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五哥读书。今天我为大家解读的这本书叫《大汉帝国在巴蜀》。
首先带大家认识一下本书的作者饶胜文,他是中国石油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除本书外,他著作的《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一书,还荣获了第五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
这本书以蜀汉天命这条主线贯穿全文,以独特的视角评析了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兴衰史。对于拥有诸葛亮以及《隆中对》这两大助力的刘备,为何在三国中最先灭亡的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大家通常的观点是,蜀汉的失败与天命、气数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就连历史学家也认同这个观点。就像我们熟知的陈寿的《三国志》,在诸葛亮的传记中,就表达了他抵抗不了天命的观点。还有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作为讲述巴蜀历史比较详细的地方志,里面也提到,诸葛亮想仅凭蜀国之力,与失去的天命相抗衡,其结果就是以失败告终。
《大汉帝国在巴蜀》这本书,则明确解析了蜀汉是如何丢失了所谓的天命。作者认为,原本刘备匡扶汉室,收拢人心,是顺应天命且具备政治合法性的,他有足够的资本与曹操相抗衡,但因缺乏长远的政治眼光,包括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失误,使他不但失了民心,还使蜀汉政权的合法性受到了质疑,这不仅动摇了根基,也导致了王朝的灭亡。
刘备的三大失误成为了蜀汉灭亡的基调,但作者认为过早抛下“天下为公”的口号,是刘备最大的政治失误。打着匡扶汉室的口号却做着与之相背离的事情,采用不合理法的手段抢占益州,还没有妥善处理战后问题,引发了益州人的不满。失了民心,破坏了孙刘联盟,最终把蜀汉推到了内忧外患的困境中。虽然刘备死后诸葛亮坚持北伐,使政权合法性得以恢复,但积重难返,仍然无法阻挡蜀汉灭亡的结局。
接下来,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解读《大汉帝国在巴蜀》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一、《隆中对》这本战略书籍对刘备产生了哪些影响?
二、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刘备有哪些政治失误?
三、对于刘备留下的困局,诸葛亮采取了哪些措施?
首先,为大家解读本书第一个重点:《隆中对》这本战略书籍对刘备产生了哪些影响?
说起刘备,大家可能更容易想起的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因为在我们所了解的三国历史中,是诸葛亮的献计献策,才使刘备咸鱼翻身,在蜀汉建立政权,成就了一番霸业,最终也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说对于刘备的成功,诸葛亮的《隆中对》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呢?解释这个问题前,我们得先说说刘备那时候的处境。
公元201年,刘备遭到了曹操讨伐,不得已只能到荆州投奔刘表。那时的刘备,没有自己的领地,兵马寥寥数几,寄人篱下还要被处处提防。这样无所事事的日子,使刘备多年的功业即将毁于一旦,作为以前经常在战马上驰骋的人,他的大腿竟然变得浑厚起来,刘备对自己荒废的功业也感到悲愤不已,但却也无计可施。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六年,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那年,46岁的刘备遇到了26岁的诸葛亮,三顾茅庐,两人相谈甚欢,对于开创一番新的事业,两人也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当然,诸葛亮的方法和策略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举世闻名的《隆中对》也是这样形成的。之后,刘备把《隆中对》作为策略指导书籍随身携带,他先是扎根荆州,再进驻巴蜀,通过周密部署,蜀汉政权被成功建立起来,这也算是成功逆袭的典范了。因此,《隆中对》也成为人们公认的,内含高水准的策略之书。
简单来说,《隆中对》主要表达的就是,天下即将成为三足鼎立之势,刘备若能占据荆州、益州两地,对内实行善政,对外与孙权联合,就能形成与曹操对抗的局势,继而成就自己的一番霸业。
这里还出现了一个巧合,就是诸葛亮的这个策略,与几年前鲁肃为孙权打造的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处。在鲁肃的战略中,是先取荆州,再夺益州,这样一来,长江就变成了分界线,曹操就可以划江而治。从诸葛亮和鲁肃相似的思路可以看出,对于《隆中对》内含的策略,当时的社会精英已经达成了共识。
