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华夏族民的迁徙几乎从未停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我们的步伐越走越远!无论是因为避乱、谋生亦或者国家计划需要,总而言之,中国的大江南北几乎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移民。而在这些波澜壮阔的移民史中,明初“山西大移民”的大槐树传说,则是其中人们最耳熟能详的故事之一!
中原初定,新王朝的人口迁移!
元朝末年,可谓是民不聊生。由于这一时期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同时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增,最终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面对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而各种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也时有发生,最终导致两淮、山东、河北以及河南百姓可谓是十亡七八。
正如张养浩在《流民歌》所道:“哀哉流民!为鬼非鬼,为人非人。哀哉流民!男无衣衫,女无完裙。……哀哉流民!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哀哉流民!一女易斗粟,一儿换数文。”
如此惨烈的景象,可以说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元末,朱元璋于江淮起兵,经过一番一番努力之后最终建立明朝。不料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天下刚刚安定,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称:“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
在中原发生一系列战乱的同时,靠近蒙古草原的山西地区,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由于距离战场较远,山西全境相对显得安定,俨然就是一个世外桃源。再加上此后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四境安谧,这一时期,山西可谓是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因为安定的环境,导致山西成为北方的入口输入地区之一,外省的大量难民开始流入山西,也让山西成为那时人口稠密的地区。
此时的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县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洪洞地区土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明朝建立之后,根据人口统计,此时的山西人口比河北、河南总数还多,这种人口分布不均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明朝便决定大量从山西往外地迁民,凡“丁多田少”及“有丁无田”之家,都在迁移之列!据《明实录》记载:从 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的 41年间,全国移民十八次,其中从山西移民就有十二次。
为进一步恢复各地的农业生产,明初建国后,从山西继而往全国的移民基本上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强力推动着,从朝廷到地方也均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明洪武年间至永乐十五年间,明廷屡移山西民于京、冀、鲁、豫、皖、苏、鄂、秦、陇等十余省市。移民们在当地定居,并开始不断繁衍生息。经过六百余年的发展,移民子孙得以遍布全国以及海内外各地,共同书写着中国迁移历史上的传奇故事!
洪洞大槐树,移民们的精神信仰!
在华夏大地遍布的山西移民中,很多人口中都流传着关于大槐树的传说!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为什么关于大槐树的故事能够流传至今?这与那段古老的移民故事终究密不可分。据说,每次迁民,不管家在何处,都以洪洞为集中地。据古书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为唐贞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前遮数亩,荫藏数目”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鸹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开始“山西大移民”之时,官方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并发放“凭照川资”,也正因此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荟萃之地。
民国6年《洪洞县志》记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献通考》(应为《续文献通考》)载:明洪武、永乐间,屡 徙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传闻 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
常言道:“故土难离”。在作为集合点的大槐树下集合之后,这些平凡的百姓便踏上了迁移之路!离开洪洞的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凝眸高耸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的老鸹,便成为移民们代代相传的记忆!频频回首的移民,不忍离去安居的故乡,却也不得不不离开熟悉的地方。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或许当当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时候,人们最后一瞥,也只能只能望见耸立云端的槐树和树梢上的老鸹窝。于是,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古槐的形象也牢牢地刻在了所有移民的心中!
尽管说洪洞大槐树,但实际上移民却并不只是洪洞县人,而是山西各个地方集中到这里的人,经由此地然后他们再迁往全国各地。自称大槐树移民,但却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大槐树人,“大槐树”更多的只是作为一个出身象征和身份标记。山西洪洞县作为隶属于平阳府的人口大县,地理条件优越,北达幽燕、东接齐鲁、西临河陇、南通秦蜀,再加上古时县城就有较大的驿站和丰富粮产,这一系列的便利条件都为洪洞大槐树的所在地作为人口迁徙的集散地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地方志是探究一个地区历史的第一手文字资料,而在北方地区民国所修地方志中,尤其是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地方志中,洪洞大槐树迁徙的故事都是久久传承记载!
为何大槐树下会如此久久流传?
正如曾广钦在《增广山西洪洞大槐树志·序》中说:“推厥原因,盖必迁徙之时,驱各属之民,聚洪洞大槐树下,由此点齐,由此分迁,临别纪念,永久弗止,殆无疑义。”
对于世代耕耘的黎民百姓来说,当他们告别父老,离开故土后,就将开启一段坎坷漫长的迁徙之路,一段难以言语的辛酸历程!兴隆繁盛的洪洞县,郁郁葱葱的大槐树,也就只能成为烙印在他们的脑海中的美好记忆,成为他们永远依恋的精神家园。对于六百年后的我们来说,洪洞大槐树代表的不仅是一个古老的地点,更是代表人们对于祖先的缅怀与精神信仰!
大槐树移民影响下的代表地区——山东!
