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请关注“乡土宁海”
这里不仅有乡土味
微信公众号:乡土宁海
来源:宁海新四军研究会
作者:王灵恩
2020年5月8日,宁海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一行3人,前往跃龙某别墅小区,拜访了一位革命老人。他,曾是浙东游击队洪流部队的老战士,同时也是一位赴朝作战的志愿军功臣 马林益 老人。
马林益 ,原名庭苗、 廷苗 ,1927年 4 月出生在竹林七贤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48年8月参加浙东游击队台属 “洪流”部队。这位年届九三的离休干部马老,人生经历曲折,极具典型而有代表性:既有光荣而骄傲的军旅生涯,又有痛苦煎熬的“右派”经历; 既有赴朝作战荣立战功的高光时刻,也有丢掉“饭碗”自谋职业的不易与艰辛; 既有被人嫌弃遭人白眼的至暗时刻,更有子孙满堂颐养天年的快乐时光。马老的这辈子际遇跌宕,让人唏嘘,也令人感佩。他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同时也是富有故事的红色老人。
马老他是我的竹林老乡,加上他是我父亲的多年至交,故我一直来都尊称他为"老马叔”。 以前,只听说他早年被错划成 “右派”,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为生计,他在中大街靠近鸡行一侧临街的某个位置,开了一个钟表修理铺。小时候的我,为他的命运感到唏嘘同情;后又听闻他获得改正成了一名离休干部而为他高兴。记得小时候,常到中大街西头的一个摊位要排队买水作品,这个摊位就设在他家的东侧不远处,即市门头巷口附近经常相遇。后来,我高中毕业,招工进了邮电局上班,单位就在他家的斜对面。此后,那更频繁照面,常找他修个表什么的。
此番,为采访幸存的革命老人,搜集红色资料,我们通过电话先与他女儿联系后,径直来到了他家。我的记忆中,老马叔本是一个颇为健谈的人,见识广,经历的事也多。但老人毕竟已到垂暮之年,明显感到他走路有些吃力,要柱着一个拐杖,方可撑住他的身躯,加上他“耳备”,其讲话声调低了,说话声稀语疏,也不利索,且记忆也减退得厉害。可我们向他说明来意,老人一下子来了精神,双目放光,笑容可掬。
尽管与老人的交流有些困难,但分明能感受得到他是一位有故事的老人。他的故事辉煌而光鲜,但也透着些许的无奈与委屈。马老的经历,可以简约地用这几个关键词来勾连与串接:学生、务农、从军、赴朝、立功、右派、表匠、改正、离休。这当中,要数作为师范生投笔从戎与赴朝参军这两件,最值得老人骄傲的了。
新四军研究会会员采访中
从师范生、游击队员
到21军文化教员
马老出生在竹林一个祖辈世代替地主卖苦力活的贫寒之家,早盼着家里能有出头之日的父母,看着日渐长大的儿子 马林益 聪明好学,父母还是横心下来,省吃俭用供他念书。1937年他在竹林小学念书,毕业后因家境困难而辍学,在家帮父母做些农活。一恍到了18岁那年,当时乡保常要抽壮丁,保长指定要抽他壮丁。为躲避抽壮丁,无奈之下,1946年他的父母只好把他远送到三门中学去读书,而学习的费用,还是靠他母亲到城里城隍庙龙谷等卖苦力来赚攒。因家里缴不清学费,他只念了半年书,转学到学费稍微轻省一点的宁海简易师范继续他的学业,以便日后能谋取一份小学教员的职业。在学校里,他一边刻苦学习,功课优良,同时也受进步老师的熏陶与感召,获知不少革命的浅显朴素道理,为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基础。
在师范学习的时光是快乐的,也是难忘的。同为竹林人的师范同学 王连吉 (离休于省委党校,仍健在居住杭州) 清楚地记得 马庭苗 在校的情况。他在1988年6月份曾写给同学 陈锡庆 的信中回忆到:“我在第一次 “回忆”信中,提及过 庭苗同 学,他心(性) 格是外向的、直爽,遇事不通时不易转弯子,好讲。因此总要吃亏。他是我们宁师同班同学,你可记得有一天上课时,他讲不读书, 刘忍庵 老师问他,你不读书干什么去?他说回家种田,当兵去。当时正好崇高寺山中放着二具兵尸,刘以手指方向,意即 “送死”吧。 马庭苗 说,当三五去。大意即此。从此之后,可能 童可配 同学离校去游击, 马庭苗 同学也离校走了。解放之后,我见过他是在部队里,那时 王行梅 与他一起-----”。
军人马林益