《隆中对》中,有个最核心的观点是实现“跨有荆益”,意思就是必须要同时占有荆州和益州。这是为什么呢?作者解释说:占领荆州,是因为其交通便利。而交通便利之地,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毕竟占领了荆州不但可以便捷地获取资源,还能直逼中原。而益州呢,则是因为其地势险要、从战略层面上来讲可攻可守,且沃野千里,能提供足够的战备力量。而“跨有荆益”的目标如果实现,一旦对外出兵,就意味着有了两条路。北方的那条路,是通过益州走秦川,经如今的陕西一带,然后直逼中原;另一条路在南方,经由荆州,对洛阳形成威胁之势。最终,两面夹击,那么腹背受敌的曹操就会难以抵挡。
毫无疑问,《隆中对》规划出了特别清晰的军事路线,刘备以此为依据,占领了整个益州及荆州的部分区域,基本算是完成了“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也获得了可以傲视三国的资本。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隆中对》的正确性得以很好地展现。但本书作者饶胜文却有着不同的观点,他认为:《隆中对》虽然有清晰的军事路线,但对于实现这个目标的正确方式、尤其是政治方式,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也正是这个巨大的缺陷,使刘备为实现“跨有荆益”这一目标,采用了错误的政治手段,最终给蜀汉政权造成了致命的影响。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分析下刘备实现“跨有荆益”的前因后果。
诸葛亮对刘备曾说过,益州的刘璋没什么本事,荆州的刘表呢,又守不住地盘,这两个地方的人呀,都盼望有个英明的领导,所以,这两个地方就是上天恩赐的礼物。虽然诸葛亮没有直接说让刘备去抢占地盘,但这其中的暗示已经显而易见了,刘备何许人也?不但听明白了,而且也立刻付诸了行动。赤壁之战以后,刘表及其儿子刘琦先后去世,刘备则顺理成章地接替了他们在荆州的统治权,占领了荆州的部分地盘。如果说这一过程是合法合理的,那么取益州的过程就不那么光彩了。当时,益州受刘璋管辖,因为受到了张鲁的威胁,就立刻向刘备寻求帮助。但作为同宗的刘备却认为,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尽快实现“跨有荆益”的目标。因此,他非但不帮忙攻打张鲁,还勾结了刘璋的下属,一举攻下了成都,然后取代了刘璋。
其实,对于刘备来讲,占领益州不仅是遵循《隆中对》的策略规划,也有其现实原因。当时,刘备占领的那一部分荆州,不是刘备的基本盘,是在建立联盟的前提条件下,从孙权那里换来的。他认为,只有取得了益州,方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立锥之地。但作者饶胜文却认为:刘备“跨有荆益”的策略丝毫没有考虑政治影响。要知道,刘备可是以汉朝宗室自居,打着恢复汉家天下的旗号,去实现千秋霸业的。刘璋好歹也是汉朝宗室,刘备攻打同宗的刘璋,自然就被认为是与整个汉室为敌,无形中,把自己置身于一个非常不利的位置,无形之中,也带来了很多隐患。
之前我们提到过,政权的天命与政治合法性是密不可分的,就像刘备恢复汉室的过程,如果是建立在攻击同宗的基础之上,就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惑:汉室真的有天命吗?如果有,那么作为同样姓刘的人,攻击汉室岂不是大逆不道。如果没有,那么你提出恢复汉室的口号,是不是也不攻自破了呢?这也就意味着,此后刘备不管作何选择,他所创建的政权,在合法性上面都会遭受质疑。所以作者说,刘备占领益州这样的举动,其实就是政治上的极大失误。
夺益州之举也成了孙刘同盟关系破裂的导火索,因为在当时,孙权的提议中,是希望与刘备联合,一起攻打张鲁,再趁势取代刘璋,双方共同攻占荆州、益州之后,再一致对抗曹操。但刘备却说,自己和刘璋是同宗,不能攻打他,当务之急是团结一致讨伐曹操。如果历史按照这条轨迹发展,那么“跨有荆益”的军事目标就不是刘备自己完成了,而是经由政治联盟的形式来实现。根据作者饶胜文的观点,这样会让刘备恢复汉室的目标变得更容易。但现实却是,前脚刘备刚刚理直气壮地拒绝了孙权,后脚却亟不可待地自己取了益州。这种前后自相矛盾的做法,很难不让孙权产生疑问:你到底是想匡扶汉室,还是想抢地盘呢?自此,刘备失去了孙权的信任。我们前面提到过,“跨有荆益”的战略思路是当时社会精英人士的共识,东吴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从本质上来讲,在占领益州的问题上,孙刘二人存在利益冲突。而且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在占领荆州部分领地的情况下,还占据了益州,这对于邻居东吴来说,刘备对他们的威胁比曹操还要大。这就直接打破了两者之前的联盟关系,为日后双方在益州的火拼埋下了伏笔。
以上,就是本书第一部分的要点,潦倒时期的刘备遇到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隆中对》横空出世,为刘备日后的崛起指明了方向。但《隆中对》也存在不足,其对如何实现“跨有荆益”表述不完整,使得刘备片面地追求“跨有荆益”的军事结果,却忽略了其政治上极其深远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与东吴政治联盟关系的破裂,也为双方后期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接下来,我们要解读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刘备有哪些政治失误?
