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人们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的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北方人在冬至吃饺子,南方人在冬至吃汤圆,而福州人的冬至,是和米时相伴的。在福州的冬至习俗中,有特别的搓“米时”习俗,福州人念“xi”,去声,宁德蕉城区发音与“搓”字发音一样,“米时”是一种糯米制成的冬至小吃,福州人搓“米时“时,桌上置竹箩,箩中放红桔数粒、红筷一双、纸花一对等。祈福来年好运,故而成为福州冬至传统中重要活动。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福州人俗称“冬节”,民间有“冬节如大年”之说,节前家长会督促孩子们去理发,旧时,一家人会在冬至前夜围在一起搓米时。老福州人买“米时”,喜欢用方言称作“拨隆细”,意为“打滚”,因为搓好的丸子,入锅煮熟后捞起,要在黄豆粉和糖粉中“打滚”,才算完成。冬至日的清晨,家家的厨房都是灯火通明的。把前一夜沥干水分的米浆揉成球,一边揉还会念着福州话歌谣:““搓细齐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讨依嫂,依弟单身哥。依嫂带身喜,爹妈齐欢喜……”。“搓”是个动作,在手心上转,就成了圆圆的米时。将揉好的米时一个个扔进锅里,煤气灶的开关向右一拧,青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发出滋滋的声音。团子在水里滚得软乎乎,再长胖一圈,然后渐渐浮到水面上。刚出锅的米时一定要趁热在黄豆粉里裹一圈,一口咬下去,绵软弹牙的糯米和沙沙的黄豆粉融化在口腔里,这是福州人专属的冬日甜蜜。
搓米时是福州人在这个传统节日的头等大事,而米时怎么搓,谁来搓,如何摆,都是十分讲究的。搓米时时,桌上要摆放一对胖乎乎的泥塑娃娃,称之为“回进宝”,寓意回回进宝,摆10双红漆筷子(或是红纸条封腰的筷子),放一个大箩筐,周围摆上福州本地出产的红橘,箩筐中间摆上菊花等。因为这些寓意着吉祥如意,象征家庭团圆,祈求多子多孙、来年生活更美好。如果这家人从去年的冬至日以来新娶进了媳妇,这个搓米时的活儿就由她来做,如果有女儿出嫁了,女儿应该在这个节日送几碗煮好的米时回家,以表割不断的孝心。
搓米时分两种,一种是和乒乓球差不多大的大米时,一种是如龙眼干大小的小米时。大的在冬至前夜煮吃,小的留到冬至早上煮好供奉祖先,再用来当早餐。对老人来说,冬至还意味着“上寿”,即年长了一岁。这一天,岁数中逢“9”便可进一岁。比如49岁的人,过了冬至便算50岁了。年长的人进祠堂祭拜后便长了一岁,周围的人都会向他拜寿祝福,因此冬至这天又是福州的“孝顺节”、“团圆节”。
小时候过冬至是很隆重的,节前家长会督促孩子们去理发,老人们会用糯米粉、粳米粉做冬团粉粿,福州话称之为米时粿。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自己搓,一般都去店里买成品。食用“米时”,需先煮熟,然后裹上用黄豆、糖磨成的粉。这一天,每户人家里都弥漫着米时、豆粉、花生粉的香气。福州冬至小吃“米时”,是福州人念念不忘的味道!小伙伴们,你家乡冬至吃什么特色美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