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于诸葛亮的事迹及印象仅仅只是留在一部《三国演义》上。
按照小说的叙述,诸葛亮自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以后,就一直在谋划和指挥刘备集团的各类大大小小的军事战争活动,譬如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奇门八卦阵等。而且诸葛亮在军事领域多谋善断,胆大心细,既懂得出奇制胜的“兼并”之道,又明白谨慎持重的“守全”之理。而且所参与的军事活动大能做到神机妙算、计谋得当、进退有度,尤其是南征北伐期间,每次都能做到游刃有余,堪称“智绝”。
此外,后世从晋代开始,历朝历代都在宣扬诸葛亮的忠贞大义、鞠躬尽瘁,给其升官晋爵,赐庙加号。后世许多纪念诸葛亮的古祠庙堂也都得到定期修葺,供人膜拜,这更加深了人们对于诸葛亮超强军事能力的认同与普遍体悟。
但实际上,《三国演义》毕竟只是一本根据现实历史题材加工过的小说,并且小说因为艺术创造需求难免会对某些历史人物的事迹、作用、能力、影响等夸大其词。诸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基本都是编纂的故事,并无任何事实依据。所以,要客观辩证地看待一个历史人物,就需要回到当时的客观历史资料中去。
根据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可以得知,诸葛亮的真实军事水平并非如广大网友想象的那般。纵观全传,陈寿作为那个年代稍晚期的蜀国官员与一代学人,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大体有两点:一方面是高度赞扬了诸葛亮在蜀汉内政中发挥的治国理政能力,且肯定了诸葛丞相“治蜀”功绩。但笔者的这种赞扬也是有节制的,只是称诸葛亮是“治世之良才”、“能臣”,这份评价非常中肯有度,并未将其推崇到空前绝后的高度。
实际上,类似于这样的评价在历史上还是有不少的。另一方面,陈寿对于孔明的军事能力是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的,至少态度上并未给出赞誉和明确的肯定。甚至陈寿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持不信任态度。诸葛亮连续多次发兵北上,陈寿在表述这样的事实时,流露出了类似“连年动众,未竟成功”的态度,就是说,陈寿认为诸葛亮连年举国兴兵北伐,但却未能取得丝毫成效。
应该说,诸葛亮的政治外交才能与内政的组织管理才能的确是远胜于军事能力的。“三顾茅庐”时阔论时局、提出“隆中对”;赤壁之战前出使东吴,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盟;刘备平定益州后外出作战时,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更是把萧何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先是对内“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以增强国力;对外恢复蜀汉和东吴的联盟关系,南征孟获时,采用收服人心的政治策略,配合军事行动,和平解决民族问题等等,都是其政治才能的集中体现。陈寿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的确是说到了重点。
此外,如果从多个维度来综合考虑,诸葛亮实际上是把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融合在一起的一个全能型政治家。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图述数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