山东,在元时属中书省,明朝建立后置山东布政使司管理,共辖6府、15州和89县。元末明初之时,其实山东地区人口同山西不相上下,但此后一段时间内,由于黄河下游泛滥,灾疫盛行,再加上“靖难之役”南北构兵之际对于山东百姓的屠杀。最终“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山东由人口大省成了人烟稀少的移民迁入的重点地区之一。由于结束战乱后的山东地区拥有大于山西的耕地面积,所以这时的山东地区也的确吸纳了诸多移民,也让后世的山东大地得以流传着经久不绝的大槐树传说!
山东移民,以明时的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青州府最多。而山东一百余个地区中,有八十多个县区是可以有理有据地查到移民记录的!
如定陶《张氏家谱》载:“我始祖讳四老字开墓,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奉诏迁徙山东,籍隶定陶,居城二十六里堂林坡村,即今之陈集奄东南东张庄是也。”
其它许多县区,也可以从当地的地方志或许家谱中查到类似的记载,为山东的明初移民痕迹提供着佐证。如1956年济宁当地的居民在发现一座坟墓,棺木未朽,尸衣未腐,
尸衣内有纸写道:“明朝郭轩,嘉靖十五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济州南关外住。终年五十六岁。”
山东移民,以洪武朝为多、永乐朝次之,也有个别为其他朝迁徙者。从家谱、碑文中的记载看,大多记载为从洪洞迁出,也有个别从它县迁出。尽管洪洞代表的可能更多只是代表一个标志,但我们无疑可以看到山西到山东移民十分众多。来自山西的诸多移民,逐渐使得山东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社会经济得以好转,重新成为人口大省!
大槐树移民的历史意义!
明代大槐树移民,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长时间、有计划、大规模、大范围的移民,对于当时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通过移民,大量人口被迁往各地,同当地民众一起辛勤劳动,大片荒地被开发出来,有利于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后军都督事朱荣上言:“东昌(治今山东聊城)等三府屯回迁民五万八千一百二十户,租三百二十二万五千九百八十余石,棉花二百四十六万斤。”
经过一段时间的移民与恢复,大明朝的生产有所发展,到处呈现一派生机繁荣景象。正如明朝官员赵科的记载:
“岂意不到二三年,民益日广,相与披荆棘,除草莱,立成街市,渐至人烟繁多,百货骈集,野有余粮,民无菜色,于是化忧为喜,易悲以乐,皆赖朝廷洪福,州官勤劳,百姓效力,以致如斯。”
通过大槐树移民,调节了因战乱导致的各地区人口不均的状况,从而 减少了因人口问题而造成的财力物力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某些地区行将出现的社会混乱问题。此外,移民还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经验得以广泛推广。 对巩固边防、稳定社会以及增强华夏民族的凝聚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时至今日,由大槐树移民本身形成的民风民俗、语言行为、民歌民谣、故事传说、姓氏村名以及大量家谱、族谱、碑记等等,共同构成了一种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与文化现象。
比如说为什么上厕所又叫“解手”?很多地方广为流传的解释就是:因为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居民被强制迁移,途中官兵紧缚其手防止逃跑,所以大小便前需要先解开手上的绳子。
不管史实真相如何,因为大槐树移民的后裔遍布全国,所以“解手”才能成为一个全国各地的通用代称。每当人们提起洪洞县大槐树以及老鹳窝的时候,是否会联想到我们的祖先不辞辛苦、历尽艰辛的移民历史,是否会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充满着浓厚无可的家乡情结?不忘先祖功德、热爱故土,这或许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亦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集中表达。
华夏民族从未断绝的血脉传承!
在这片中华民族的大地上,我们很多人都会从长辈口中得知自己是大槐树的血脉。甚至连隔海相望的台湾,也有诸多同胞的祖先来自大槐树移民!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对于祖先的怀念也从未停止,甚至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也曾远赴山西参加寻根祭祖大典。
水有水源,树有树根,人则有血脉宗亲。那么,你来自何方呢?——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些故事在我们的祖先口中祖祖辈辈相传,在广大地区中可谓是妇孺皆知!位于洪洞县城大槐树故地,是也成为了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成为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几个世纪以来,洪洞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看作“根”,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故乡。几百年来,广大的大槐树移民共同奋斗,艰苦创业,对历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悠悠六百多年已经过去,如今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与其同根同源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就像如今正在重新崛起的中华民族一样,充满着无限希望与无限活力。
在祖国的大地上,遍布着大槐树处移民的后裔,有的来自南海之滨,有的来自长城脚下,还有来自异国他乡的海外侨胞。这些炎黄子孙,就像大槐树一样,一代又一代地繁衍在大江南北,世界各地。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带着古老的血脉传承,悠久不断。不忘祖国,也需不忘自己的根本所在!大家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愿你做出自己的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