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低着头在派出所,接受民警的批评,孩子怎么了?
原来,孩子偷了奶奶的钱买奥特曼卡片,妈妈大义灭亲,把“偷盗”的孩子送到了派出所。
妈妈说,孩子已经偷拿过家里的钱了,被批评教育后仍然不改,这次又偷了奶奶的钱。迫于无奈,这才把孩子送到派出所来。
在派出所,在民警叔叔的教育下,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事情似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不过,看着那个在派出所低头认错的孩子,我却觉得有点不是滋味。
01全网追捧的派出所教子
经常在网上看到类似派出所教子的事件。姐弟俩偷拿家里的钱,妈妈把他们带到警局
9岁女孩去派出所自首,因为偷偷用爸爸的手机给游戏充值,爸爸让他来自首
7岁女孩商场里偷拿玩具,亲妈报警说女儿偷东西,给女儿一个教训
面对这样的严格教子,不管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都是一片称赞:
孩子就得这么管,得让孩子有所畏惧,不能娇惯孩子。
孩子肯定要管,只是一定要到送派出所的地步吗?
警察叔叔在孩子眼里,是惩治坏人的英雄,是威严的象征。到专门惩治罪犯的地方,大人心里都会打鼓,更何况年幼的孩子。
震慑作用肯定是有,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承认错误,保证以后不再犯。
家长欢天喜地带孩子回家,认识到错误就是好孩子,妈妈还是爱你的。
是不是像大团圆的结局,看起来效果很好?但孩子能从中学到什么?
02派出所教子副作用多
有句俗话说得好,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金。孩子小时候偷东西得好好管,不教育好,长大了偷金子,直接就违法犯罪。
对孩子来说,偷拿家里的钱肯定是不对。但是,拿家里的钱不犯法啊!
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是家庭内部的问题,是家庭教育的范畴。
兴师动众跑到派出所,借助公信力教育孩子,先不说是否浪费资源,对孩子本身,也有副作用。
- 被抛弃的感觉
孩子犯了错,把孩子推出去接受处罚。看似大公无私,却会给孩子被抛弃的感觉。
父母正气凛然地把孩子推出去,意思是:你看你闯祸了吧?就该批评你!
可是别忘了,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本身就有管教孩子的职责。一脸浩然正气,依然不能掩藏家庭教育的不到位。
- 贴负面标签
提前把孩子法办,也是给孩子贴负面标签的行为。你别觉得拿家里的钱没事,你就是偷窃,是个小偷,连警察叔叔都说你不对。
从家里拿钱=小偷,孩子一次无意识的小行为被放大成犯罪,孩子心里的委屈可想而知了。
哪里有委屈,哪里就有反抗,就可能想报复,对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
- 不过如此
从偷拿钱买奥特曼卡片的开心,被妈妈抓包后的忐忑,进派出所后的恐惧,出派出所回家后的如释重负,孩子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
结果呢?被当成小偷去派出所,批评教育一番后安然无恙地回家了。
雷声很大——你是小偷,你犯大错了,雨点却很小——民警叔叔和颜悦色地一通批评就完事了。
奥特曼卡片确实好玩,我就是想要。偷拿家里的钱肯定不对,但我也没别的办法,小偷就小偷吧,民警叔叔还是很和蔼的,再去一次派出所也没什么大不了。
孩子派出所一日游,孩子能得的,除了大庭广众下的屈辱,反抗和报复的心态,还有对一切无所谓的态度。
至于偷拿家里的钱为什么不对,怎样能避免类似的情况再发生,孩子一无所知!
03理解+预防,才能治本
作家三毛在她的文章《胆小鬼》里分享过她小时候偷拿家里钱的经历。
三年级的时候,她偷拿了家里的5块钱。那时候的5块钱,算是一笔巨款。
家里少了5块钱,妈妈自然察觉到了,就是怎么找也找不到。此时的三毛,在妈妈一次次”钱哪里去了“的困惑中,承受着巨大的心里煎熬。
想把钱藏起来,又不知道往哪里藏,钱在口袋里装着“如汤里面滚烫的大排骨一样,时时刻刻烫着她的腿”。
最后,三毛趁着母亲洗澡的时间,把钱卷成一团快速丢到柜子跟墙壁的夹缝里,然后长舒了一口气。
神奇的是,从这以后,母亲开始给三毛零花钱了。每个月一元钱,自己记账,用完还可以预支2个月。
一周后,父母给她买了一盒糖果,三毛的整个下午,“就在数糖纸的快乐里,悠悠的度过"。
三毛的父母,用诗一样的方式,对待”偷“钱的三毛,这种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在《正面管教A-Z》里,作者简·尼尔提出,对偷拿家里钱的孩子,要用理解+预防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
- 首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孩子偷拿家里的钱,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也许合理也许不合理,但找到原因,才有可能就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就像偷拿家里钱买奥特曼的孩子,买奥特曼卡片就是他的原因。
- 然后,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帮孩子解决问题。
孩子为什么要偷钱买卡片?是父母不给买,是零花钱不够,还是他对卡片的喜爱太盲目,没有节制?
- 最后,找替代方案。
面对合理的需求,怎么用正确的方式实现;不合理的需求,又如何去修正,用什么行为替代。
这才是最终能帮到孩子的办法。
除此之外,家长也要做好预防措施。
比如,把家里的钱收好,不要放在孩子随时能看到能拿到的地方。别用频繁出现的诱惑考验孩子的定力,没几个孩子能经得起考验。
再有就是合理安排给孩子的零花钱,让孩子能有一部分自助支配的钱,让孩子学会理财,也学会做取舍。
在当妈的这些年,我有个很深的感触:越是简单粗暴见效快的教育方式,越不需要动脑子。
就像,孩子犯错了,打孩子很容易,但了解孩子犯错的前因后果很费脑子。
不愿意思考,就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管孩子,然后再加一句,“这孩子不管不行”,让粗暴的方式合理化。
只是看起来再合理,也无法掩盖孩子受伤的事实!做家长,真的是费脑子的工作,不能偷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