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观点认为:电子游戏会终结电影。电影与虚拟影像共同成为电子游戏的原材料,消失在游戏中。在游戏中,运动影像被切割、混合、重组和创生。因此,电子游戏把电影影像的时间性转化为可触的空间。影像之流从赛璐璐上的图像序列转变为高速传递的光电信号,游戏世界让我们得以想象一部可以移动和变化的电影,为电影时代的想象提供了更高维的精神空间。不同形式的运动与各种物质媒介的艺术在电子游戏中交汇,游戏注定会成为“第九艺术”。
这个令人沉迷的游戏世界,到底是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乌托邦,还是年青一代人在消极抵抗时的避难所?我们真的可以在游戏世界里反复展开新的探险、尝试不同的人生、叙述不同的故事?还是陷入权力与资本同谋下的更为隐蔽的精神驱动装置?游戏到底是年轻一代的麻醉剂,还是激活未来的催化剂?游戏的出现是让思想缴械投降,还是可以召唤思想重生?游戏是把个体封闭在虚拟世界的机器,还是建构新形态的公共领域的强大媒介?游戏的分类与等级,到底是对社会阶层板结化的抵抗,还是在潜移默化中对不平等现实的顺从?
与电子游戏的迅速发展及其对青年一代人强大而深刻的影响相比,中国学界思考游戏的理论、概念和视角都太有限了。电子游戏或许并不复杂,但是我们思考游戏的能力和办法与游戏自身的强大相比,似乎过于贫乏了。而电子游戏的学术研究在人文学科中依然处在边缘的位置,那些在电子游戏中长大的青年学人,似乎只能把对游戏的思考当做聚会时的闲聊,游戏始终没有成为人文科学中真正的学术主题。
2020年11月,姜宇辉教授在上海召集了以“游戏致/至死”为题的工作坊,试图通过相对集中的讨论,把青年学者对游戏的观察与反思凝聚成新的思想方向。我们尝试接续这个工作坊带来的自由的、激进的、头脑风暴般的争鸣和讨论,约请艺术家和青年学人,把游戏与思想之间的灵感激荡延续下去。
“游戏永/咏生”工作坊邀请既热爱思想、又酷爱游戏的艺术家、学者、批评家和策展人,围绕游戏哲学、游戏政治、游戏文化与游戏艺术等话题,在2天的演讲与交流中,传递他们的观点与创见,工作坊全程直播,发言人会直面B站网友通过弹幕发来的互动与提问,与游戏的玩家、解说、UP主和爱好者们展开对话,为日趋内卷化的人文研究照亮一条突围之路。
召集人
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Convener: Yang LI (Professer of Schoool of Arts, PKU)
项目策划
韩馨逸(UCCA公共实践部总监)
李典峰(博士\游戏理论研究者)
Curators:
Liya Xinyi Han (Director, UCCA Public Practice Department)
Dianfeng LI (PhD, Game Researcher)
活动日程
2021年3月20日(周六)
UCCA报告厅 13:00-20:30
13:00 开场致辞
主题发言/Keynote Speechs
第一单元:游戏、哲学与政治/Unit 1: Game,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主持人:林品/Pin LIN (Researcher of Popular Culture and New Media)
13:10 姜宇辉/Yuhui JIANG (Philosopher)
火、电子游戏与超梦机器/
《火,电子游戏与超梦机器》,这个标题借自Lakoff的《女人,火,危险之物》,意在思索游戏的“危险性”到底何在,它到底是一个不疼不痒的玩具,还是一部邪恶强大的洗脑机器,或有可能是一种由被动生主动地抵抗策略?本文讲从“火和电子游戏”这个著名的脑神经实验入手,引入telepathy这个主题,首先梳理历史上常见的几种理论,比如查尔斯-泰勒对巫术的扩散性灵魂的分析,沃林格对移情的分析,乃至晚近以来的Brainet理论等等。但这些理论都无法真正回应康德在第二批判中提出的自发/自主这个“自由”难题。由此我们最终试图回到德里达关于telepathy和死亡的诸多论述,尝试以死亡而非自由作为基点探索游戏的“颠覆性潜能”。
13:40 冯梦波/Mengbo FENG (Artist)
电子游戏三十年(暂定)
从1985年开始玩红白机兼容机算起,我跟电子游戏结缘已经有三十六年了。
不夸张地说,电子游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与社会发展史,作为一位亲历者,我倍感幸运。如果没有电子游戏,就没有今天的我和我的创作。
电子游戏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和丰富资源,也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时至今日,我仍然在学习电子游戏引擎,同时在中央美院指导学生怎么玩并用于创作。玩儿可以是一件正事。
14:10 王洪喆/Hongzhe WANG (Scholar)
迷宫何以表意——“巨洞探险”与游戏的媒介物质性谱系
将迷宫作为原型,通过初步考察坟墓学、地牢文学、和十九世纪以来的现代洞穴探险运动,本文尝试提出一个关于电子游戏玩法和叙事的跨媒介、跨语际起源假说,进而尝试在世界史的意义上重新思考游戏表意和情感的历史唯物性。
