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前习惯性打开微博热搜,排名第一爆了,而且是我不认识的人名。
一般这种情况就是出大事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只用其一代替,赶紧点进去围观。
今天专门想写这个事情,不是因为她和我同龄,也不是因为想“蹭热点”。读完这段文字后我闭上眼睛辗转了很久,还是忍不住拿起手机打开她的微博往前翻,这才发现了这几张截图,也是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大致翻了一下微博里的内容,作为一名时尚博主,身材玲珑面容姣好的她穿戴新潮,在优美的旅途风景中留影。这也许是很多女生心中的偶像,甚至梦寐以求想活成的样子。可是为什么最近几年总是接二连三地听说这些看起来十分优秀的人,却说自己没有价值,说在世上没有意义,说活着好累想解脱?
我不好说优秀与否同易感抑郁症之间到底有无关联,仅仅是想为这个越来越壮大的群体发出一些声音。即使我并非患者,或者说,我暂时没有进入这个状态。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一项调查说明,每个人一生中罹患抑郁症的概率高达16%。我本来以为这些调查数据都是特别官方而疏远的,一般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直到今年。对,就是今年开始。我作为一个还没有真正踏入社会的“书生”,本身社交圈子就不算广阔,可周围的人却接二连三地告诉我,他们正与“它”纠缠和斗争。
我明白,这个公众号的初衷是关于旅行的。但是当你的亲朋好友跟你说:我觉得这世上一切都很无趣,我宁愿自己从未出现在这世上。这时我突然明白,热情激昂地呼唤他们振作点,或是让对方出门看看风景品品美食;不仅完全无济于事,而且还很容易把他们往病魔的掌心推——请相信,他们是真的病了,我们不能要求一个断腿的残疾人用意志力站起来,更不能要求他们去奔跑。他们不仅无力面对压力,更可能根本无心获取享受。因为对一个处于伸手不见五指之中的人来说,你不能让他看到你头顶上的太阳有多灿烂;同理于对一个不会游泳在深水中挣扎的人来说,也不能站在岸边干着急地喊她快冷静下来回到岸边。
请理解:他们此刻无力支起您“好心”递过去的拐杖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如实地与大家分享今年回国后遇见的真实病例。这其中,有和我一般原本对旅行疯狂着迷的驴友,最近对我说生活和旅行都不如结束一切来的吸引。还有我高中同学的母亲,几个孩子都顺利完成了学业到职场的过渡,大一点的还成家立业一年抱俩,而且老伴几十年赚来的钱全归她管。可我同学说,好像生活的圆满并不能给妈妈带来安定,每次说了一晚上好不容易以为将她“拉”出来了,没多久再打电话,一听没两句就明白她又自个儿绕回去了。
还有两位朋友外在表现可以用“南辕北辙”来形容。其中一位是我的发小,出了名的乐天派。从小到大周围的朋友们一想到她就只有笑脸,而且是开怀大笑,不顾形象地捧腹,五官能扯得歪七扭八那种。她也算我的学姐,比我早一年从英国留学回来,如今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一只可爱的猫咪,一对包容乐观的父母,也有漂亮的身段和不俗的外表。即便是这样外人看起来十分祥和的画面,她却依然告诉我:也许是因为一开始难以适应学生和“打工人”的身份转变,其实没有遇到什么特别的工作瓶颈,也没有感情上的挫折,却突如其来地遭遇了一连几个月全天随时无故掉泪,毫无胃口吃什么吐什么的“翻天覆地”。
另一位是我相识十年的闺中密友。她的性格与刚刚提到的发小恰恰相反,整个人从启蒙时代开始就比较反叛,或者说“丧”。这也是我身边唯一能溯源到原生家庭根源的例子。比起上面提到的几位,这更像是潜移默化的“慢性病”,在我不严谨的猜测中也是最难治愈的一种。因为我们可以离开不合适的恋人,不走正道的损友,却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的治愈是异常艰辛的。一个人首先要拔刀止血,才能谈愈合与康复。刀口还在一道道往里切,再多的止血带也赶不上添新伤的速度不是吗。
我无意拿原生家庭这个大概率无法改变的借口来作过多的文章。每对父母也是第一次作父母,也可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已然存在的根深蒂固大多无法动摇,飞速发展的时代下代际沟通有冲突和矛盾也很正常。尽管过去不可改变,一个孩子成年后未来的漫长人生却还存在无限可塑的可能。但前提还是:他得是个正常人。还是那句话,请别拿对正常人的意志与心态来要求一位“奄奄一息"的患者。而且”它“比新冠病毒的潜伏期还要狡猾——它可能藏在永久的沉默与无尽的欢笑之中,也许直到“宿主”生命终止与永别的那一刻,才对我们说你好。
最后想提一下曾经在奇葩说很火的哈佛才女许吉如。有位患病的朋友告诉我,在新闻还没有爆出她有抑郁症的时候,身为同类就注意到了她眼神里的涣散与游离。“那是抑郁下的伪装”,她说,“本来上一季她眼里满是自信,这回她眼里没光了”
今天去看了《心灵奇旅》,放心我不是来剧透的。碰巧也看过的朋友们可能也猜到我要说什么,就是台词里的“火花”对吧?我们得倍加珍惜地保护自己这片,还有余力的话,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的火花。即便鞭长莫及,起码可以小心翼翼地不践踏他人的脆弱,为抑郁症患者“雪上加霜”。对于处于非常时期下脆弱敏感的他们,我想凭一己之力在此呼吁几点,也算帮助大家避免踩雷:
请别对他们说以下这几句话:
1.想想你的父母养育你这么多年,你怎么忍心抛下他们自私地离开?
