆解的标准,直接根据已有的案例拆解类型进行评判,面对已有的案例拆解中择优,而非制定标准反向指引用户。
我们直接结合了星球已有的案例拆解进行筛选和制定收录的基本标准,但由于缺乏对优质的定义,用户输出的案例拆解缺少统一格式、逻辑和流程,我们为了保证排版和阅读体验,确保格式统一,不得不对部分拆解中的延伸思考作删减,又间接导致拆解的不完整,读者无法正确理解到拆解者的思考,导致大家对内容的直接体验就是一个字「浅」。
此外,我们还埋了一颗雷,在半年之后才开始有所体会。
《爆款案例库1》的核心目的还是为了回馈我们的用户,希望作为福利直接赠送,当时策划的裂变活动是用户只需付 59 元,即可购买知识星球一年会员,外加《爆款案例库1》一本。
如果你看完了前边志忠的复盘和我们的数据,这场活动基本上是教科书级别的分销了,数据反馈也很出色,从圈层效应来说,我们所在的圈子基本上已经被覆盖了。
我们收获了出色的品牌传播度。这颗地雷埋在哪?
当我们只盯着单个裂变活动的策划时,北极星指标就是活动效果 / 业绩,我们的所有操作都是为活动效果负责。
而当我们把视角放在整个产品的长期运营,活动就不能只为单一效果负责,战术会基于产品长期的战略来考虑。
这也是为什么【裂变增长】这个词的关注度,逐步让位给了【私域流量】,我们需要考虑的不再是单个活动能达到的业绩效果,而是产品与品牌长期的发展。
回到这次活动,如此出色的效果带来的最大隐患,就是在之后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很多用户都认为知识星球【每日运营案例库】这个社区产品,就只值 59 元。
品牌定位惨遭滑铁卢,当时让我们偷着乐的品牌传播度不是甘霖,反而是带来一片狼藉的雷暴。
如果产品在大部分用户的认知里是廉价的,后续如果希望扭转用户印象,就会非常困难。就如同现在许多品牌的私域,陷入了不促销就卖不动货的恶性循环中,这是赤裸裸的献祭长远价值,为短期产出输送燃料。
此后,我们开始真正认识到了「品牌定位与用户心智」的威力,在后续的一切运营动作中,用户的长期品牌认知成为了我们的关键考量因素之一。
6、案例拆解训练营的重启
时间来到 2020 年的 4 月,在我们各种针对星球「自运营」的尝试失败后,星球再一次由于缺乏有持续性的优质内容产出,走到了灌水的边缘。
当时尽管不得已,我们仍然把运营强度过大的案例拆解训练营,重新放回到兵器库里。
恰逢《爆款案例库1》内容过浅的反馈持续发酵,我们开始反思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案例才是优秀、可被收录的?
更进一步,如何制定一套明确的案例拆解标准,来逐步拔高社区内容的基准线?
第 3 期案例拆解训练营在 5 月重新举办,我们精心打磨好了一套案例拆解的新 SOP,将整个拆解流程和引导优化得更详细,有更明确的引导,抛出更多维度让用户去思考一个案例,并且统一在石墨上完成,便于我们完成全套的收录。
当时普通的一小步,其实成了后续案例拆解向深度进化的一大步。
此前,我们会出于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门槛考虑,让大家直接在星球内容框内编辑发布,用户只能输出文字,虽然可以配图,但是首先9张图的发布数量就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其次,当时我们直接和部分社区伙伴聊了,他们在阅读时由于无法把图片和文字做好对应,基本上每次都是看一会,直接拉到尾部看配图,再返回上次阅读处。
图片的位置,与案例拆解的线性逻辑不匹配,阅读体验上会弱化场景感,让其他读者很难想象当时的活动场景,将拆解与截图一一对应。
而且编辑器是真的会反向影响用户的动作的,当你被限制在一个小框时,你的发散思考是会被局限住的。
在专业的编辑器上,面对大片的空白,反而会使得用户能够更自由地输出自己的拆解和思考。
标准制定后,其他用户在对标优质作品时,也会频频收获认知被刷新的快感,意识到案例拆解原来还能从这么多维度去看,优质内容不只出现在点评流程的反馈中。
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在训练营里形成了输出优质内容的「良性内卷」。
在标准制定的基础上,我们在第5期进一步细化 A/B/C/D 级别的评分标准,让用户能够更清晰意识到自己在拆解上的问题,以及具体优化方向。
团队中的一位小伙伴,开始尝试针对每个案例拆解输出更深度的案例点评,用户不仅收到自己的案例点评,还可以和其他人的案例拆解来进行比对,有个大概的参照系。