14:40 韩宇华/Yuhua HAN (PhD in Mathematics)
在游戏之中存在需要“化身”吗?——作为物质性数字现实的电子游戏
玩家常常代入进他们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在不同于现实的想象世界中冒险。而屏幕上的形象总是指向两个层面——故事中的角色以及玩家与游戏环境之间互动机制的集中“化身”。
我们该如何理解玩家在游戏中的这一“化身”?抛开“他指性”的叙事,这需要我们从存在论上理解在“此处”发生的、作为数字现实的电子游戏以及玩家的互动。这关乎对电子游戏物质性的理解——我们不应停留在硬件,而是跨过屏幕去理解可以形式化、结构化、由算法决定的数码物自身作为物质性存在的可能。计算宇宙的思想实验给了我们重要参照,而柏格森“图像(Image)”的概念早已预见了相似的存在论:我们需要抛开日常感知对事物的特定划分给带给我们的对事物、对物质性、对存在的单一理解,而去尝试理解不同层面存在物(Image)的可能,牵涉到硬件、程序、机制、动画表现等多个层面的电子游戏无疑是直观而重要的例子。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从游戏中作为关系的数字对象、作为真正物理事实的“物理效果”等角度具体地理解作为物质性数字环境的电子游戏。而玩家与这一环境的互动就被理解为玩家在数字环境中的具身,也是一种海德格尔意义下的“在……之中存在”。而玩家所“操控”的形象,正是玩家具身于物质性数字环境所借助的义肢,也是这种“在世存在”中,玩家接入数码物构成的指引网络的工具。而玩家与游戏的互动当然是弥散在整个数字环境当中的,屏幕上的形象只是对这一弥散性的具身关系的集中提喻,玩家在游戏中的数字义肢/具身具有“解域性”特征。而这种解域性、弥散性的具身并不只是屏幕彼端数字义肢的专有属性,这也让我们反照自身:当我们将自己的身体作为特定功能理解,它们早已是一种义肢,我们和我们的身体之间并非占有关系。
当我们把VR游戏纳入这一框架中理解,我们会发现在“模拟现实”这一想当然的逻辑之外,VR游戏首先是一种特定的数字环境。它绝不仅仅是一种浸入式的视觉体验。相对于传统3D游戏,当下通行的VR游戏标准中,两个可定位的手柄将玩家双手操作与主视点解绑,增加了两个(相对)的自由度。这使得玩家在空间上的互动远比传统3D游戏更为精细,也就自然召唤着游戏中数字对象之间更为精细的物理效果——这直接体现在伴随VR游戏发展同时发生的物理引擎的变革。在这一思路下,人们依循着“模拟”逻辑所强调的“沉浸感”只是玩家在VR游戏中特定具身的衍生品,这种物质性具身关系才是真正的“浸入”。而在所有的的电子游戏中,玩家与数字环境的互动总已经是一种“在……之中存在”,一种“浸入”,这正是玩家在作为物质性数字现实的电子游戏中的“化身”。
15:10 现场互动提问
15:30 茶歇
15:50 周岩/Yan ZHOU(Aritist)
游戏中的感知:群体意识与私人情感
周岩根据具体作品去讨论以游戏作为叙事载体的语境下,艺术家如何通过游戏去传递感知,(根据Alison Mcmahan的论文Immersion, Engagement, and Presence引出)同时,做为独立艺术创作者如何去实现这套系统。
在论述过程中期盼可以进一步引申为通过一整套游戏逻辑去传递情感。讨论游戏做为媒介的艺术作品与群体的同情可能性,和与之相对应的作品中私人情感的呈现可行性。并“训练”体验者认知虚拟环境中的行为特征和行动含义。
16:20 杨宸/Chen YANG(PhD, Critic)
数字魔圈与控制论界面——论电子游戏的交互性神话
电子游戏自诞生以来被寄予了交互性的革命性期望,但随着其商业化进程,革命性的期望在“成瘾”的质疑中陷落。本文从数字魔圈和控制论界面两种对电子游戏的理解出发,考察缠绕在电子游戏之上的交互性迷思。通过分析《塞尔达传说》《王者荣耀》《史丹利的寓言》等不同平台上的电子游戏,本文试图呈现电子游戏中交互性的递归发展所敞开的自由可能。
16:50 武子杨/Ziyang WU(Artist)
游戏模拟机制的研究与创造(暂定)
我以自身和同行艺术家的创作脉络为线索,探讨受不同游戏模拟机制启发的艺术项目——包括Ian Cheng的Emissary通过并置3种游戏模型(威胁、需求和叙事模型)实现的脑思维模拟;ZZYW的ThingThingThing通过开源软件系统和集体创世活动实现的不断发展的虚拟世界模拟;以及我的个人项目中关于社会信用制度的社会形态模拟,机器人视觉生成的实时生态系统模拟等——它们是如何运用游戏模拟机制作为创作策略,以触发在社会文化系统、虚拟与现实以及人机之间的“中层空间”,从而制造出当代艺术中的另一种景观。
·
17:20 李佳/Jia LI(Curator)
游戏世界中的性别身份政治
性别议题贯穿电子游戏及游戏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游戏产品的选题、规则设计与市场推广,游戏中图像及符号的视觉政治、叙事与角色设定的意识形态,还是用户社群、职业竞技机制乃至游戏产业,基于男性视角和主导话语的性别偏见、刻板印象、对女性和性少数群体的边缘化甚至歧视都并非鲜见。作为高度互动性和社会化的媒介,电子游戏不仅仅是现实的投射、模拟、镜像或表征,更是能动性的场域和社会介入的路径,它为艺术家、设计师、网路行动主义者和对于性别议题具有高度敏感度的玩家, 提供了从各自的角度参与到性别平权实践之中的可能性。这些多样、丰富和极具创造力的案例,为我们打开了另一重认知、参与和改变现实的, 充满想象力的新空间。
