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代前期工业(上)
1.清代初期的工业政策
清代初期,前明遗留下来的手工业基础在战乱中已破坏殆尽。江南驰名的丝织业,往往" 所存仅颓房几间".号称" 买不尽松江布"的松江一带,棉纺织业也因受战乱影响,出现" 商贾不通,民无生业" 的萧条景象。余如四川的井盐生产,景德镇的陶瓷业,已陷于全面瘫痪状态。
作为恢复手工业生产的重大措施之一,清政府于入关第二年即明令废除元明以来的匠籍制度。顺治二年(1654年),令" 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宣布免征以银代役的" 京班匠价"。这一政策对雇募逃散的工匠和促进手工业的恢复起了有力的作用。匠籍制废除后,政府对官办手工业的应役者,采取了按工给值制。如苏州织造局的机匠工价,缎纱花机每日工银1 钱5 分,缎素机每日工银1 钱3 分5 厘,挑花匠每月工银2 两,倒花匠每月工银5 钱,画匠每月工银2 两,等等。
其次,废除了官营采矿和国家对井盐生产的垄断。顺治时期的矿业政策是," 听民采取,输税于官".官府只按常例课税,不直接干预开采。井盐灶户,顺治时期虽著籍" 灶籍" ,但只是职业标志。官府对井盐生产同样采取任民自由开采政策。国家只按井灶课税,并且对于开凿井盐,允许按照开荒之例,定3 年后起课。但由于顺治时期国家尚未统一,军费支出浩大,以及重本思想,在政策上也时有反复和限制。如不久又恢复了" 京班匠价" ,限制机户织机不得超过100 张等。
康熙统治时期,商业思想比顺治时期开放,主张"卹商" 和" 利商便民" ,从而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如在纺织业方面,取消了过去对机户织机的限制,江南市镇出现了一批拥有雇佣劳动者的布局。上海县生产的青蓝布,每年达到30万匹。苏州的汪益美号(亦即程益美号)," 一年销布约以百万匹".江宁、苏州、杭州三地官营丝织业,顺治时期往往由于" 兵饷告匮" ,或"裁省" 或" 停止" 生产。康熙时期,随着经济的恢复织机达到2140张,超过了明代的生产规模。景德镇陶瓷业,战乱破坏尤其严重,顺治时两次" 奉造龙缸" 均未能成功。康熙年间,在民窑陆续恢复的同时,官窑也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新建立。当时官窑拥有作坊23个," 窑五十八座,除缸窑三十余座烧鱼缸外,尚有青窑,系烧小器。有色窑,造颜色" ,每年供应御瓷器达数万件。
在采矿业方面,康熙采取鼓励的方针,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政府批准当时云贵总督蔡毓荣关于许商民自行开采的疏请。同时在实行" 十分抽二" 的常例基础上,对招商开矿有成绩的官员加以奖励,对商民的正当利益加以保护,如" 严禁势豪霸夺民峒" ,严禁" 别开官硐" ,而且对开矿商民," 上税三千至五千两者,酌量给以顶带".在云南开矿业的带动下,两广、四川、湖南等省的采矿业也开始蓬勃发展。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云南全省开办铜矿共17处。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全国各种矿藏开采发展到70处。
然而,清初工业中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常常受到封建地主阶级的干涉和压制。如在采矿业方面,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对江西商民萧宗章等申请开采南源山铅锡矿的批示中就有这样的反映," 闻开矿事情,甚无益于地方,嗣后有请开采,俱著不准行".地主阶级是封建统治的基础,康熙不能不作出某种妥协。又如在染织业方面,雇佣工人甚至受到地主阶级的残酷迫害," 康熙初,里中(枫泾)多布局,局中所雇染匠、砑匠,皆江宁人,往来成群,扰害闾里,民受其累,积愤不可遏,纠众敛巨资,闭里门小栅,设计愤杀,死者数百人".地方封建势力还常常勾结封建官府,到处立碑,限制和剥夺工人的人身自由,如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长吴二县踹匠条约碑》规定," 于众包头中,择一老成练达者,举充坊总,颁给团牌,管押各甲踹匠,五人连环互保,取结册报,一人犯事,四人同罪"。