转眼到了1948年下半年,因父病重,家中顶梁柱一倒,本来家贫如洗,如今更是雪上加霜。家里再也无力继续供他上学,在师范学校读了一年半书的 马庭苗 再次失学。只得挥别学校,返家务农,担起了养家的重担。当时正处在解放战争中后期,革命形势发展迅速,一批有理想有激情的年轻人,都想奔赴游击区参加革命。而此时的 马林益 ,听闻在家乡一村之隔的官地,有着大名鼎鼎的 “官地三杨” ,在西南区轰轰烈烈地闹革命,给 马林益 颇有启发,心向光明行,心里便有“到 ‘三五’当兵去” 的强烈念头。这一年他刚好20出头。
时值1948年8月,他相约几位同学来到宁海西南区联络站官地,要求参加当地的游击组织“洪流”部队。当时官地联络站站长 杨民昆 把他送到南岙,受到 杨民奎 、 杨国宾 等部队领导的欢迎,自此成为洪流部队的一名战士,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据马老介绍,他与如竹林人 王连吉 、 王行梅 及 童可配 、 陈锡庆 皆为师范同学,而且他是这批同学中较早进入西南区参加游击队的一个。他还介绍同学 胡志伟 参加洪流部队。由于他是师范生,在游击部队里算得上是文化人,因此他主要担任文化教员及宣传工作。在部队,与当时战友如 方清焕 、 葛家广 、 杨贤康 等同志多有联系。如 葛家广 曾是 杨国宾 等领导的联络员, 他回忆到因工作需要与 马林益 经常有联系,说马在游击队搞宣传,作战也非常积极,当时人们皆叫他 “老马”。
关于他的改名, 马林益 回忆,因他出走,他的家里时常受到国民党乡保当局与警察的骚忧,经常上门盘查他的下落,他的家人常常为此担惊怕忧。为革命工作之需,同时也保护家人免受迫害,他化名为 零一 ,后成 林益 ,而 廷苗 之名反倒被人遗忘。自此,洪流部队多了名叫 马林益 的战士,而家乡竹林七贤村则少了位叫 马廷苗 的青年。其实当时参加革命的同志,大多为保密需要,皆化了名。正如 杨国宾 化名 丘八 、 杨民昆 化名 日比 ,皆是特殊时期的非常之举。
1949年7月宁海刚一解放,当时参加宁海象山的3野21军在招收兵员,扩充队伍, 马林益 便向他的上级 杨国宾 要求参军。开始 杨国宾 希望他不要走,留下来一起工作。但 马林益 多次要求, 杨国宾 执拗不过他,始才同意他参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参军后,他任连队文化教员。后随部队转战温州、临海,还参加舟山战役,后在浙东、浙南、闽北参加海防。
近期的马林益先生
赴朝
作战的日子里
1950年4月由 周备巧 、 叶明 俩人介绍入团,任过团小组长、团支部支委及团支部副书记。1953年3月,21军赴朝作战,同年7月初参加了东线金城反战。他于1953年4月朝鲜会新里由 张正明 、 李仲兴 介绍入党,同年10月转正,任过党小组长。该部队1954年4月接替15军担负东海岸海防任务,1955年10月移防西海岸肃川地区担负海岸防御任务。1957年4月起各师团大规模出动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1958年分两批先后回国。该军作为赴朝作战的部队,先后参加了夏季进攻战役和著名的金城战役,马老亲历了抗美援朝战争后期的最后几场战役。金城战役的胜利,使南北朝鲜的军事分界线,牢牢地划定在北纬38度。
采访中,老人从卧室巍颤颤地拿出了一个破旧的布包,里面全是老人深藏了60多年的“宝贝":立功奖章、纪念章、立功喜报、获奖证书、离休干部审批表。据他二女儿说:父亲不让子女随意碰他的东西,一般也不轻意示人。这次听说我们要来采访,老人很是开心,爽快去卧室搬来了这包 “宝贝”,并详细一一介绍。其中一张立功报喜证立马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份有点破皱发黄,但保管尚完整的《革命军人立功喜报》,清晰地写着:“ 马贤松 先生:贵府 马林益 同志在战备工作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三等功一次,除按功给奖外,特此报喜,恭贺 马林益 同志为人民立功,全家光荣。” 发奖机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落款日期为1953年12月15日。这无疑告诉大家,他是一位未被公众认识的功臣。老人深居简出,为人低调,从不居功自傲,外人知之不详,甚至子女也不甚清楚。随着老人的讲述,便给我们拉回到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便突兀矗立起来。
