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立国四十年的蜀汉迎来了最后的生死时刻,此时成都被破,后主自缚投降。此时作为蜀汉最后一支机动军团的统帅,姜维寄出了一份密信。
一封密信,一个图谋
究竟信上说了什么?传说此信只有二十四字:“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此时魏灭蜀之战最终,成都被围,后主开城出降,蜀汉政权倾覆之时。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此信,只是说姜维不信成都沦陷,带领军队游弋以探虚实,期间收到了后主投降的命令,于是投降了钟会,后来钟会密谋叛乱自立,被不想造反的魏军军士杀害,姜维一族也全被杀。
而成书稍晚东晋成汉时常璩所著的一部专门记述西南地方史的《华阳国志》则完全记录了上述信件的内容。书中写道姜维知道钟会有野心,“教会诛北来诸将;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可惜事败被晋军袭杀。姜维面对绝境,尤有以己之力戮力回天之心,密信后主,可谓一片赤城矣。
一场八十年后的故事会
82年后的公元346年,持节的东晋驸马都尉,安西将军桓温率精兵溯江而上讨伐割据蜀地的成汉,三战三胜进逼成都城下,在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战中取得胜利一举灭亡成汉政权。在随军参军孙盛所著的《晋阳秋》中记载着他跟随桓温平定蜀地,“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钟会……蜀人于今伤之……”
简单地说就是:
我听爷爷讲了一个故事(懂得请配上旋律—暴露年龄的一首歌)
但话又说回来了,姜维密信这事早在蜀汉灭亡的时候估计都人人皆知了,正是因为密信“不密”,所以姜维才会身死族灭,所谓“臣不密则失身”便是如此。既然早已人尽皆知,又何必画蛇添足再由蜀地故老们拿出一份原件来给桓温看呢?对他而言,这又不是什么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东西。
作为入蜀的主将,政治成熟的桓温为了迅速稳定局势邀请蜀地族老们一起召开一次愉快轻松、团结向上的座谈会,听老爷子们摆摆龙门阵,应该是可能的,在这个过程中桓温可能会和孙盛一道,听过姜维的这个故事,但要说他看过什么“出土”的原版文书这样的说法就过于夸张了。
诸葛亮的战略与背锅侠姜伯约
为何这个故事历经了80年还在蜀地流传呢,笔者以为这表达了蜀地百姓对姜维的一种认可,姜维也并非史家笔下“蜀汉灭亡背锅侠”之流。
说到姜维,就不能不提武侯诸葛,在陈寿的《三国志》里对诸葛亮评价非常复杂,赞扬了一大通给他带了不少高帽赞扬他“有管仲、萧何之才”后,话锋一转来了一句“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同时评价诸葛亮的才能“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意思就是这位内政技能点满了,可不会打仗。
对姜维的评价则是“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意思是这位能打,然而打上瘾,最后玩脱了。
整体看陈寿对两人的评价颇有连续性,总而言之就是穷兵黩武,以一隅敌一国,不知天命,要理解的是陈寿毕竟是在晋朝的环境里写成的书,政治正确就很重要。
还好陈寿的文章里还留给武侯一个自我答辩的机会,就是记录了《前出师表》,判断问题好歹听取下双方意见,《前出师表》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写的战略纲领,此文恢宏大气,读起来琅琅上口,诸葛亮首先承认“益州疲惫”也就是他心里清楚战略态势上蜀国的不利地位,但此时“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这么好的机会,不打不行。
诸葛亮深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本身就是带政治性质的行动。蜀汉的立国之基是什么?自然是“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啊!如果偏安一隅,或许能求得一时之安宁,然而如此就会失去人望,失去了战争的正义性,这样下去对于蜀汉而言,不过饮鸩止渴,慢性自杀。
到了《后出师表》(虽然真伪存疑,但一般还是认可这也是武侯写的),诸葛亮这种心思一览无遗,距离第一次北伐失败仅仅一年,失去了武力的赵云等70余将(老死),军中精锐部队突将、无前等又死了一千多人,这些都不是益州一个地区就能召集起来的,而是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再过几年人死光蜀汉对魏国的战术优势将荡然无存!军民都困乏,但是战争不能停,停战等于完蛋。
诸葛亮的战略思维深谙持久战之道,他知道要在劣势中进行“攻势防御”,在攻势之中打出尽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速决战,将战线从我们的内线转移到敌人的外线。
姜维作为蜀汉后期的军事主帅,依然执行着诸葛亮的既定策略。而且诸葛亮之后的两任蜀汉大将军蒋琬和费祎都对姜维的出兵北伐提供了起码的支持,代表蜀汉的军事统帅机关对此是有共识的。费祎虽然害怕姜维大举兴兵,每次都只拨付一万人左右的兵力给他,但从诸葛亮死后到费祎去世这二十年,蜀汉确实延续了诸葛亮一贯攻势防御的思想。
到延熙十六年费祎去世,姜维接过蜀汉的军事统帅权时,他面对的已经是一个自官渡之战后,半个世纪都没有在经历战乱的中原大地和战争潜力得到了巨大恢复的魏国。尽管如此,姜维还是决意九伐中原,数次大败魏军,尽管最终失败,却也非陈寿所言的“不知天命”,而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姜维为蜀汉灭亡背锅,有些冤。
不能忽视的幕后Boss:扶不起的长寿阿斗
蜀国灭亡,后主最后兵临城下之时选择投降。初看毫无气节,然而作为一个集团首领,后主算不算不作为?显然是不算的,虽然震惊邓艾的偷袭,但后主还是派出诸葛瞻率军前去抵抗,可没想到诸葛瞻这么不能打姜维的人都没来得及回防就团灭了,死了一大波人,连张苞的儿子也战沒于此役。
后主投降,不能不算是给蜀汉集团留点香火的举措,哪怕是经历了后来的钟会之乱,单看陈寿《三国志》,跟着后主一起到达洛阳的樊建、张绍(张飞子)、谯周、郤正、张通在魏国并封列侯,诸葛瞻及其长子虽然战死,但次子以及诸葛瑾的后代子孙都能平安脱身,移居河东。蜀汉群英,总算是以一种尚算体面的形式走到了三国的终点站。
结语
从这点看,后人发一句“武侯可瞑目矣!”的感叹,真是合情合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