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山东,首先想到的是:齐鲁大地,人杰地灵。历史上,山东诞生了管仲、韩信、颜真卿、王羲之、蒲松龄等一票名人。五千年中华文明,要说纸上文明一半在山东,绝不算夸张。
与历史文明同样显眼的,还有山东人民为人豪爽、爱结交、讲礼节的性格特质,当然封建保守、重男轻女等负面评价也不少。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孔孟之乡,礼教悠久,受到千年儒教文化浸染。孔孟提倡"学而优则仕",所以山东人热衷于仕途;孔子提倡"举国上下交争利,则国之殆矣",所以山东人鄙视做买卖赚钱的人。
山东人个个喜欢当官,崇拜权力,家里有人当官,全家跟着沾光。重贵不重富的观念全阶层流行。只要有条件,山东人就要走仕途,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走仕途。
人人想当官,经商的不好好经商,连山东经济都跟着受了影响。在经济发展上,改革开放40多年,山东跟着时代脉搏前进,山呼海应的发展机遇喷薄而出。在北方各省中,山东的经济发展名列前茅,是一块金字招牌。
2019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71067.5亿元,位居全国第三。虽然排名领先,但是山东的经济给外界带来的感觉却是大而不强,产业结构有些单一。与前两名模范生广东和江苏的差距,连年拉大。
据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0年间,山东是GDP排名前五的省份中,经济增速最慢的,经济的增速一度低于隔壁邻居河南。作为一个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区位优势突出、人口优势突出,增速排名却倒数。
从以前被别人追着跑,到现在追着别人跑,山东目前的困境不言而喻。在思考山东经济之迷局时,不管是政府自查还是网络舆论,都无一例外地指出:山东"官本位"的思想严重,营商环境,不适合民营经济发展。
在山东,连民营企业家都总想着当官,除了儒家文化数千年的熏陶,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万般皆下品,唯有当官高
有一话叫,世界当官看中国,中国当官看山东。山东人到底有多爱当官,在全国350余名省级常委中,山东人最多,一共有52名,其中省委书记有8位。最近几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稳居全国前五名。
山东是农业大省,人们骨子里经商的意识并不强。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人人都认为只有当官,才能不被人欺压。当了官,亲属子女更容易获得好工作岗位,才能从平民老百姓熬出头,变成特权阶级。哪怕是村支书,只要有权力,都比年入百万的企业家有派头。
山东籍的硕士博士数量,在全国各省数一数二,但这么多优秀儿女,却大多不选择回乡创业。原因就在于,平民阶层上升通道过于狭窄,在官场没有关系,即便辛苦考上了公务员,也没有提拔空间。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平民阶层,想当官的心理。社会环境形成了"天大地大官最大"的不良倾向。
当官之后掌握利益分配权利,一本万利;当官比经商更受人尊敬,是山东民营企业家想当官的其中一个原因。
"官本位"意识普遍,民企发展受限
民营企业家"弃商从政"反映出,目前山东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十分糟糕。山东省的民间投资同比增速,远远落后于浙江、江苏、广东,这也从侧面凸显出其营商环境不佳。
即便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山东政府的影响力还是只手遮天,是大政府小市场的典型。比方说,在市场准入方面,民企不能和国企享受同等待遇,在一些高利润或有政府扶持的行业,全被垄断或者半垄断。
在融资环境方面,民企获取资金的渠道相当有限,山东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渠道狭窄等问题严峻,网络负面舆论屡见不鲜。在法制方面,执法部门比如工商、税务等,见关系才办事,官大一级压死人,使得民企发展处境艰难。
与其它省份相比,山东民营企业的数量并不少,但是做得好的龙头企业占比很少。从整个发展层面看,在政府主导下,省内只追求量的扩张、不追求实质性的多元化发展。这些都是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道路上的障碍。
山东民营企业家形容自己的处境是被: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三座大山压迫。自己办企业,首先要面对种种来自官场的打压。两下一掂量,仕途反而是一种稳当的高收益的选择。所以,山东民营企业家想当官一点都不奇怪了。何况,山东本来就被"君子当入仕"的儒家文化浸淫了数千年。
即便那些没有"弃商从政"的商人,也会和官员勾搭在一起,官商勾结,导致经济发展只停留在表面,实际上暗流涌动全被内耗。
可以肯定地说,官本位思想严重制约了山东民营企业发展。从创造性、活跃程度、人才资本引进层面看,都是负面影响。年轻一代的山东人,也不喜欢这样的环境,人才外流严重。长期下去,更不利于自身发展。
儒商文化:山东能否靠"重商主义"翻盘
横向比较山东和广东,就能看出营商环境对民企的发展有多重要。
广东民企的综合实力在全国遥遥领先,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其优良的营商环境和良好的创新发展氛围。政商关系融洽,政府定位清晰:一切以服务企业发展为中心。民企创造性强,活力旺盛,在广东诞生了一批民营行业龙头企业。这恰恰是山东的短板。
在《中国省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量化分析》显示,山东的营商环境排名仅占第9位,还不如GDP较为落后的安徽。近两年,山东政府痛定思痛,下决心协调"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位置关系,改善山东民营企业的经商环境。并以"抢抓新机遇 共谋新发展"为主题,开展了第二届儒商大会。
将"儒"和"商"放在一起,可见政府对于"重商、亲商、安商"的决策,是全盘思考过的。两次儒商大会,表明山东尊重企业家、尊重创新创业的决心。
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曾在讲话中说:"山东这差距、那差距,最大的差距在体制机制上。"刘书记最近两年,把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作为工作重点,提出政府要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做好服务,在全山东创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坚决查处向企业乱检查、乱摊派、乱伸手行为。
其实,从江浙沪民营企业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政府对民营企业最大的支持,就是不干预。要彻底改变重贵不重富的思想,首先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要让位于市场。政府权力过度插手企业经营,只会造成市场扭曲。
一个张弛有度的政府管控体系下,企业家们感受不到政府的存在,政府有求必应、无需不扰。
从官本位转变到"重商"、"亲商",这对山东是个艰巨考验。山东无论大小企业,对政府权力天然迷信、依赖;政府也习惯了插手企业经营。没有清晰的制度规范,官商关系盘根错节,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经常在灰色地带行事,经不起严查细究。山东的不少民企,都犯过这些错误。
打破官本位不仅仅在于政府态度的转变,深层次的是全民意识的蜕变。对传统儒家文化批判式继承,形成能够激发重商意识的"儒商"文化,正是重要路径之一。打破官本位,要触及山东各阶层的灵魂。
等到哪天,山东人不再人人都想当官,大学生都想考公务员,政府、企业家、老百姓,都认可市场经济的力量和魔力,才能真正激活山东民营企业家的创造性,激活山东经济发展的后劲。
结语
一位研究过山东问题的专家说,如果要拿广东和山东相比,广东好比一辆汽车,灵巧轻便,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不费劲,但也不能负重;而山东相当于一辆超级重卡,启动的时候很缓慢,但是一旦启动起来,就是力拔千钧。
山东人勤劳勇敢、务实肯干,山东四十多年的辉煌发展,可以佐证。敢于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山东政府勇气可嘉。当真拿出破釜沉舟改革的魄力,把优化营商环境落到实处,山东必然能找到经济发展新引擎。
虽然因为种种原因,经济增速止步不前,但是优秀的山东人,必定能跨过这一考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