据老人回忆,当时1953年,我志愿军21军时任军长 吴咏湘 、政委 谢福林 ,下辖61、62、63三个师,而马老所在的部队为63师187团1营3连,时任187团团长为 宋加奎 (1953.2-1954.9)、团政委为 朱国顺 (1953.2-1954.7)。而该团是有名的挖坑道修掩体工事的模范团。
1953年12月15日那天,他们在鱼隐山挖坑道掩体工事时,坑道内突然浓烟滚滚,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正在坑道内作业的几名战士们被吓楞住了。 马林益 沉着机智,冒着生命危险,顶着浓烟勇敢地多次冲进坑道,终于抢救出一位垂危的战友,为此受到上级机关的立功嘉奖,故而有了这张盖有志司关防的立功报喜证。他奋不顾身抢救战友的义举,也赢得了难忘的战友情。尽管时隔近70年,他还清楚地记得,在朝鲜战场所救下的战友叫 肖成尺 ,是个部队卫生员,战友回国后转业到上海工作,后彼此一直未曾联系。不知这位战友现在是否仍健在。即使在世,大概也属鲐背之年了。
就在这次抢救战友的过程中,马老自己也负了伤,还患上肺结核。从1954年1月至1954年11月,他先后转往团部师部军部等各级医院住院治疗,后转至光山27医院、东北健康七团等住院疗养,直至1954年12月以副排级复员回乡。回到宁海后,他辗转在宁海城关棕棚社、食品公司与税务等部门工作,后在城郊溪南小学临时代课, 1958年被错划成右派,成了一个丢掉饭碗头的自谋职业者。这右派帽子,一戴就戴了足足21个年头。可想而知,要挨过这漫长的21年,老人的内心显然是苦楚的,但也颇感无奈。好在马老读过师范,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在部队里不是文化教员就是宣传员,还曾在21军后勤部军需队学习过一段时间,故有一定的机械理论基础,还曾是63师187团一营机枪连的军械员。有此拨弄枪枝机械的工作经历,加上心灵手巧,自然为生活所迫学点养家糊口的手艺,他上手也快,无师自通成了专业的钟表修理匠,于是 “修钟表老马” 反倒成了他的日常称呼。
军功章
壮心不已"不老松"
劳顿了一辈子的马老终于离休了,开启了他平静安逸的晚年生活模式。老人伉俪情深,夫妻俩是在两人生活最困顿的时候相识相知,相互搀扶,共同携手走过了艰难不易的日子。而今他子孙绕膝,小辈们都很孝顺,品尝到生活的甘美。除了含饴弄孙,他平时还十分关心国家时政与国际时事。作为经受战火洗礼的亲历者,深知革命的曲折与人生的不易, 感受党的伟大与坚强; 因为有了朝鲜这段刻骨铭心的战地经历,让他懂得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更懂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马老在谈及过往,总是风轻云淡,平静极了。这岁月冲刷的留痕,多多少少难免会刻留在老人的内心深处,也无情地消蚀了老人曾有过炽热的激情。当然,尤其让我为之动容的,还是老马叔那一种始终无悔的向往追求革命真理、永不服输的冲天豪情与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恰恰是我们这一辈所缺乏的。
新四军研究会会员采访中
革命者永远年轻。当我拿起他珍藏的那份发黄的《回乡建设军人登记表》(东北字第420263号)时,那表上的几行文字时时撞击着我的心灵,这一切准确无误地告诉了人们他那些辉煌的过往:团内(共青团)通令嘉奖1次、四等功2次、三等奖3次。他在军旅生涯的履痕,尤其是在三千里江山的异国所留下的战火青春,将永远定格在家乡人民的记忆长廊里。
谁是最可爱的人。老马叔足以配得上这个美丽的称呼,今天是,明天是,将来永远也是。我是一个兵。愿老兵 马林益 青春不老,革命永不褪色。正如他给我们题写那五个遒劲的留言:永远跟党走。我想,这是老马叔的心声,也是广大老战士的共同心声。
谨以此文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
初稿于 2020.10.28
2稿于 2020.11.25
3稿于 2020.11.30
乡土宁海
公益性传播平台
□ 作者:王灵恩
□ 照片:新四军研究会
□ 排版:水东居士
□ 审核:天姥老人
□ 宁海县乡土文化俱乐部出品
题词:林邦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