(你以为你的身体只属于自己吗,怎么可以这么不负责任/任性?)
PS:我曾陪朋友去做抑郁症诊断,难以想象在一家正规三甲的心理医院里,一位主任级别的精神专科医生竟然可以说出这样的话语。我建议若有征兆,大家还是谨慎就医,带上最信任的家人好友一起旁听做参谋。反之,如果是你的身边人有类似的倾向,请多给予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陪伴。对天下父母心也想说一句:请理解你们的孩子只是病了,不要去责骂他们软弱,也不要过于自责,这个病的发病概率不算低。也许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课题,只是有的人无声无息“渡”了过去,有的人却得在岸边等待一阵子。有的长,有的短。请把它当作一场“意外”让孩子被动地需要调适和修养。
2.你要乐观一点啊!打起精神来,振作点!没什么过不去的!
我的两位抑郁程度较严重的朋友曾给我形容过自己的"两个世界"。拿“一左一右”来举例。在“左”的时候,他们和我们几乎一样,有正常普通暂时性的喜悦和低落的情绪;可是他们并不能决定什么时候就被“扯”到右边,一旦进去后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来。在右边的时候,无论围墙外的人说什么,其实都进不了这个牢笼。就像朋友给我举过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位跟我们差不多大的男青年,重度抑郁在病床上每天只想着怎么自尽。他的母亲痛哭流涕在床边求他不要离开,他从没看过一眼妈妈,整个人眼神都没有凝聚过。也可以说他的“心之所向”已经到达“生之彼岸”了。问题并非《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而是他们真的“被催眠”了。与其把“抑郁症”和“抑郁”这种心理状态混淆或等同起来,不如请将它视为一种生理病态,这不是高喊一句乐观的口号就能解决的问题。
3.别一天天胡思乱想的,大家都是这么过日子,凭什么就你老爱伤春悲秋?
接上文所述,“抑郁症”并不等于长期或多次处于抑郁情绪。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无法控制地流泪、呕吐、失眠等等。并不是他们喜欢“想太多”,而是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甚至影响生理节律。我不是专门做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可能措辞上不那么严谨。但经过身边各种程度患者好友的“指点”,仅仅想将他们的一点亲身体会传递给大家。其实我们并不缺乏更专业的人士来作系统科学的说明,但是当悲剧没有离得太近,相信大部分朋友都很少会主动去深入了解一种病症和患病的群体吧。
这两天长篇大论了很多,希望没有辜负大家对我的初印象。接下来更多的时间里,会尽可能放一些愉快的旅途点滴和攻略游记。今天也研究了一下后台的投票程序,希望能更多地了解到大家想从这个空间里看到的内容方向,比如留学日常,旅途趣事,出行攻略,或者像这两天的“心血来潮”。
最后祝“魔仙堡”里那位姑娘一路走好,不管是突发心梗的离去,还是被抑郁症受尽了折磨。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去思考这样“离开”的方式,避免更多的悲剧,更接近真实的你们。
晚安,老朋友和新朋友们。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或身边人有帮助,请动动手指转发给他们。如果有任何意见和感受,请毫不犹豫地在下方留言区说出您的心声
如你所愿,为你看遍,感恩相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