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赶超,唯改革者进。
后官湖畔起新城,知音故里展英姿。为加快重振步伐,蔡甸区充分发挥改革“关键一招”作用,汇集前进动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中法可持续发展论坛永久会址。
今年以来,蔡甸区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乡村治理、深化“四办”改革。一系列改革举措成为武汉率先、湖北前列、全国试点,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夯基助力。
试点先行,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2019年,蔡甸进入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区,开启该区全面乡村振兴新步伐。
54个村先行示范,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初步建立,“雪亮工程”、平安乡村等深入落实,示范带内6个街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基本建成,年底可实现示范村文明实践站全覆盖,“四三行动计划”、美丽乡村建设深入落实,农村人居环境面貌极大改善。
目前,蔡甸区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搭建。
索河街结合嵩阳大道乡村振兴示范带和乡村治理试点区创建,逐步完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街、村党组织抓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长效机制,深化“红色头雁工程”,优化村党组织带头人结构和管理制度,发挥14个试点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全面推行移风易俗,推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
同时,创新现代乡村治理手段,推广“互联网+”乡村治理模式。6月30日,率先与区电信公司签约,打造“美丽索河”信息云平台,包括基层党建、政务服务、电子商务、乡村特色、村民自治、今日索河等6个板块,村民可通过终端观看政务信息、了解办事流程、学习农业技术,搭建政府与群众信息沟通平台,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带动其他试点村平台建设全面开展。
大集街俞家垸村则突出传统特色,打造荆楚风格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夯实乡村治理“硬件”基础。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能力,采取“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街乡转运、区集中处理”收运模式。深化“厕所革命”,推进农村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为建立完善长效管护机制,该村实行“门前三包”制度,与每户村民签订“责任状”,村民争做环境卫生保洁员、监督员。同时,完善文化宣传、党员教育、普法教育、农家书屋、村行政综合服务中心等功能,以实现村民共建共管。
抢抓机遇,蔡甸以示范引领、积极创新、大胆实践,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探索新路子。
统筹安居,住房改革“蔡甸经验”
蔡甸作为武汉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先行试点区,第一时间研究出台《蔡甸区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实施方案》,选址该区玛瑙村试点推进。
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如何开发建设?如何融资?如何进行收益分配?
玛瑙村地处蔡甸经济开发区腹地,地理位置条件优越。经过近两年准备和建设,玛瑙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项目现场,项目主体工程已封顶,正进行外墙装修,预计2021年6月建成并投入运营。
根据规划,玛瑙村集体土地建租赁房项目选址该村14亩的集体建设用地。项目总建筑面积27041.46平方米,含349户公租房和1421.53平方米商服配套。据了解,项目房屋均为精装修,户型有35平方米小单间,55平方米一居室,65平方米一室一厅。其中55平方米户型套数为195套,占总套数55.56%。
按现行土地补偿政策,该村每亩土地征收一次性补偿并不多,长远、稳定、可期的租金比一次性买断土地的补偿更有吸引力。项目建成后,将直接带动玛瑙村的人气,村民可依托底层商铺,租门面做生意,村集体也可借此机会发展商业服务产业。
该试点项目或将解决蔡甸经济开发区园区企业招工难和企业职工住房难问题,成为蔡甸优化营商环境“软名片”。同时,玛瑙村村民也充满期待。
瞄准项目报批、项目供地、开发建设融资模式、产权登记模式、运营模式、项目监管等十项试点任务。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蔡甸区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建立绿色通道,对项目报件进行容缺审批和并联审批。
“全域统筹、试点先行、重点突破、稳步推进。”借助玛瑙村试点,成功运营一批集体租赁住房项目,完善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规则,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改革成果和宝贵的“蔡甸经验”。
便民利商,“四办”改革稳步推进
10月13日,蔡甸区常欢北路(千子山大道至玛瑙四路段)道路排水工程在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采用“远程不见面”方式,顺利完成线上开标。
这标志着,蔡甸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为武汉市首个实现“不见面开标”的区级分中心。
投标人零跑腿、数据多跑路。“线上开标大大降低投标成本,减轻异地投标人出行和住宿的经济负担,缩短开标时间。”蔡甸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科负责人彭晨说。
“听别人说得跑几趟,没想到一次就办好了,新房子可以提前住了!”9月27日,蔡甸区九坤翰林苑小区居民张女士来到该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不动产过户手续,不到20分钟完成了水电气信息变更手续。
“有大数据帮忙,办起来方便多了。”服务大厅窗口工作人员介绍,由区行政审批局组织,不动产登记中心牵头,开展水电气一体化过户服务,实现“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新服务模式能在满足居民办理房产过户时,不出政务大厅便可办理水电气更名业务。
现在,居民一并提供用电、用水、用气等过户资料,填写《不动产税收登记联办申请表》,由不动产交易申请信息同步共享转至水电气综合窗口,即可同步办理水电气更名过户业务。此外,不动产证可免费寄达,水电气用户账户也会以手机短信发给居民,避免办事多头跑、跑多个窗口现象。过去,居民办理房产过户需逐一去不动产、水、电、气4个大厅。
今年以来,蔡甸区行政审批局持续推进“四办”改革,以“五减”“五通”为抓手,抓实各项改革落地见效。
改革没有停止键。蔡甸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一网通办”“全城通办”推进街道190项、村75项、社区69项事项认领并开通。在武汉市率先启动新一轮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探索“套餐办”,免费为新开办企业提供印章350余套,免费邮寄各类证照、批复等3000余件。
美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博格华纳公司今年新增投资1.4亿元引进的新产品生产线。
同时,探索推进综合窗口“无差别收件”。在施工许可、环评、人防、占道挖掘、卫生许可、出版物经营许可、印刷经营许可、水土保持等领域推行告知承诺制。区级23个高频事项实现“一事联办”,上半年共办理120余件。
机制创新,经济建设转正提速
当前,中法武汉生态城正处在全面开发建设阶段,工程项目多、建设任务重,单纯依靠传统的开发思路存在较大困难。
改革实践,出路自来。
中法武汉生态城试行委托行政审批服务,将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承担的建设用地规划等24项行政审批事项和区行政审批局承担的施工许可等1项行政审批事项,委托生态城土地规划和建设处实施,实行一门收件、一站式办理、单独通道报批,推动行政审批“能快尽快”。
6月1日实行委托行政审批服务以来,共完成优炫信息安全产业园等28个项目审批服务,总投资37.54亿元。
探索建立整体开发+分区推进的开发运营模式,与中建三局、中交集团等央企合作,签约引进4个总投资610亿元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项目。中建中法之星一期、中交中法之窗等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创新投融资机制,中法武汉生态城委托长江证券参与政府专项债发行工作,完成3个项目共53.5亿元债券额度申报入库。与法国开发署、能源署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和常态化对接机制,全面推进什湖生态治理、能源站、中法半岛小镇等国际合作示范项目。
同时,完善蔡甸经济开发区(中德国际产业园)建设体制机制,建立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制造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接、对标、配套、融合”,开发区面积达到61平方公里,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日用轻工等4个产值过百亿产业。
完善产业培育壮大机制,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6家,总数达363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家,总数达到125家。完善区领导包保服务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制度,上半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工业投资降幅分别比一季度收窄30.0、30.6、22.1个百分点;175家规上工业企业当月产值转正,35家企业累计产值转正。
助力蔡甸中小微企业发展
新闻征集
您身边有什么关注的、关心的,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转载注明出处 编审:孙克亮 来源:湖北日报
一个专注于分享城市故事的微信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