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皇后去天坛祈福,顺道去甘露寺小住。甄嬛此时正巧怀孕,皇上皇后在临走前将协理六宫的大权给了华妃,因甄嬛和华妃不和,所以两人在走前还对甄嬛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和华妃闹起来,让着点华妃。
他们一走,华妃成了老大,每天屁颠屁颠地召集嫔妃们开会,甄嬛因为身子难受请求不去,但是华妃遣周宁海硬生生把甄嬛弄过去了。
华妃以甄嬛来晚为由,让甄嬛在烈日下跪着诵读女诫,半个时辰后甄嬛撑不住晕了过去,惨遭小产。
于是皇上夺了华妃协理六宫之权,从贵妃降为了妃位,又夺了她的封号,由于其言语间没有悔改之意,又让她每日正午跪在翊坤宫前。
于是皇上那儿每天多了许多的请安折子。
奏折按内容可分为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及贺折4类,请安折子就是奏安折。
而且,清朝还特地设立了一套保密制度,以保证奏折的内容不被泄露。并且还规定如果不能保密,就不要上奏折,保密是书写奏折的前提条件。
在康熙和雍正初年,奏折没有一定规则与程式,也没有列入国家的正式官文书之内。而且京内外官员,不论官职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宠信和特许,哪怕是微末之员、寺庙的住持和尚,也可以上折奏事和谢恩。
这就造成了皇帝的压力,因为有些大臣,他真是没事干就只想天天在皇帝面前混个眼熟,什么大小事都要上折子。
比如杭州织造孙文成上折:“奏朱一贵聚众起兵折”。大致意思是朱一贵起兵谋反了。
康熙回复:“尔此无头无尾之言实在不懂”。意思是你的话没头没尾,这么大的事前因后果可不可以讲清楚。
但实际上这件事早在几十天前就有人报告了,并且还已经平息了,但他7月才上这个折子,要不是康熙脾气好,他可能已经上不了下次折子了。
后来没多久杭州织造又上了折子:“奏闻普陀山法雨寺住持圆寂仇兆鳌病故折”。就是说有个住持圆寂了,还有个叫仇兆鳌的文人因病死了。
康熙耐心地给他回复:知道了,尔请安折装在此折一个信封套内具奏,无礼,不敬。
也就是说他竟然还把报告死人的折子跟向康熙请安的折子装一起了......
除了把大小事事无巨细地上奏给皇上,这杭州织造还有个习惯就是写请安折。后来康熙每次看到他的请安折都习惯了,都不翻开看,直接回一句,“朕安”
于是有次他终于奏件正事:“奏呈晴雨录并米粮价值”。康熙直接闭眼批了:“朕安”。
不光康熙领教过他的执念,就连雍正当了皇帝以后,也三天两头地受到他的骚扰。以下就是杭州织造孙文成给雍正所写的请安奏折,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而年羹尧上请安折子给皇上的目的就十分明显了,没错,就是给华妃求情。而且还是一封接一封的那种。
奏折运用最广泛的就是在雍正时期,雍正本人还十分有趣,因批过的折子数量太多,他甚至还想到了将自己处理过的折子“出版”,最后从中悉心挑选了七千余份,编辑成了《朱批谕旨》。
不过当时这本书还没来得及刊刻,皇帝就去世了,继任的乾隆还为此书作了后序,最终在乾隆三年刊刻出版。
由于乾隆皇帝和雍正性格不同,他有信心能够驾驭好臣子,所以很少使用密奏的形式,以至于奏折后来越来越走向公开化。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搜集到的比较有意思的朱批,基本集中在康、雍二朝的原因。
奏折的运用,是重要的历史见证,也是我们可以查证的文献,正是奏折一段时间内的广泛运用,使得我们从这些折子中窥见了历史的痕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