之后更多的标准与机制,如【案例拆解评级机制】【案例点评】【优质案例拆解评选公示】,也都有了雏形。
6月,结合星球官方的 618 活动,以第 3 + 第 4 期训练营的案例拆解为主,我们收录并整理排版出了新的《爆款案例库 2》,在 1 的基础上将案例数量砍掉了 20 个,尽可能确保收录的案例拆解完整地呈现,达到用户通过看案例拆解就可以了解整个活动流程的效果。
同时,明确的标准,在整理排版时为我们降低了大片的工作量。
7、正式转型:多个产品运营机制
时间来到 7 月,我们明确了案例拆解训练营,将作为星球社区最核心的内容产品。
结合用户高度认可的案例点评环节,我们启动了点评官机制,邀请了往期输出优质案例拆解的用户来担任点评官,把这种持续自我迭代的正向循环,再衍生了一环,让用户进一步地「内卷」。
一开始的点评偏短,直到一篇近 1000 字的深度点评出现后,所有的点评官都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点评进行迭代。
策划裂变营销活动时,需要推演思考人性。
在设置可持续运行的产品机制时,其实同样需要推演目标用户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如果某位用户,已经可以输出优质案例拆解时,TA 对于自我提升的追求其实不会停止。
如果我们的社区没有可满足的机制,TA 就会去寻找更符合期望的新产品,在其他地方寻找可以满足需求的产品。
而案例点评,对于有能力输出优质案例拆解的拆解者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而在这个层面,深、多维度的点评,相较于简短辣评,就是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不少点评官输出点评时,甚至需要花1-2个小时,还要自己亲自重新体验整个活动流程,额外拆解一遍,才能给出切实关键的案例点评,这种强度甚至比案例拆解要重得多,但依然有非常多的点评官持续参加,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训练。
到了第 6 期训练营,整期的案例点评总字数合计近 4 万字,案例点评,从此演化成为了星球的一条新栏目线。
如果这是一篇星球推荐文章,那故事讲到这里真的该收笔了,留下一个 Happy Ending 。
每个产品运营机制获取到巅峰成就时,就是走向下坡的一个开始。
在案例拆解训练营里,案例点评作为最直接的正向反馈,持续激励用户输出更优质的案例拆解,不仅为星球社区输出大量的优质案例拆解,提供了社区产品运行的价值,为《爆款案例库3》在年底的推出进行了大量的供给。
也是在《爆款案例库3》推出的同时,案例点评机制的效果,逐渐减弱。
再一次,我们不得不直面强运营衍生出的各种问题,只是这回强度分摊到了点评官身上,但是并不意味着整件事在本质上有变化。
点评官确实愿意为了自我提升付出大量精力输出,但随着参与期数变多,强度达到顶峰后,他们通过输出在个人直接提升上的反馈与激励体验就会直线下降,与之相对的是显著的倦怠感。
平常心看待每一个机制的兴起与衰落,其实是一个很关键的心法,我们需要马上投入新的产品机制探索中。
2021 年初,我们启动了 2 个新机制,【进阶型案例拆解训练营】和【日常拆解打卡营】。
原本举办到第13期的训练营,正式更名为【初阶型案例拆解训练营】,为期5天,每天拆解1个案例,面向所有运营小伙伴,追求短期高强度的目标倒逼输出型训练营。
【进阶型案例拆解训练营】为期7天,只需要输出1个案例拆解和1个小组作业,面向追求更深度案例拆解的中高阶运营人,以此测试满足中高阶运营人自我提升需求的产品机制可能性。
【日常拆解打卡营】为期一个月,用户可以设置自己每周需要完成的作业数量,不仅输出案例拆解来打卡,还可以选择输出书评、运营人思考、案例点评等其他内容类型来完成打卡,以此测试降低输出强度后,运营人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的产品机制可能性。
第 1 期【进阶型案例拆解训练营】于 4 月完成了内测,同时,我们在 5 月和 7 月举办了两期【日常拆解打卡营】。
至此,以【日常拆解打卡营】【初阶型案例拆解训练营】【进阶型案例拆解训练营】三大机制正式形成了支撑星球社区内容价值的产品机制。
距离鉴锋第一次提出案例拆解训练营,一晃已经 2 年过去了,我们才终于将作为社区产品基础的内容产出机制,完成了基础的搭建。
