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一场农业国对抗工业国、四分五裂对抗统一、大刀长矛对抗飞机大炮的战争,但更是一场正义对非正义的反击。在抗日战争的前期,我们看到的一般都是我方的溃败和日方的进击,尤其是在东北的时候,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占据了东北,更是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感。
甚至直到现代,许多人还对那种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所震慑,还被日本的那种强悍的战力所吓唬。但是,抗日战争当中并不完全是这样的情况,前期日本仗着技术和先出手的优势,确实占尽先机。可是,打到后面的时候,日军的“武士道精神”就完全没有那么可怕了。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有多狼狈?饿得走不动路,哭着向中国军队下跪。
众所周知,长沙会战是一次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大规模的胜利。实际上,长沙会战还算不上抗日战争的“后期”,它处在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长沙会战开始于1939年9月,而一般认为,1938年到1943年底是战略相持阶段。所以,长沙会战这种在战略相持阶段的胜仗,对于全国人的精神鼓舞是不言而喻的。
不过,在数次长沙会战当中,尤其以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影响和意义最大。因为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同盟国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一连串失败当中唯一的一次胜利,鼓舞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斗志,使得中国国际地位大幅度上升,美英等国甚至主动放弃了一些不平等条约。同时,它给日本人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震撼。
第三次长沙会战开始于1941年12月。这个时候的日本人日子并不好过,由于资源受到美国的“锁喉”,他们不得不同时向美国开战,虽然前期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是并不能改变他们战略上的劣势。而长沙会战的总指挥官薛岳将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与日军展开了第三次长沙会战。
薛岳总结了前两次长沙会战的成果和教训,认为日本当时的战力确实要比中国强,所以我方应该争取以人数的优势来对付日军。薛岳将军尤其强调我军争取外线,利用长沙复杂的地形,使得锋利的日军在进攻的时候后路和侧翼被我军包围起来,最后形成对敌人的“天炉”,这也就是后来的“天炉战法”。
在战争的初期,是日军对我方进行疯狂的进攻。12月15日,日军指示其部下:向汨水一线进攻,并击溃当面之敌。日军动用了第3、第6、第40师和独立混成第9旅以及泽支队、野口支队、外园支队 ,另以第1飞行团(飞机54架)支援作战,前期火力很猛。长沙方面并没有与之直接硬抗,而是采用了天炉战法,中路逐步退却,两翼逐渐张开,对敌形成包围。
日军一开始推进很快,但是到后期就撑不住了,因为长沙守军借助城池防守,且中路力量不断退却集中,在日军前面形成了一道铜墙铁壁。而日军的侧翼、后路,则被向日军两翼张开的长沙守军给围住,借助地形,把日军牢牢地围在了“天炉”当中。日本人的性格,不撞南墙不回头,所以他们就这样被薛岳围在炉子里猛打了许多天,士气大衰。
1942年元旦,薛岳看看我方已经有了足够的优势,于是命令他手下140师不惜代价夺取被日军占领的岳阳。师长李棠带领士兵徒步渡过汨罗江,休整并打探情况。接着,牟龙光率领所部第420团作为先锋猛攻日军,419团则用迫击炮在后做远程输出,双方恶战2天2夜,日军被围了数天,早已失去了昔日的“武士道”精神,带兵撤退。
为了夺回阵地,日军又从武汉调来飞机,对420团的阵地狂轰乱炸。不过,慌乱当中的飞机被国军密集的高射炮、机枪打掉了一只,直接掉进江中,吓得其他日本飞行员赶紧开着飞机逃命。此时撤退的不仅仅是这里的日军,而是整个长沙战场的日军。薛岳命令李棠专门去截击日军伤兵、后勤部队。
吃了败仗的日军,终于没有了抗战前期的那种狠劲儿,他们本来落在了后面,已经弹尽粮绝了,此时又被李棠咬住,纷纷乱了手脚。很快日军就被140师击溃,李棠带着人打扫战场,找到了12个日本兵,他们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看到李棠拿着一把砍刀走过来,赶紧跪在地上把自己的枪举起来,祈求李棠不要砍他们的脑袋。
有几个日本兵竟然吓得神志不清一般,用自己的双手抱着脖子哇哇大哭,希望自己的手能够拦住国军的大砍刀。后面李棠又陆陆续续碰到了不少日本败兵,由于饥饿、恐惧和武器的耗尽,他们再也没了往日“日本武士”的模样,反而像丧家之犬一般跪在地上哭着请求不要杀他们,不要砍他们的首级。
这些事迹,被晚年的牟龙光写在了自己的回忆录《战斗在岳阳城郊》,武士道精神,大约也只有在肚子饱并且打顺风仗的时候才起作用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