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采样点到检测室,再到医废暂存点,再到危废中心,来到了发电厂,最终到达土壤,在经历了出厂后的6个站点,一根用于核酸检测的棉签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变成一份无公害的灰烬,填埋到土壤中。
当前,我省正处于抗疫的关键时期,各设区市均根据自身情况组织不同规模的核酸检测,即使是低风险地区也均严阵以待。以徐州为例,当地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公布了163个每个采样点,每天完成上万次核酸检测,而那些被使用过的棉签都是如何处理的?
单个采样点每日最高用量11220根
上午9点多钟,徐医附院东院核酸检测采样服务点,准备检测的市民排成了长队,每个人都戴着口罩,并自觉间隔一米距离。检测窗口初,全副武装的护士先用消毒液洗洗手,然后从包装袋中拆出一根长约15厘米的棉签,进行咽拭子采样前的准备。
“啊……”被采集者张大嘴巴,护士熟练地将棉签伸到其咽部蹭几下,然后左手拿过一个取样管,右手将采样后的棉签插入取样管中,稍稍用力,棉签头部就被折断进入取样管中并密封,长长的棉签杆则被丢弃到黄色的医废垃圾桶中。徐医附院分管东院的副院长燕宪亮介绍,作日常为普通市民和住院患者检测点,徐医附院最高日检测量达到11220人,棉签的使用量达11220根棉签。
核酸检测实验室内医废处置形成闭环管理
采样后的棉签,头部被装入取样管后,贴上类似于“身份证”的条形码,经过了仔细地封袋,被装入倒一透明的密封箱内,然后由身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送到徐医附院东院感染疾病科PCR实验室的传送舱,由传送舱头送到外人无法随意进入的实验室内进行检测。
“PCR实验室里是负压的,病毒进去以后就出不来。”燕宪亮介绍说,疫情爆发以来,徐医附院严格遵守医疗废物处置流程,形成了闭环管理。所有医疗废物全都“走”专用电梯,在不运载医疗废物时,该电梯则是关闭的。
一个小时后,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将一箱箱标注着“高度危险感染性废物”的黄色包装密封的医疗废物运出病房大楼。垃圾收集员郑先成仔细地对黄色密封箱进行称重、记录,并将数据上传到危险废物智慧监管平台上。随后,在用手推车将这些医废送到百米之外的核酸采集点医疗废物暂存点,这样的核酸检测医疗废物他平均每天运送约35公斤。
医疗废物暂存需放置48小时后转运
徐医附院东院的医疗废物暂存点是一处活动板房,靠近院墙,与感染疾病科大楼隔着一大片空地,除了专业人员,患者或普通市民禁止到此处。为确保安全,所有来自核酸检测采集点包括棉签在内的医疗废物,都将在这里放置48小时,待检测结果出来,确认没有阳性后,再由医疗废物转运车统一送到徐州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
上午10点多钟,危废中心专业收运车到达现场。即使驾驶着密封的医疗废物转运车,转运人员贾永建仍然“全副武装”。他将空转运箱卸下后,再将已放置48小时的医疗废物装箱上车。
据了解,作为医疗废物收运人员,贾永建每天要奔波8—13个医废暂存点,往返装运满满两车核酸检测医疗废物到危废中心。每天需要工作8个小时,而这段时间里他只能喝水,不能吃饭上厕所,每天下班脱下防护服后,他就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为废处置需经过1100摄氏度以上高温焚烧
经过近20分钟的密封运转,来自徐医附院东院的一箱箱核酸检测棉签被送达到徐州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在危废中心院内耸立焚烧车间、蒸煮车间两栋大楼,徐州市所有的医疗废物,都被运输到这里进行蒸煮或焚烧处理。
与其他地方不同,焚烧中心车间里弥漫着浓浓的消毒水气味,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熟练地将医疗废物从转运车上卸下,在将一箱箱危废装入斗提机中,缓缓升入上层,一边还有工作人员不停地喷洒消毒水。楼上的监控室内,工作人员点击鼠标,医疗废物就自动从斗提机内倒入锅炉中,通过1100摄氏度焚烧,一根根核酸检测棉签开始变成灰渣,然后被填埋处理。
据了解,徐州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现有一条焚烧生产线、两条医疗废物高温蒸煮生产线,累计处置能力14630吨/年。2020年接收处置医疗废物共计6757余吨,其中涉疫医疗废物46余吨,隔离点生活垃圾142余吨。今年7月下旬以来,每天处理隔离点和核酸检测点医疗废物达3至5吨。
江苏经济报记者 张韩虹 通讯员 苏小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