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玉芬老师说:「信仰与心理问题不能画上等号,找心理师不见得代表对上帝没有信心」
心理谘商在西方国家司空见惯,但对东方人来说似乎是一种羞耻或示弱的表现,到底人心中复杂的感受或焦虑,是否需要寻求专业来抒发或解决?
投其所好非给己所要
遇到问题时,一般人会谈心的对象是闺蜜,那家人呢?吕奕熹老师表示,大多数的人在家人遇到问题时,希望能提供帮助,只是往往是用自己的角度去想,即使尽心援助,但对方却不是那么需要。又因为是一家人,付出时自然会期待对方有回应,却未如预期。心理师不是涉入家务或站出来做甚么,主要是帮忙个案或家人思考,疏通观念或指引方向,而非单凭情分直接跳进问题中。
莫兹婷老师说,除了个人谘商外,有时需要做伴侣谘商或家庭谘商,个案问题可能牵涉到的关键人物,需要一起会谈。一方面让关键人物明白事态,知道如何协助;一方面若这个关键人物就是问题的源头,更需要彼此敞开心的会谈。
马度芸比较常接婚姻谘商的个案,经常感受到夫妻双方期待不同,也许一方认为问题已解决,但另一方却希望可以更深入问题核心。近几年来,男性求助的比例明显增加,吕老师说过去男性多半会压抑情绪,现代有很多男性渐渐接受自己有状况也可以求助的观念。而且,有时先来谘商的不见得是最有问题的一方,反而是伴侣加入后,才能正中问题的核心。
左涵瑄的谘商对象主要是儿童,但她说往往情况是「买一送二或买小送大」,常听到:「有一种冷叫做你妈妈觉得你冷」这样的话是其来有自的。因为在谘商过程发现,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或管教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很多家长本身也没有健全的童年,所以也需要被教导,如何针对孩子的需求作出调整。
家人是助力还是阻力?
钱玉芬老师说,家人往往是好意,但却未必知道如何帮忙。有时个案本身只需要被同理,家人未必需要大刀阔斧地伸出援手,只要一些同理的话语或行为表现就够了。
吕老师说,以球类运动来说,夫妻就像网球中的双打,如果其中一个人很强,老是去接球、杀球,另一个人完全被晾在一旁,打起球来就没有乐趣可言。而家庭就像打篮球,如果队友中总是有人光会发号施令,不下场比赛,少了人力自然也赢不了对手。家庭成员间关系的流动很重要,心里的想法更需要流动,每个人的角色与份量都很重要,心理流动的越顺畅,关系自然越紧密。
除了到场谘商,个案是否该与家人主动做沟通?莫老师认为要看个案是否预备好了,就算已有心理预备,还是需要做实际演练,确保当个案在沟通时,家人会抛出那些回应,并预备该如何接招或清楚表达等等。
现代人的困扰
吕老师说从谘商的对象来看,青少年比较多的问题是对未来没有盼望,不论是感情、家人或生涯规划等,除非自己非常清楚要走往哪个方向,否则这种心态一定会存在。就像圣经所提到的信望爱,爱是最大的,但没有盼望的思绪,却是源自没有信心,很多父母可常表达自己爱孩子,却又对他没有信心,孩子感受到这样的差别,也不会存有任何盼望。
马度芸说有很多社会新鲜人,会有找不到自己的问题,可能在社交网络上有很多同温层的美好互动,然而在现实中与人的关系却未必顺畅,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会让他们感到挫折。此外,父母担心孩子活在虚拟世界,但也怕给他们太多压力,其实内心也很拉扯。
左涵瑄认为现今的大环境有很多压力源,家庭成员也许因为角色、年龄或环境的不同,承受不同的压力,但又未必能马上获得舒压或解决,因此,情绪就会成为大家自主性抒发压力的出口,但需要调适得当。
钱老师提到灵性谘商是除了心理谘商之外,另一个需要去探讨的议题。例如在离婚的议题上,一个有信仰的人除了情感面之外,还可能要考量到真理(上帝对这件事的心意等)。灵性谘商也并非给出答案,但除了谘商心理师、当事者或相关人物之外,还多了一个陪伴者―上帝。藉着信仰或与上帝的关系、对话,可以帮助个案有更宽广的思考与经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