2.雍乾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雍乾时期的社会经济,在经过康熙半个多世纪的恢复、整顿、巩固之后,具有了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基础。这一时期,农业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单位面积产量较过去有较大提高。在江南地区,农田耕作已普遍使用耕牛,铧犁部件结构已大有改进,车水普遍使用畜力和风力;耕耘除草实行三耘制,轮作由过去的一年两熟发展为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两倍。高产田丰年时,每亩可收米3 石,麦1 石2 斗。一般亩产米均可达2 石5 斗。其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中经济作物的种植愈益普遍,并很快形成了专业化经济作物区。如棉的种植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河南、山东,尤其是浙江近海一带和上海、崇明、奉贤等地,植棉多于种稻。蚕桑种植主要集中杭、嘉、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
甘庶种植主要集中在东莞、番禺、增城、潮州,以及台湾的台南、凤山、诸罗三县。其他如茶叶、烟叶,随着市场的扩大,在一些著名产区赖以为生的人愈来愈多。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市场。雍乾时期摊丁入亩制度的施行,不仅免除了无地佃农的丁银负担,而且随着班匠银摊入地亩,过去负担班匠银的工匠也彻底摆脱了封建义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自己生产。
雍乾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手工业生产不仅拥有为少数统治阶级和富人服务的奢侈品市场,而且拥有越来越大的民生日用品市场。这一时期,在手工业中占主要地位的仍是棉纺织业。当时的棉织业无论在工具、分工和生产规模上较前期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些著名生产地区,如松江,已普遍使用加长的木弓和多锭的脚踏纺车,大大提高了弹花和纺纱效率。棉布的织造、染色和平整,分工越来越细。棉布的品种加多并往往具有产地特色。如上海三林塘、乌泥经生产的细棉布,能达到" 紧细若绸" ;无锡生产的棉布" 坚致耐久" ;" 卉织为布,出海宁硖石者,视他县为佳" ;" 紫布以殷行为最佳……雍正间,销路浸广,皆以殷行布为标".在染色业上,根据染色分为青坊、红坊、黑坊、绸布印花坊等。平整有专设的踹坊或踹房。棉布生产的规模和组织也开始接近工场手工业生产形态," 苏布名称四方,习是业者,在阊门外上下塘,谓之字号,漂布、染布、看布、行布各有其人,一字号常数十家,赖以举火".这种字号基本是加工工场,但包括了收购坯布、组织加工到发卖运销的全过程。雍乾时期,苏州的染坊、踹坊都是受雇于字号的,而且规模发展得相当大,如踹坊," 从前各坊不过七八千人,……现在细查苏州阊门外一带充包头者共有三百四十余人,设立踹坊四百五十余处,各坊容匠各数十人不等。查其踹石已有一万九百余块,人数称是".踹石是踹匠用来碾砑平整布疋的凹字形巨石,苏州阊门外的踹坊工人已发展到一万多人。而在隶属关系上," 染、踹二匠,俱系店家雇佣之人".包头则是中间剥削。这种组织已完全是随着市场的扩大而发展的资本主义性质手工工场。
乾隆年间,以质地坚实闻名的" 南京布" (非指专由南京生产的布),是外国商人指名购买的布疋。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南京布" 的外销量达到372020匹,至乾隆六十年,增加到1005000 匹。
丝织业的生产工具在雍乾时期也有了改进。缎织机的构造,已改进到可牵引9000根经线,甚至达到17000 根经线。江南许多市镇,已从农业和手工业结合发展为专业生产的市镇。如吴江的盛泽镇,在前明成、弘以后才开始有织绸业,到乾隆时," 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绩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织,日夕治丝" 。在丝织业中心之一的南京,明代从事丝织业的机户一般只有几十张织机,乾隆时出现了" 有五百六百张机者".当时南京一地的民间织机有3 万多张。
除江南外,广州和佛山的丝织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并具有自己特色,特别是用印版印染花色上。从明万历后开始生产的" 广纱" ,至乾隆年间已畅销全国,得到" 广纱甲天下" 的美称,在广州一地从事广纱生产的织工达到数万人。至于官营丝织业,仍为江宁、苏、杭三处。乾隆十年(1745年)三处共拥有织机1863张,机匠7082人,规模较康熙时有所倒退,这是因为民间生产的丝织品从品种花色到质量较以前大有选择余地。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