8、用户圈子的价值
这里要展开讲一下【日常拆解打卡营】带给我们的不少惊喜。
最初我们并没有明确定义的关键目标,只是抱着尝试的心态,来测试下这个机制的可能性。
打卡营结束快一个月时,我们开始注意到社群内的用户活跃度,依然很高,甚至不需要我们引导。
我们的假设是,在过去这一个月的打卡输出中,大家在社群里进行各类输出,探讨各种运营相关的问题和思考,日复一日在社群里进行沟通交流,相互之间已经形成网状的链接和粘性,开始出现了用户圈子的雏形。
往期的【初阶案例拆解训练营】之所以没有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 5 天的初阶训练营本身时长有限,同时用户每天需要输出 1 个案例拆解,强度很高,尤其对于刚入门的新手。甚至对于老学员,一份优质的拆解,2-3 小时的投入是少不了的。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用户之间的沟通是很少的,更多是用户与点评官之间的直接交流,结营才会有些闲聊,短时间根本无法有什么深入交流。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曾测试过不解散社群,顺应群里用户的需求。
现实是,这些群无一例外,死掉了,大家并没有链接彼此、深度交流的基础。
经过这两年来对许多社群的观察,我的理解是:所有长期社群,最终都将走向死群。长期社群与持续的用户活跃粘性,可能本身就存在矛盾。
在初期达到活跃度的最高峰,接下来就是一路走向死群,或者说必须投入极重的运营成本,才有概率扭转。所以对于长期社群,我们都侧重于以轻运营的形式。
至于各类短期社群,如案例拆解训练营,可以作为一套机制与栏目,持续为星球社区产出优质的案例拆解。我们持续举办的各类线下活动、线上分享,也会形成无数个小社群。
但这些线上拆解训练营、快闪式分享活动或者线下活动群,他们都不会有长期活跃度这种社群运营目标,因为这注定是无用功。
我们应该要调整视角,将这些产品机制看做手段,帮助我们不断地从用户群体里找到有不同需求的种子用户的筛选手段。
例如,在【日常拆解打卡营】里,我们筛选出来的就是,追求自我提升、对输出案例拆解感兴趣且喜欢参与讨论的用户群体,假如我们后续再举办【日常拆解打卡营】,依然将参与的学员都引导加入原有的打卡群里,就会有持续的用户流量来补充。
之后,随着不断的拆解打卡、链接讨论,社群里用户之间的链接粘性也许有一天将超过他们跟鸭头的单线链接,形成网状式的链接粘性,这里才是更有想象空间的用户圈子。
9、尾声
最后,我想聊一个近期在思考的问题:一个社区产品对于用户来说会是怎样的存在?
从我们2019年9月举办第1期案例拆解训练营开始,这两年跟案例拆解相关的训练营、课程出现的频率比之前高了很多,也有用户看到类似的产品,会跑来跟我们吐槽说他们「抄」。
我们内部有就这个问题讨论过,最后的结论是:这是一件好事。
市面上同类产品多了,其实就证明越来越多人,真正意识到了案例拆解的价值,也意识到了体系化、持续化完成这类策划的价值。
我们不需要过于在乎,市场上其他人和圈子是不是和我们做了相同的事情?是不是也做案例拆解训练营了?是不是也出案例合集了?
如果我们是单一产品,这些问题就是悬在头上的斧头。如果我们从整个生态考虑,那么这些问题似乎就不再是问题了。
生态的价值在于多样性与包容性,案例拆解、实体合集,都只是生态中的生物。你总不能说A森林里的猫,在物种乃至基因上抄袭了B流域附近的猫吧?
只要大家都在为这个行业产出优质内容,促进行业发展,大家都将收获到属于自己的果实。
以这个思维来看待社区产品,那就注定了要让大家都拥有发声的权利,而不是只允许优质内容存在。
你究竟想做一个内容平台?还是一个社区?
除了案例拆解,现在用户也会在社区里输出自己比较个人化的思考沉淀,无论输出者是不是小白,这类内容本身就是生态中的一环,他们早晚会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运营人,思考言语之间都是洞察,而不是简单的内容就会影响社区的价值。
回到开头,我们的初心,就是为了让更多小白能够有所成长,这就是我们的定位。
作为社区运营、产品运营,我们永远不能对任何情况进行一刀切,而是该思考他们会如何演化。
2 年后,我们会长成什么样子?我们依然想象不到终局。
当下,我们仍然在尝试更多可能性,扎实地走好每一步。
创作不易,如文章对你有所启发,可以给一个小小的赞支持一下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