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在书中醉生梦死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最近无意间深度了解到一个颇为神奇的职业——拆书帮(也就是专门从事拆解书的工作)。这个职业的诞生完全是新媒体运营下产出的新事物,最主要的平台就是那些听书,读书平台,比如十点读书、有书、夜读、樊登读书等等。
之前在朋友圈看到有人晒一天听10几本书,一个月听二三百本的,我第一反应是听的什么鬼书。秉持着强烈的好奇心,我决定亲自了解一下,进到某平台的公号听了一次沈从文的《边城》。约10万字的原文,读书人用三天时间讲完了,每次20分钟。一个小时无非就是把傩送和翠翠的故事简要讲了一下。但是,这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吗?你听的只是一个故事,别人帮你提炼的,把文字过滤掉只剩一点骨架的故事。没有看过书,你怎么去理解书中的文字之美?
“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轻生命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若有多少不同处,不过是这些人更真切一点,也更近于糊涂一点罢了。 ”
拆书人将一本书的精华内容进行提纯、解读、转述,最终转换成为一个口语化的25分钟音频。没有作者的文字之美和思想之美,更没有你和这本书的相识相知的美好过程。
平台最常出现的是“共读一本书”,通常是一本书拆成5篇,每篇2000-3000字,总字数在15000左右,5天读完。比如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总字数527000字,浓缩为15000字……这就可怕了,天知道都听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更可怕的是,你以为你听的是作者原稿,却有可能是个正在学校里学习的一个大四学生写的拆书稿。拆稿写手一般5天看书,5天内提交思维导图,10天内完成书稿创作。有的更快,3天读书,2天整理,7天写稿,2天修改交稿。
当然,在地铁里、公交上、走路时,听书是最快捷了解一本书,最有益的一件事,好过拿手机刷抖音视频朋友圈,但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王强的一句话我觉得比较中用:
抵挡喧嚣的现实,清醒并有意义地存在的最大捷径就是:用时间和生命阅读一流的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