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功者,不顾小嫌;建远略者,不期近效。——陈宏谋
我国自来都有大器晚成的说法,所谓的大器晚成,时间上是付出了众多努力之后所看到的结果得到的回报。在日本京都有一位传奇的大叔田中耕一,在上大学期间就是一个经常考试不及格的学渣。
进入社会之后就是一个普通的基层职员,然而他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拿了一个诺贝尔奖,16年之后,他的人生又再一次逆袭了。
身世真相
1959年,田中耕一出生于日本富山县富山市一个普通的家庭中。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一名工匠,母亲则是一名家庭主妇。
他们家有一个专门销售新木工工具的商店,母亲平日里除了在家做家务之外,也会帮助父亲操持店里的杂物。
田中耕一只要一放学,就会和两个哥哥一块帮忙看店,给铁锯涂上薄薄的一层油防止生锈。除此之外,他们还会打扫卫生以及照顾顾客。虽然一家人成天累月都非常忙碌,但他们的生活总是一成不变,依旧清贫。
田中耕一的小学班主任是一位教化学的老师。在他的教导之下,田中耕一十分喜欢做实验。
在做实验过程中,他的观察能力十分惊人,乐于独立思考,他最喜欢的就是通过自己动手得出了与书本上一样的实验结果。
甚至他经常尝试的去做一些课本内容不同的实验,在老师的帮助与提点之下,自由的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
在田中耕一19岁时,他通过了大学的入学考试。在他即将步入大学的校门时,他的父母告诉他了一件事情,让他感到十分的震惊。
他们告诉他:他们其实是他的叔父叔母,并不是他的亲生父母,他的母亲在他生下一个月之后便因病去世了。
他的亲生父亲只好将他过继给了它们,让他们代为抚养。没过多久,他的亲生父亲也去世了。田中耕一得知这件事情时,并没有埋怨父母,而是立志要研究医用测试仪器。
为研究放弃升职加薪
田中耕一原本就是一个比较内向的男孩,在进入学校读书期间,他的成绩并不理想,只是一名平凡的学生。在班级里他几乎就是一个小透明般的存在,没有什么存在感。在大二的时候,他由于讨厌德语这一门课程,最终考试不过导致挂科留级。
在大学期间,田中耕一在很多同学老师眼里除了做事专注力高之外,几乎没有太大的优点,就是一个“学渣”。留级也让他内心深处极其自卑,原本就内向的他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流,开始有了社交恐惧症。
大学毕业之后,田中耕一自信满满地拿着简历来到索尼等一些著名的大公司面试,但都因为自己不善言谈,太自卑而被淘汰。他的论文指导老师安达三郎得知这件事情之后,便写了一封介绍信,让他到日本京都岛津制作所参加入职面试。
最终田中耕一成功进入到了这家公司,成为了公司的一名普通研究员。平日里他也不太主动与人交谈,将自己最大的热情都投身于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他不在乎自己的职位、工资,唯一关心的便是他的实验结果。
他在三十几岁的时候依旧是单身,家人以及同事都对他的婚姻大事十分着急,到处张罗着给他相亲。相了二十几次亲之后田中耕一才娶了一个媳妇。
那时的他仅仅只是一个主任,这里的主任与中国的主任不大一样,进公司做了一两年的职员就可以升为主任。
田中耕一原本有机会升职,但他为了留在实验室从事第一线的研究工作,拒绝了所有的升职考试,每个月领着基础的工资。可以说他几乎已经是处于日本企业社会的最底层。公司的同事很多人都称之他为怪人。
一次意外的失误
1985年,田中耕一在做实验的时候,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他将甘油酯当成了丙酮醇与金属超细粉混合在一起做实验。
当他发现这个错误时已经为时已晚,这个实验只能放弃掉。但是当时的金属超细粉末很贵,直接扔又过于浪费。
田中耕一只好将这个失败品进行了分析检测,希望能通过激光照射让甘油酯消失,保留住金属超细粉末。
正是因为这一举动,分子的离子化竟然实现了,而且没有破坏分子。他将自己的这个意外得出来的结论称之为“软激光解吸附离子化法”。
后续几天他又经过了多次的实验,最终公司宣布“软激光解吸附离子化法”研发成功。
田中耕一利用自己的发现制作出了一台分析机器,并且将自己的发现申请了专利。他的这一个发现也为公司赚到了超过1亿元的利润。
有一位教授得知了这件事情之后便找到了田中耕一,征得后者的同意之后将他的相关研究资料写成了论文,发表在了外国学术杂志上。这一研究发现也引起了诺贝尔评审委员会的注意。
诺贝尔奖得主
2002年的一个早上,43岁的田中耕一被一阵电话铃声给打断了睡梦。还处于迷迷糊糊中的他只听电话那一头说着一堆英文。在这堆英文里,他只听懂了两个词,一个是祝贺,一个是诺贝尔。田中耕一莫名其妙地挂了电话。
此时的新闻开始播报着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田中耕一。他办公室里的电话也都被打爆了。
许多化学家都不知道这位田中耕一到底是谁。田中耕一的朋友甚至家人都无法相信田中耕一会与诺贝尔有任何瓜葛,毕竟在众人眼中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研究员。
田中耕一就这样火了,占了日本各大头条。一觉醒来的他成为了励志典范,当代锦鲤。只要是他走过的地方,都有很多粉丝在为他欢呼。
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诺贝尔奖,田中耕一陷入了深深的愁苦,他认为自己的这个发现只是阴差阳错得到的一个结果,他并没有资格领取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的评委也给出了回应,他们认为田中耕一得奖是经过慎重决定的。
这一场风波过后,田中耕一便一直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希望自己能够真正配得上诺贝尔奖。经过了16年的潜心学习,两年前,59岁的田中耕一在《NATURE》发表了《阿尔兹海默症的高性能血浆β-淀粉样蛋白标志物》。
他的这一篇论文,对于阿尔兹海默症有了一个相对准确的预测,仅凭几滴血液就能捕捉到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前兆。
他通过这一篇论文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他再次引发了奇迹,人生也因此再一次逆袭,再创辉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