概括来讲,其失误主要有三点:
第一,攻取益州后,善后问题没有妥善解决;
第二,主动进攻曹操,派遣关羽攻打襄阳;
第三,选择自己称帝,失去民心。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说,刘备的这三个失误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首先来看攻取益州之后,刘备是如何解决善后问题的。曾经,他纵容士兵强取豪夺,宛若土匪,在赵云劝说之后才有所改善。不仅如此,他还全然不顾宗室之情,将刘璋送到荆州软禁起来。
要知道,刘璋父子两代人都在益州经营,势力范围可想而知。刘备不但强势夺取了本属于刘璋的基业,还与宗室为敌,公然将其软禁,这引起刘璋部下很大的不满,也为刘备未来的政权,埋下了人心不稳的基调。更让刘备意想不到的是,当他后期要在汉中封王的时候,天子因被曹操挟持,不能对其封授,就只能依赖同级别的诸侯举荐,才能获得王爵之位。当时符合条件的人少之又少,刘璋却包含在内,不过刘璋与刘备之间已是不死不休的关系,又怎会举荐他呢?称王的合法性,让刘备陷入了难堪的境地。这也能看出,刘备缺乏长远的政治眼光,对于刘璋的政治价值也没有很好的透析,所以才会在取得益州之后软禁刘璋。
对比刘备的政治眼光,孙权可谓棋高一筹。孙权占领荆州后,被刘备软禁在此的刘璋,自然就落到了东吴手中。但,孙权父子非但没有虐待刘璋,反而把其安排得妥妥当当,还充分利用刘璋父子在益州的强大影响力,策反了一些地方势力,然后与刘备对抗,此后,蜀汉政权也遭到了严峻的考验。两者相较,政治手腕高下立见。对内,刘备的善后工作不到位,对外呢,亦是如此。在刘备获取益州后,孙权对其派兵施压,要求他尽快让出荆州的三个郡。当时,因曹操有进攻益州的可能,刘备不敢再得罪孙权,只能通过与东吴和谈,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荆州危机暂时得以化解。但此时的刘备完全没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是他片面的理解了“跨有荆益”,继而政治上实行错误的政策,才使得他与孙权的同盟关系破裂。正是由于他认识不清,导致了五年后他犯下第二个大错,直接将荆州这个不定时炸弹就此引爆。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刘备的第二大错误:主动进攻曹操,也就是派遣关羽攻打襄阳。
虽然不少学者认为,攻打襄阳是关羽自己的主张,但作者认为,这其实是刘备的主意。襄阳作为重要的战略枢纽,通过襄阳可直逼洛阳、宛城等地,这与《隆中对》中,经南路攻中原的战略基本一致。但关羽进攻襄阳,其原因是刘备攻占了汉中,汉中有一条直达荆州的汉水,是交通要道,而襄阳呢,正好处在汉水流经的要害部位。因此拿下襄阳,就相当于在汉中与荆州之间设立了一个便捷通道,这对于实现“跨有荆益”,甚至是稳固政权,都有重大意义。由此可见,在刘备看来,抢占领地的重要性远远高于恢复汉室。
即便如此,鉴于襄阳隶属于曹操的管辖范围,所以表面上,刘备还处在与孙权的联盟框架内,攻打曹操。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对于他和曹操,孙权的态度早就发生了改变。
我们前边说过,自刘备取益州后,孙权就把他当做了最大的威胁,而且刘备远赴益州,避开了曹操的锋芒,军事压力就完全转移到了孙权那里。再加上赤壁之战后,占领荆州的四个郡中,仅分了一个给孙权。这也就意味着,双方的联盟中,好处刘备占了,压力却由孙权一方承担。这种利益的失衡,使孙权重新评估了三者的关系,并有了新的决策:缓和与曹操的关系,全面进攻刘备。双方在夺取荆州和益州时,积压的所有矛盾,就全面爆发了。
