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世界上距离最长、受益范围最大、受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下游、中游、上游调水,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流域相互连接,构筑“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中国水资源配置格局。
近几年中国“水深火热”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北方干旱高温,南方暴雨洪水,湖南湘江更是遭遇1998年以来破记录最高水位,橘子洲被淹。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少网友就发问了:能不能把南方的雨分配给北方一些呢?这听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中的场景,但是中国专家由此提出了“天河工程”,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把其他地方的雨搬到我国干旱的地区。
天河工程,是指基于大气空间的跨区域调水模式,2016年9月9日-11日,“天河工程”论证启动会暨第一次专家组会议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天河工程项目旨在科学分析大气中存在的水汽分布与输送格局,进而采取人工干预手法,实现不同地域间大气、地标水资源再分配。2018年11月5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获悉,已正式启动“天河工程”卫星和火箭工程研制。
但所谓“风无相,云无常”,地球大气系统往往变化多端,研究显示,这些蕴含着充沛水汽的“大气河流”平均寿命只有20小时,它们随时都可能因为细小的天气要素变化而发生改变。如果想要进行空中调水,那就一定要维持一个比较稳定的水量,这样的输水才有意义,否则仍然是旱涝不定,靠天吃饭。
如果掌握这些“大气河流”成为了关键问题之一,在长期的研究和观察中,科学家们发现,中国的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区就存在水汽输送带,而王光谦院士所主张的,实际上就是中国的三江源地区利用“天河工程”实现空中调水,尤其是向黄河流域中补水。
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就是,将东海形成的水汽通过大气流动到达我国的西北地区,再转头向南,最终在长江流域降雨,导致长江流域洪水泛滥,而黄河地区却干旱成灾。这样的话,我们可以采取技术分段,截断其中的水汽通道,让这些水汽在黄河的源头形成降雨,则变相实现了南水北调,除此之外,在三江源地区的上空,是存在来自印度洋、东印度洋、云贵高原和东亚等方向传输过来的水汽通道,这样的空中云水资源就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工程被列入了青海省的“十三五”规划,确定为重点创新项目,获得大量的财政资金支持,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天河工程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地区分别增加降水25亿、2亿和1.2亿立方米,中远期有望实现每年跨区域调水50亿立方米,大约相当于350个西湖的蓄水量。如果这个工程真的实行的话,届时西北变江南不是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