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文章头部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北宋的汪洙在《神童诗》中的两句话。汪洙,字德温,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元符三年(1100年)进士,官至观文殿大学士。其幼颖异,九岁能诗,号称汪神童。
汪洙成年之后,积累的知识更加丰富,他饱读诗书,熟悉经史典籍。然而经多次考试,均未能考中。一直到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才得以考中进士,任明州府学教授。
宋代的科举考试场景
暂且抛开汪洙“神童”的身份,单看一下他的科举之路,就很不寻常,少不了莘莘学子寒窗苦读的经历,然而要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还是一件不太轻松的事情。
汪洙的经历,可以说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学子的写照,在以科举考试选拨人才的时代,通过读书进入仕途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进入了仕途,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平步青云,这就如同进入了职场一样,考验的还以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仕途上更是考验一个官员的行政能力,除了要有工作能力之外,人际关系、心理素质同样也很重要。
宋代城市风光
邓绾其人
同样在北宋时期,有一个叫邓绾的官员,他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他的意思就是说:只要我能当上大官,被人嘲笑又算什么,随便你们骂吧,与我又有什么影响?
说出这样一番话的人并非不学无术之辈,邓绾(1028-1086),字文约,成都双流(今属四川)人。他自幼熟读儒家典籍,科举考试更是一帆风顺,他在科举考试中“举进士,为礼部第一”,也就是俗称的“状元”。
宋代士人形象
在注重科举选拨人才的北宋,像邓绾这样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人,是有大好前程的。这位春风得意的年轻读书人很快得到职方员外郎的官职,不久出任宁州通判。
通判是略低于知州的地方长官,许多政令只有在知州与通判共同批准后才可以交下属官吏执行,同时通判又有监察官吏的权力,号称“监州”。
按照宋代士大夫的考核标准,作为地方官锻炼若干年后,只要勤于政事,工作能力突出,就可以按部就班地获得提升,最终回到都城汴梁担任某一部门的要职。
北宋都城汴梁风光
然而渴望一步登天的邓绾并不甘心忍受漫长的等待,恰恰就在邓绾考虑仕途升迁的时候,机会也来到了他的身边,这一年年轻的神宗皇帝决定推行新发,年轻的宁州通判把握时机,开始了自已在官场上的第一次投机。
神宗熙宁年间,由王安石主持并推行新法,北宋日渐膨胀的官僚体系与日益低效的管理制度迫切需要一场彻底的改革,无可否认,变法的初衷是利国利民的。
宋神宗
然而王安石的改革并非无懈可击,在具体操作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操之过急等等。很快就遭遇到了强大的反对声浪。这些朝野官民的反对绝非一句“保守派阻挠”所能掩盖的。
可惜的是,新法的主持者王安石并不打算接受任何异己意见,他在得不到重要臣僚支持的情况下,大胆启用了一批新进的支持变法的人。凡是认同他的改革,又具有相应能力的,不论出身、地域都被破格提拔,韩绛、吕惠卿、蔡卞等人无不因而获得升迁。
王安石
邓绾的升迁
邓绾摸准了这一点,于是在任上为新法大唱赞歌,不过他未必是真心拥护变法,大有可能纯粹是为了取悦于王安石。
邓绾上书神宗,在奏折中盛赞道:“陛下得到贤人的辅佐,颁行的新法让百姓无不欢喜歌舞。”又说“以臣所见宁州观之,知一路皆然;以一路观之,知天下皆然。”
除此之外,邓绾又多次写信给王安石,极尽献媚逢迎之能事。这一招果然奏效,在王安石的举荐下,神宗下旨召他进京予以接见。通过这次觐见,邓绾给王安石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两人相处得非常融洽。
不久,朝廷决定将邓绾官升一级,担任宁州知州。如果换做其他人的话,应当很欣喜地接受新的职位,但是邓绾却大为不满,公然向政事堂的宰相们发牢骚道:“如此着急地召我来觐见,怎么能让我就这样回去呢?”对方反问他道:“那你现在想得到什么官职呢?”邓绾很直接地说道:“怎样也得是馆职。”所谓“馆职”,就是在北宋王朝的中央机构中任职。宰相们又问道:“那做谏官可以么?”他回答道:“当然也可以。”
邓绾的这一要求固然让人瞠目结舌,但更让人惊诧的是,第二天他居然就被提升为集贤院校理、检正中书孔目房,如愿以偿留在京都。
说出“笑骂从汝”的邓绾
通过这样的厚颜的方法获得官职的邓绾,当然成为时人讥笑的目标。连邓绾的同乡都觉得非常羞愧,纷纷骂他是无耻之徒。据《宋史》本传记载:
乡人在都者皆笑且骂,绾曰: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
然而邓绾却毫不在乎,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用颇为无赖的口吻回敬道:“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如果邓绾到此为止的话,那么只能说这个人太过热衷于名利。
很快被提升为御史中丞的邓绾,算是彻底攀附上王安石这棵大树。执掌谏言、监察机构的他不断打击反对新法的官员。
几年后,王安石因为变法遭遇到阻力,被迫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邓绾又依附于新党的首领吕惠卿,对王安石的新政多有变动和攻击。
待到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急于表示忠心的邓绾又掉过头来揭发吕惠卿纵容家人胡作非为的恶行,甚至上言要求录用王安石的儿子与女婿担任要职。这一番做作连王安石都觉得过分,认为邓绾“不安守本分,上书为宰相乞求恩赐,是侮辱国体的行为。”
小结
在经历这样一番波折之后,王安石才算认清了邓绾的为人,将他调离都城汴梁,到地方做官去了。
“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邓绾的为官之道在这一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句话后来甚至成为指斥厚颜无耻行径的专用语。
这是文章尾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