当时,关羽的主力正全面进攻襄阳,孙权却派吕蒙成功偷袭了荆州,一代名将关羽也落了个兵败被杀的悲剧下场,刘备也完全失去了荆州的统治权。自此,《隆中对》中的“跨有荆益”化为了泡影,再也没有实现过。
在关羽被杀那年,汉献帝把皇位禅让给了曹丕。这时刘备就迫不及待做了一个很不明智的决定,就是自己称帝,光复大汉,国号为汉。这也是刘备犯下的,最致命的政治错误。
这时候,有人会问了,为什么说刘备这个举动很不明智呢?这就要重新说回《隆中对》了。
在《隆中对》中有一个“汉室可兴”的说法,言外之意就是大汉王朝是可以复兴,而刘备作为“帝室之胄”,也是名副其实的汉朝宗室。按照作者饶胜文的观点,这对于刘备的政治选择非常有利。刘备理应打着恢复汉王朝的旗号,将曹操当做篡位的权臣,联盟孙权和其他同盟,共同讨伐名不正言不顺的曹操,以此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作者认为,刘备这时的处境,与汉光武帝刘秀有着相似之处,他完全可以借鉴刘秀的做法。在称帝前,刘秀虽是更始皇帝的部下,但他在讨伐王莽的过程中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威信,得到了人心,建立了强凝聚力、且受人拥戴的军事力量。因此,即使他自己称帝,也是顺应民意,没有人反对。不过,《隆中对》中,对“汉室可兴”的说法模棱两可,对于恢复什么样的汉室,并没有明确的说明,这就为刘备留下了更多发挥空间。
那么,相似的处境为何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呢?这是因为,刘秀在称帝时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顺应民心灭了王莽的政权。刘备则不然,他全然不顾消灭曹操的重要前提,却急功近利地追求“跨有荆益”这个军事目标,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政治决策。所以他不具备刘秀称帝的政治资本,反而受到了天下人的质疑。他一意孤行称帝的举动,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当时,为了使称帝名正言顺,刘备对外宣称,汉献帝已然遇害,天下没有了主事之人,作为汉室之人,自己不得不当这个皇帝。如果这个说法属实,还能说得过去,偏偏,汉献帝又没有死,而是被曹丕供养着。所以刘备此举无疑给人留下把柄:天子还没死呢,你不急着去为汉室报仇,反而急着当皇帝?这个举动,无疑将刘备、汉武帝间的联系完全隔断了,自此到刘备死前,他都没有再对曹魏有实质性的攻击。那么,此前他称帝说:“要代天讨伐曹家”的口号,也就成了空谈。何况,天子死了,我才称帝,这本身就是一个假命题,毕竟当时天子还活着。所以,刘备建立的政权,在正统性方面存在很多隐患。
再加上,刘璋原来的部署,对于刘备抢夺益州,本来就心存不满,他称帝的举动更是引发了这些人的反感。在讨伐吴国惨败之后,蜀汉内部的不稳定状态达到了最高峰。趁刘备郁郁而终之时,这些益州人发动了叛乱。自此,蜀汉内忧外患,政权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以上就是本期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刘备为实现“跨有荆益”这一目标,先后犯下了三大政治错误。第一个错误是,攻占益州后,善后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引发了人们的不满;第二个错误是,派遣关羽攻打襄阳,却惨遭东吴袭击,失掉荆州,“跨有荆益”也沦为空谈;第三个错误是,选择自己称帝,政权合法性遭到质疑,彻底失去了民心。
下面,我们来解读本书的最后一个重点内容:对于刘备留下的困局,诸葛亮采取了哪些措施?
