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五重维度 宣讲家网评论

0
分享至

点击 “宣 讲 家 网” 可以订阅!

摘要: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从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展现中国形象亲和力、提升中国话语说服力、强化国际舆论引导力五个维度,构建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全面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正深刻重塑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特别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成为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主体要求。立足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注重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展现中国形象亲和力、提升中国话语说服力、强化国际舆论引导力。

一、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

国际传播力是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条件。将传播力的提升与影响力的提升进行统筹思考和推进是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其一,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实现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实践发展、经验总结和机制探索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善于从中国与世界、东方与西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阶段性关系中,把握中国国际传播发展的内在规律。其二,宣传体制是提升传播能力的载体,要科学理顺内宣外宣体制,充分整合内宣和外宣的资源,实现内宣经验规律方法的创造性运用。特别是要善于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百年发展历程中的对外传播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升华为中国国际传播的重要理论。其三,力量整合是提升传播能力的基础,要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发挥不同主体、媒介开展国家传播的融合优势和整体优势。不仅要发挥中宣部、中联部、外交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央网信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的主导传播职能,而且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结合不同部门工作特点和工作方式,建构起分殊化、专门化、协调化的国家传播体系,注重通过外文局、中央编译局等进行译介、出版等工作,注重通过孔子学院等进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等工作,注重通过智库、高校、科研机构等进行学术交流等工作,注重通过企事业单位等进行文化建设合作等工作。

二、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以一以贯之的态度和精神继承、弘扬、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绽放出时代魅力。立足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就要注重中华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其一,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价值与自信。其二,通过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解决人类难题、全球问题、国际议题提供可行参考。我们不仅要注重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主张,而且要以独具魅力的文化形式提升传播力。其三,展现中华文化的悠久性、独特性和价值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提供有益启迪。此外,其中蕴含着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就是主体问题,由谁来起到主导作用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中国制度优势,通过建立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来提升中华文化传播的实效性。

三、展现中国形象亲和力

中国形象是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无形资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形象,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民族、政党的话语的传播、主张的认同和地位的提升。形成具有高度亲和力的中国形象,是展现中国大国形象的重要体现。其一,展现多样化的中国形象,让世界认识多样中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开放是增进信任的重要途径,信任是国际认同的基本条件。通过展现丰富多彩多面向的中国,有助于拉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距离。其二,方式方法对于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至关重要。要依据不同主体的不同特点,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精准传播是有效表达的前提,要在提高传播精准度的基础上,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其三,要善于灵活运用“重点论”进行精准传播和有效表达。特别是运用各种生动感人、鲜活形象的事例、故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并且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特有智慧。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将形象的塑造、展现和维护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中国形象的塑造能力。

四、提升中国话语说服力

话语说服力是提升国家传播力的重要支撑。提升中国话语说服力,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中国理论与中国价值。其一,要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克服“西方中心主义”的禁锢与束缚。偏见比谬误离真理更远,实现对特定话语范式、理论范式的突破,就要反击西方主导知识话语中蕴藏的偏见、成见,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中华民族故事进行阐述。特别是要警惕话语陷阱和理论陷阱,一些外部势力为了对中国进行破坏,通过理论预设、价值预设等形式进行话语建构与理论建构,旨在解构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的科学性、价值性,对此要保持高度警惕,以理性的姿态审视中国的发展历史、发展成就和发展经验。其二,要建构原创性、创新性、时代性的话语体系,立足鲜活的中国实践、丰富的中国经验、长期的中国探索,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更加全面地讲述中国故事并展现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其三,要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改变国际话语体系格局。既要注重提高国际传播的艺术展现中国话语魅力,也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拓展话语传播途径。通过多种形式、途径、方法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

五、强化国际舆论引导力

善于进行国际舆论引导是塑造良好国际环境的重要保障。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舆论斗争日益激烈,成为国家间竞争的重要领域。其一,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特别是注重对负面舆论进行根源分析和学理研究,在把握负面舆论生成的政治基础、内在机理和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特别是要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及时扼制负面舆论造成的不良影响,积极对问题的是非曲直进行澄明,善于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其二,扩大舆论朋友圈。增强舆论引导能力,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对极少数进行集中性应对,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特别是将自己讲与别人讲结合起来,以多样化方式提升受众的认同程度。其三,搭建舆论引导平台。要形成国际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建立顺畅的中国学术全球传播的机制、平台、渠道、网络,实现不同舆论传播引导机制的同向发力。形成强大的舆论引导能力,核心在于主体保持高度自信,为此要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基于此而形成的政党自信、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从而塑造中国身份、展现中国形象、担当中国责任。

课题项目: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一般课题“‘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创新路径研究”(YB202161)。

作者:马玉婕 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宣讲家
宣讲家
中国视频智库,传播创新理论
13930文章数 4125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