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避讳不急的“绿帽子”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绿”,而不是“灰”或者“黑”呢?
01
这事还得从绿色的社会属性说起。
自周朝以来,我们的祖先便给衣服的颜色加上了阶层色彩。规定“红、黄、白、黑”等纯正的颜色是正色,用正色调和出来的“绀、缥、紫、绿”等是间色。
《礼记》中,要求士人上衣的颜色必须是正色,下衣的颜色必须是间色。从那时开始,间色的地位就低于正色。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这一规定渐渐搁浅被人遗忘。作为间色的“绿”也被文人所推崇,连秦朝上三品的官服也都是绿色。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绿”又回归到了低层的位置,只有下等人才穿绿色衣服。
南北朝时,创立了五等官服制度,依次是朱、紫、绯、绿、青。到了唐朝,三品以上官服是紫色,四品是深绯色,五品是浅绯色,六品是深绿色,七品是浅绿色,八品是深青色,九品是浅青色。
宋朝时期,“绿”依旧徘徊在底层,青绿色逐渐也成为底层劳动人民的颜色,遭到上层人物鄙视。
宋时名作《梦溪笔谈》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苏州城有一个公子哥儿,纱帽下面戴着一块绿头巾,就有官员骂他“道德沦丧”,说他戴个“绿头巾”跟屠夫和卖酒的有什么区别。
由此看来,从西周到唐宋,绿色一直不招人待见,是低层贱民的标志,而且不待见的程度越来越深。
02
那么,绿色又是什么时候和帽子扯上关系的呢?
这又得从唐朝说起,《唐语林》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延陵县令李封,为了有效制止下属犯错,想了一个奇招,不动刑,不骂人,让他们头戴绿巾,借此表示羞辱。结果,这个办法比打板子管用得多,他任职期间,居然没有一个敢犯错的。
戴绿头巾,如同宰牛、卖酒之类的贱民,这是哪个官吏都接受不了的事,小心谨慎、不犯错当然是首选。
到了元朝,“绿头巾”已经不仅仅是羞辱,还和青楼女子扯上了关系,有了类似今天的特定含义。因为元朝规定,青楼女子要穿紫色衣服,妓院从业的男子和妓女的男性亲属都要裹上“青头巾”,以此用来区别正常人。
“青头巾”从贱民跌到了下九流,明朝更是继承了这一规定,而且更加严厉,凡戴青头巾的只允许在街上溜边走。
于是,“青头巾”便和青楼女子的男性亲属联系在了一起,由于青、绿接近,又都是贱色,人们渐渐习惯于说“绿头巾”。
满清入关后,不戴头巾,改戴帽子,娼妓之家的“绿头巾”就变成了“绿帽子”。
清朝人易实甫有句诗“帽儿改绿,顶子飞红”,讽刺的是当时官场的性交易,但也可以从此看出,“绿帽子”在清代也就用来专指被出轨的男人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