从上部分内容中,我们看到,刘备非但没有了争霸天下的资本,而且还使政权陷入了内忧外患、朝不保夕的境地。刘备最终幡然醒悟,明白了是因为益州的叛乱,使他彻底认识到了汉室天命的重要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汉献帝已然禅位,但只要刘备强调,这是曹魏篡权所致,就能说明汉室才是天命的最终归属,道义始终在汉室这边。按照这个逻辑,他这个唯一的刘氏宗室,建立蜀汉政权就是顺应天命的,代表汉室去讨伐曹魏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不去匡扶正义讨伐曹魏,却轻率地称帝,这就否定了自身具备的资格。因此,蜀汉只有坚定不移地讨伐曹魏,才能表明其政治决策的正确性,也能很好地消除大家对其政权合法性的质疑。但一切明白的已经太晚,当时刘备已不久于人世,他将自己想明白的这点道理,当做遗嘱托付给了诸葛亮,要求诸葛亮全力以赴实现他最终的遗愿。他甚至对诸葛亮说,如果他的儿子拖后腿,诸葛亮完全可以取而代之。这一做法,无疑把伐魏上升了一个历史新高度。
很多人可能要感慨,看样子刘备是真的器重诸葛亮,能把儿子托付给他,还留下那样的遗言。但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却并不认同,他觉得,刘备此前根本没有将诸葛亮当成自己的贴身智囊,甚至还有事实为证。在刘备抢占益州的时候,参与谋划的人是法正和庞统。当时刘备找东吴复仇,诸葛亮也根本没办法阻挡。所以,诸葛亮真正意义上成为蜀汉的核心,是在刘备死后。而那时的诸葛亮也深刻意识到:北伐绝不仅是简单的军事问题,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政治问题。那么,他是如何选择北伐时机的呢?我们接着来看。
第一次北伐,发生在刘备死后的四年左右。此时,虽然蜀汉的国力还没有完全恢复,但曹魏的政权已经传递到了第三代,久而久之,中原人对于曹魏政权的认可度越来越高,鲜有人再去怀念汉室。诸葛亮认为,长久发展下去,恢复汉室将失去民心的基础,所以即使国力尚未恢复,也不能继续等下去。
为了保障恢复汉室的顺利进行,诸葛亮采用了严刑峻法来治理。在第一次北伐中,因为马谡错失了街亭,诸葛亮便对马谡处以斩刑,并重罚了赵云,还给自己连降了三级。为什么处罚这么重?因为诸葛亮已经深刻意识到了,北伐的成功,关系到政权是否能够延续,因此他不允许任何人,包括他自己来影响北伐的结果。他的这些举动也让蜀汉人认识到,坚定的北伐,代表的是道义和天命,是任何人都不能违背的信念。人们内心一旦有了坚定的信念,也就会影响到自身的行为,这就为蜀汉政治发展提供了助力。所以说,即使诸葛亮使用的是严刑峻法,但在天命观念的影响下,蜀汉走出了刘备兵败的阴影,政权的合法性被重新认可,王朝生存年限也得以延续。这期间,蜀汉虽然弱小却焕发出勃勃生机,北伐作为正确的策略功不可没。
那么,有人会问了,既然北伐被证明是正确的,为什么没有成功呢?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刘备前期的政治失误。按照《隆中对》最早的设想,要在“跨有荆益”的基础上,兵分两路对曹魏实行夹击。但失去荆州后,出兵的通道也随之没有了。无奈之下,蜀军只能从秦川一带进军,这时候弊端就被暴露出来,不但地势不利,而且补给线长,粮草问题也层出不穷,别说和曹魏持续作战都尚且困难,那就更别提对中原造成的威胁了。所以北伐成了诸葛亮一个解不开的困局,明知不好打,却还必须要打。
除此之外,益州的内忧是另一个难以解开的困局。虽然益州叛乱很快被诸葛亮平定,但潜在的抵抗势力却始终挥之不散,这也是早期刘备的失误造成的。想当年,刘备取得益州后,形成了新旧两股势力,一股是“旧部”,是原来刘璋的部下。另一股势力是新人,也称作客籍,是刘备从荆州带来的部下。历史学家所认为的“新旧”,或“主客”之分就是这样形成的。
前面我们提到过,对于刘备的政权,益州旧部态度并不积极,人心也不稳定。而从东汉末年开始,谶语的影响加剧了政权的不稳定。那么什么是谶语呢?其实就是带有迷信色彩的预言。其中,“刘祚将尽”是这些预言的核心,意思就是说,姓刘的做皇帝,其皇帝位子是坐不长的。
因为刘备不满,“刘祚将尽”的论调在益州旧人中日益盛行,最终导致了叛乱的发生。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凭借铁腕与北伐政策,这个论调暂时得到了压制,但他去世之后,益州旧部的势力逐渐恢复,“刘祚将尽”的论调也形成了燎原之势,而且迅速蔓延开来。
