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这一风俗习惯,传承于五千年的文化血脉之中。从活人祭祀的残酷行为慢慢演化为如今的纸币等纸制品作为祭祀用品,其中包含了中国人对于先祖的精神寄托和无限哀思。
8月23日,山西省司法厅发布的一则对《山西省殡葬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公告对殡葬设施、服务管理、公墓管理费用、丧事活动管理、监督检查等丧事活动的各个方面做出的详细规定,其中,禁止生产和销售纸人、纸马、纸房、冥币等封建迷信丧葬用品的规定与传统的习俗相背离,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
有的网友认为,冥币是一种传统风俗,更是一种对先祖的精神寄托,不建议直接禁止;也有人反驳,烧纸并不环保,提倡文明祭祀。
根据调查发现我国对殡葬用品的管理由来已久。早在1997年,《殡葬管理条例》中规定禁止制造、销售封建迷信的丧葬用品,若违反该规定,由民政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没收,并处以制造、销售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而2018年,民政部又一次发布了关于《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在“丧葬用品”的相关规定中,增加“丧葬用品应符合国家规定的环保标准”一项,但依然禁止制造、销售封建迷信的丧葬用品。
在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各省纷纷对殡葬管理制定具体化的办法和条例。对丧葬用品做出的具体的规定,在本次山西省《殡葬管理条例》采用列举的方式将其解释为:纸人、纸马、纸房、冥币等。
官方禁止制造、销售这些丧葬用品,一方面在于推进殡葬改革,另一方面在于森林防火的需要。
从国家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部办公室信息显示,近5年来,全国因祭扫引发的森林火灾3198起,在已查明原因的森林火灾中占比39.6%,超过农事用火、野外吸烟、炼山造林,位列首位。
可见官方拟定禁止制造、销售这些丧葬用品的考虑在于防范森林火灾,可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为什么不能用一种更加温和的手段渐进的加以解决呢?既然明知可能会有发生火灾的风险,能不能将其划定在公墓的一块进行祭祀,这样一来不仅保留了传统习俗,还能够避免火灾的发生。
当地政府采用“一刀切”手段将其全面禁止是否不太妥当?另外在2018年民政部发布的关于《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也并没有对原先的祭祀行为进行禁止,只是在祭扫活动中“倡导文明、低碳、安全祭扫。提倡采用敬献鲜花、植树绿化、踏青遥祭等方式缅怀故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置祭扫专门区域或者公祭区域,开展社区公祭、集体公祭、网络祭扫等追思活动。”
但同时,不可否认,全国每年制造销售和焚烧的封建迷信丧葬用品本身,也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在疫情期间网上祭祀,人们一样能够从中缅怀逝者、传承逝者美德。换一种更加科学环保的祭祀方式,似乎同样可以向逝者寄托哀思。
但是,这样的祭祀方式,慢慢已经逐渐演化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在政府部门移风易俗的情况下,更多的应该的“移”和“易”,而不是“废”和“禁”。更加应该思考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既要在保留好传统习俗中精神内核,也要因时而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根据观察发现,几乎每一次涉及到类似规定出台时,都会引发如何区分风俗习惯和封建迷信讨论。这提醒了相关部门,文明祭祀观念亟待进一步深入人心,除了行政规定加以约束外,更加有必要从文化观念角度矫正人们认知偏差,引导人们选择更加合理文明的祭祀手段。
诚然我们对待任何传统文化都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方面不应该打着“习俗根深蒂固”,“感情上一时难以接受”的旗帜全盘接受。
另一方面也不应该粗暴的将原先的殡葬风俗习惯划为封建迷信,在殡葬改革中,要有一颗温情的心去体察人民的真情实感,更需要考量的时如何在不断传承、发展、升华中赋予原先殡葬风俗焕发新活力?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这样做不仅难以推进殡葬习俗的改革,在执法上也难以做到全面统一贯彻,更是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未来无论是殡葬习俗如何演变,我们更加希望能寻找到一条两全其美的道路,既不能“数典忘祖”简单的将其禁止,也要合理关切普通百姓的殡葬风俗,无论是在祭祀文化还是其他方面,中国人要走的中国自己的道路。
何必去一味的追求“科学真理”呢?在一些场合不妨放下“科学”,拿起敬畏和温情或者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