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孩子送出国,大学之前选“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什么时候做抉择,都是出国家庭难免要纠结的一件事情。今天做分享的妈妈儿子正在读小学,她和先生也不禁开始思考是否要将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因此,她咨询了几个正在同样纠结的妈妈,她们有的让孩子选择体制内学校、有的则提前进入了国际学校,她们的思考过程都是什么样的?
作者:Jenny
本文原文来自:爸爸真棒
微信号:babazhenbang
K12原创国际化教育平台, 致力于理性、
深度、有启发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
自从儿子真正进入小学后,这个问题时不时就会冒出来。去年下半年,我和先生几乎就这个问题达成了一致,但一场突然降临的疫情,又让我们开始动摇。
孩子的教育没有试错的机会,使得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能不多考虑一些,除了孩子自身的情况、家庭的经济能力,甚至国际关系的变化,也成为可以左右这个决定的因素之一。
但,在我们纠结要不要把孩子转到“体制外”的时候,我们也发现不少体制外的家长也会考虑要不要转入“体制内”。
01.
动摇
第一次动摇发生在儿子刚刚上小学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一所双语学校参观,正好碰到孩子们课间休息,大家三三两两地在教室外嬉戏,有的拿着跳绳去操场玩,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儿子所在的公立学校。
在公立学校,孩子们课间是不太有机会下楼的,一个班级四十多个孩子,座位排得非常紧凑。这样一对比,我有些感慨,“在这上学的孩子也太幸福了吧”。
在儿子入学前,我和先生一致认为孩子应该在体制内上学,因为我们也都是从体制内教育过来的。
虽然大家都说体制内的孩子学的辛苦,“男孩子更应该在体制内吃吃苦,磨练磨练”,我和先生抱着这样的想法,早早为孩子选好了一所公立小学,甚至从来没有去了解过体制外的学校。
但随着孩子学年递增,我和先生也不得不开始考虑到底要给孩子怎样的教育,以及渐渐显露个性的孩子到底适合怎样的教育。
02
体制内的困惑
Cindy是我的好朋友,她的女儿小小是我看着长大的,从小活泼可爱,很有艺术天赋,画画、唱歌都很好,但Cindy很愁,今年已经五年级的小小马上就要面临“小升初”的问题,Cindy考虑把女儿送到体制外的学校。
在Cindy眼里,虽然学习成绩不算优秀,但女儿也是一个优秀的好孩子,可是这样的孩子并没有得到当前学校的认可。在体制内,无论参加怎样的评选,学习成绩无疑都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
在班级里几乎从来没有得到任何嘉奖的小小,随着课业压力的增加,总是向Cindy抱怨上学、抱怨作业多,上学毫无乐趣可言。Cindy说,看着女儿这样,她也很痛苦。
Cindy担心如果继续把小小留在体制内,女儿是否能够承受中学的作业压力。她觉得小小可能天生不是擅长读书的小孩,很难在应试教育下有满意的结果。
如果未来想去国外读艺术专业,不如早一点就把孩子送到体制外的双语学校去适应,也避免经历刷题的痛苦。
Cindy的担心和我们的担心几乎类似。儿子个性敏感,很在意老师和同学的评价,经常会担心自己因为忘带书本、写错作业受到批评而上学紧张,我们更希望他能成为一个个性开朗的阳光男孩。
今年夏天,我们送他去参加了一次国际夏令营,感觉他回来之后整个人开朗外向了很多,也不畏惧和陌生人交流了。我们在想,体制外的环境是否更有利于他打开自己,快乐成长。
03.