当时,《仇国论》引起的反响最大,由光禄大夫谯周所写。仇国指两个国家是仇敌关系,分别叫做因余、肇建,前者是小国家,后者则是大国,以此来暗喻蜀汉和曹魏。这篇文章传递的思想就是,弱小的国家是打不过强敌的,与其穷兵黩武,不如学周文王休养生息,其本质是对诸葛亮北伐的一种反抗策略。
这个论调并不是凭空而来,它是有现实依托的。公元249年发生了一件历史事件,史称“高平陵事件”。当时是司马懿发动了政变,他趁魏国皇帝去高平陵扫墓之际,一举拿下了魏国的军政大权。眼看曹家要被司马氏篡位,那么所谓的曹贼篡汉也就成为了历史。既然事情都翻篇了,那么,打着声讨曹操的口号去北伐,也就失去了意义。为了打仗而打仗,甚至是没有必要的打仗,不就是穷兵黩武吗?所以《仇国论》得到了文臣武将的广泛认同,就连跟随诸葛亮数次北伐的将军,张翼、廖化都把这作为依据,反对诸葛亮继续北伐。而民间,人心已经发生了变化,逃避兵役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由此可见,对于蜀汉来说,《仇国论》的论调存在着极大的危害。因为北伐是蜀汉证明其合法性的最佳途径,但《仇国论》对北伐却持否定的态度,本质上是对刘氏政权合法性的否定,这种论调一定程度上也瓦解了人们的抵抗心理,如若出现魏军大规模的进攻,就会有大量人选择投降。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客籍集团眼看着这种情况发生,也不管不顾吗?显然不是的,当时的情况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诸葛亮去世后,无论是蒋琬还是费祎等人,对局势的掌控力很难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虽然蒋琬等人依然打着北伐的旗号,但碍于“穷兵黩武”理论的影响,对军事实行了收缩的政策,主要精力已经从北伐转到了保境安民上。人们适应了当下的生活,越发不愿与曹魏发生战争,长此以往,北伐也逐步沦为了空谈。这种局面,直到公元263年才被打破,面对魏军的大举进攻,在诸多大臣的劝说及《仇国论》的影响下,后主刘禅选择了投降,自此蜀汉灭亡。在他们选择投降之时,其实距魏军到达蜀汉都城还有很远。追根究底,正是由于刘备早年的政治失误,才导致了后续一系列矛盾的发生,致使蜀汉王朝以这样悲剧的方式收场。不过,对于《仇国论》和谯周,历史上一直有较大的争议,有观点从另外的角度,肯定了谯周,认为正是由于他的这个论调,使蜀汉免去了战火的冲击,对百姓来讲,没有战争就是极好的幸事。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截然不同,却都无法阻挡,盛极一时的蜀汉王朝走向灭亡的地步。
至此,我们本期要讲的核心内容就为大家讲解完毕,下面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对于蜀汉王朝来说,从建立到瓦解,对其造成致命影响的是政治选择,而非军事政策。而《隆中对》中,只提供了发展思路却没有明确的策略指导,这也使刘备因片面追求“跨有荆益”的结果,做出了错误的政治选择,导致了联盟关系的破裂,也与孙权反目成仇。随后,他又因犯下善后处理不当和坚持称帝等错误,不但失了人心,还失去了最有力的政治支援。虽然在死前,刘备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嘱托诸葛亮,坚定不移地用北伐来弥补损失,但积重难返,恶劣的影响难以消除。日益盛行的谶语论调,导致政权合法性的质疑之声愈演愈烈,尤其是在诸葛亮去世后,不但北伐被全盘否定,更产生了《仇国论》的论调,瓦解了人们在外敌入侵时抵抗的心理,直接导致了蜀汉的覆灭。
其实,不止是三国,细数国内外,其实很多政权的命运都如出一辙,虽然是军事决定胜负,但决定政权成败的关键,往往是政治。与单纯的军事问题相比,政治更加复杂化,囊括了诸多因素,包括利益评估、道德考量等,具有综合性特质。自古成王败寇,无关命运,是经过苛刻的政治考验后,历经大浪淘沙才会呈现的历史结果。
五哥读书,每天一本好书精读。和我一起,精进学习,自我迭代。
本文由董浩读书app创始人、《粉丝经济学》作者吴高远先生(网名五哥)原创撰稿。感谢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