17:50 现场互动提问
18:10 评议:谭政/Zheng TAN(Chief Editor of Film Art)
19:30 圆桌论坛:游戏何以成为艺术?
主持人:韩馨逸/Liya Xinyi Han (Curator)
圆桌嘉宾:
李佳/Jia LI (Artist)
王洪喆/Hongzhe WANG (Scholor)
陈旻/Min CHEN (Curator, Artist)
邓剑/Jian DENG(Scholor of Game Culture)
嘉宾/Guests
车致新
青年学者、传媒理论与游戏研究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现就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从事电子游戏研究,媒介哲学研究。
陈旻
策展人、艺术家、译者
留法十年,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在读博士,目前研究方向为游戏和艺术与现实主义问题。
邓剑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雅博士后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雅博士后、《澎湃新闻》“游戏论”专题主持人、完美世界教育学术顾问。
傅善超
博士、游戏研究者
北京大学中文博士,主要研究游戏叙事与游戏文本。
高原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主要研究影游关系。
耿游子民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游戏文化与游戏史。
韩宇华
数学博士、电子游戏理论研究者
南开大学数学博士,主要研究游戏机制与数字现实。
韩馨逸
UCCA公共实践部总监
策展人,现任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公共实践部总监。
胡璇
腾讯研究院、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智库专家
北京大学星海计划召集人、腾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智库专家。
姜宇辉
哲学美学学者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法国哲学和艺术哲学。
蓝江
哲学学者
南京大学哲系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欧洲大陆哲学。
李典峰
博士\游戏理论与批评家
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主要研究电子竞技与游戏素养。
李佳
策展人
策展人、批评家。
李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欧洲电影史、电影哲学和艺术理论。
李雨谏
电影游戏文化研究者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访问学者、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电影理论研究,游戏艺术形态研究。
林品
学者、大众文化与新媒体文化研究
北京大学中文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师、青年文化批评家,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大众文化研究。
孙凝翔
游戏研究者
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主要研究游戏软件与社会文化
谭政
《电影艺术》杂志主编、研究员
王洪喆
学者、技术与媒体文化研究者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哲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从事新媒体史与信息社会研究。
吴冠平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
武子杨
艺术家
艺术家,任教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和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INC项目成员。
杨宸
博士、文学和文化研究者
北京大学中文博士,主要研究科幻文化与游戏文化。
周岩
艺术家
艺术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芝加哥艺术学院,作品主要使用的媒介包含影像装置、交互游戏、艺术家书等。
语言:中文
讲座套票:30元/人
讲座优惠票:10元/UCCA会员
参加第一单元活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