体制外的颤抖
要不要转到体制外?什么时候转到体制外?经济支出也是我们不得不要考虑的问题。
“总的来说,体制内的教育成本相对要低很多,如果初中转体制外,直到孩子读完大学,几百万肯定是要的。”已经做了一圈调研的Cindy跟我说。
对于体制外教育的高成本,Linda向我现身说法,她的两个女儿目前都在国际学校读书。
除却每年固定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学费,体制外孩子的课外支出更是惊人。“课外补习班的费用不会比体制内孩子少,只会更多。”
Linda说,体制外的孩子要想申请国外名校,跟体制内的孩子考北清复交一样,学习成绩必须得好。就拿IB课程来说,是出了名的难,要求学生文理兼备,全面全能,而且每个学生最终都必须递交论文(EE,extended essay 拓展论文)来获取成绩,对孩子的学术要求非常高。
既如此,补课是免不了的。因为是全英文授课,一堂一对一的全英文课程授课费通常是中文授课的两倍。
和很多体制内的孩子进入中学后,几乎将各种兴趣班废弃,一心一意学习不同,体制外的孩子在兴趣爱好、体育特长等方面的发展也很重要。甚至,因为在孩子申请学校时,一项惹人关注的特长将会比较加分。但这个特长必须是出类拔萃的,而不仅仅限于普通的兴趣爱好。
Linda说,据她所知,他们学校有的孩子在击剑上的学习投入每月高达数万元,学习高尔夫的孩子经常飞到外地甚至国外去参加比赛,往返飞机票、酒店住宿,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要论学业压力,体制外的孩子也不轻松”,Linda的大女儿除了学校的课业,还在补习法语、英语、文学历史等多门学科,阅读、写作作业非常多。
听了Linda一席话,突然想回去看看自己的银行存折,有点怀疑自己能不能供得起孩子上学,唯一庆幸的是,“还好只生了一个娃。”
04.
疫情引发的小纠结
虽然学费很贵,但见过Linda大女儿的我们,还是觉得体制外的教育把她培养的很好。前段时间Linda大女儿给弟弟妹妹们上了一堂文学公益课。
听着一个初三女孩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理想的思考,不得不感叹“太优秀了”。
在Linda看来,这主要是因为体制外的教育促使孩子有了更多自主性思考的机会。
“就拿我们读的学校来说,外教占比非常高,但说实话,外教的水平也是差次不齐的,有的老师教的非常好,有的老师就……”,Linda说,虽然这所学校已经是沪上排名非常靠前的体制外学校,但家长也会经常吐槽。
外教会非常欢迎学生主动去找他,如果学生去找他交流问题,他也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课堂上没讲的东西都补充给你,并且对这个学生的印象特别好,给的分数也会相应提高,但外教从来不会像体制内的老师一样主动找学生找家长。
这些都使得孩子要想学好,就要有非常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而体制内的学习则需要孩子跟着老师走就不会太差。
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Linda也曾考虑过把小女儿送回体制内。
今年突发上半年疫情突发,Linda和丈夫也曾小小地纠结了一下,要不要把小女儿转到体制内小学读书,“大女儿已经9年级了,出国读大学是肯定的了,我们就想要不小女儿就不要出国了吧。”她也相信,性格更加外向的小女儿应该也能适应应试教育。
05.
国际政治左右家庭选择
不过,Linda纠结了没多久,最终还是选择不要折腾了,毕竟中途转学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不过,同为两个孩子母亲的Lilian则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Lilian的大儿子在体制外,今年小儿子“小升初”时,如果想进哥哥的中学并没有太大难度,但,Lilian最终还是为小儿子选择了一所体制内的民办中学。
“单从学术来说,我更喜欢体制外的教育,虽然哥哥也很累,一放假就会和同学组团参加各种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但哥哥锻炼的都是自己学习的能力,弟弟因为把很多时间用在了做题上,就很难有更多时间去探索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
不过对于择校问题,Lilian想得很清楚,如果中美关系不改善,美国学校很难进的话,孩子去国外读书的选择性就少了很多。
“虽说也可以去英国,但英国的好学校就那么几所,要是随便读个大学,那岂不是花钱去旅游?”Lilian觉得与其花钱去国外读个普通大学,那不如留在国内努努力,至少还可以在国内积攒人脉和实习经验,更接地气,照现在的情形,即便是去国外读大学,读完终归还是会回到中国工作的。
况且,Lilian认为刷题也有刷题的好处,体制内的初中学习可以把基础知识打牢。孩子将来想出国的话,高中、本科,甚至国内本科读完也都有机会。
我把Lilian的故事讲给Cindy听,她也觉得很有道理,她也听说有人不惜重金,为了让孩子从体制外转回体制内的好学校。
不过,Cindy已经想明白了,无论体制内外,想考名校都得学习好,学霸型的孩子即便在体制内将来想要转到体制外也比较容易,但对于学术不那么强的孩子不如早做选择。
至于还有两三年才要面临“小升初”的我,只能说,这个问题还可以再考虑考虑,看看孩子的情况再做决定,当务之急得把英文补起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