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 ”吃茶去“公案 ”禅“是佛心 茶须品,禅须悟 手指指月,指非月 聚精会神 风吹雨打任他去,我
中国人自古喜欢品茶,闲暇时,约上三五好友,点上一支檀香,沏上一壶好茶,随品随话,阳光斜照,岁月静深,品出了茶中滋味,话出了宇宙人生。
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与佛教有着甚深的因缘。自西汉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始,茶就开始了它的使命,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后来佛法传入中国,吴理真落发修行,亦佛亦茶,开创了“佛茶一家”,后来被尊称为甘露禅师。这便是茶与佛结缘的开始,到后来的一位大德,因为接引后学(指导学生),而使“禅茶一味”发扬光大,深入到中国人的观念中,提到茶就想到禅的一段公案,一段学佛人与品茶人的一段佳话。他,就是后人敬仰的唐朝时期的赵州禅师。
根据《指月录》卷十记载:
师问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间否?”
云:“不曾到。”
师云:“吃茶去!”
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
云:“曾到。”
师云:“吃茶去!”
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
师云:“院主。”
院主应诺。
师云:“吃茶去!”
这就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赵州吃茶去”公案,在《景德传灯录》卷十,《五灯会元》卷四,《古尊宿语录》卷十四中都有记载。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有两个参学的和尚去拜见赵州禅师,希望可以得到指点,赵州禅师问第一个和尚:“你以前来过这里吗?”上座是尊称的意思,第一个和尚答:“没来过”,赵州禅师对他说:“吃茶去!”又问第二个和尚:“你以前来过这里吗?”第二个和尚说:“来过。”赵州禅师对他说:“吃茶去!”监院和尚不明白,问了:“和尚,第一个以前没来过,您让他吃茶去,这个就不说了,怎么第二个以前来过这里的,您也叫他吃茶去呢?”赵州禅师呼了一声:“监院和尚。”监院答应了一声,赵州禅师说了一句:“吃茶去!”
这就是流传了上千年的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也开创了“禅茶一味”在世上流传的先河,禅亦茶,茶亦禅,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学佛的人都知道,这个公案意味很深,“吃茶去”这一机锋用来接引学人(参学的人)意味深长。各人修学程度不同,感悟的就不同,收获的也不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医学上阳虚与阴虚的人,对同样一杯水的温度和感觉,感知本就不同。所以,看似“吃茶去”这三个字相同,但是作用在不同的三个人身上,起到的变化却不同。
茶讲品,而非喝;禅讲悟,而非论,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禅本佛心,并不是语言和心念所能描述和触及到的,必须靠悟。(人类发明的文字和语言,是建立了一个体系,用来描述人和宇宙、人生的关系与活动的,它无法描述出佛心——也就是每个众生的真心,也叫自性。
例如:一杯水,语言和文字描述它36度,如果我们不亲自喝到口中,是无法真切感知这个36度的水的真实意境的,亲自喝,即是求证“佛心”的过程,真切感知36度的水的意境,即是“证得”“佛心”——当然,这是笔者浅陋的理解,每人经历与习气不同,理解也就不同,只有真正去落实“吃茶去”,切实实践,最后经过时日才可得到“桶底打破”,无明尽除的真实智慧,那就是“禅”,也是每个众生本有的。
因担心“手指指月,指非月”(禅宗六祖的一个公案,月指智慧、真理,手指指语言与文字,语言文字可以指向智慧与真理,却不是智慧与真理本身,很多学人因为困于语言与文字而无法证悟真实智慧,这就是语言与文字的障碍,佛法中也叫“所知障”),就不再正面做更多的解读,“禅”需要每个人去悟,就像“茶”需要每个人去品一样。)
戒定慧三学,由戒入定,因定发慧。戒即是持戒,也就是如理如法的意思,也是孔子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之意,也就是品茶中的如理如法的泡茶动作。定即是禅定,以《金刚经》做解释,也就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之意,也是儒家的“知止而后有定”,在品茶中,是专注沏茶,不着内外的沉静。最后就会因为“定”而生发出“智慧”,这个智慧是本有的,他的作用就是,能解决宇宙人生的问题,也就是《大学》中,“虑而后能得”中的“能得”,作用就是“所得”,展开,就是圆满解决了宇宙人生中的问题。在品茶中,大概就是因聚精会神、沉静的沏茶过程,而练就的能沏出的一杯清香怡人的好茶的功夫吧,作用就是未来何时何地,无论遇到何人,都能沏出一杯符合他心意的美妙的茶来吧!这应该就是茶道中的“慧”了。(其实笔者对沏茶是个脚刚探入门限儿的门外汉~)
沏清香
一般来讲,参禅的基础在持戒,古人讲“五年学戒”,没有这个根基是不行的。禅也并非只有盘腿面壁一种,但盘腿打坐是参禅的基础,没有这个“静中的禅”的基础,就不会有“动中的禅”的升华。
古人讲
“挑水砍柴无非妙道,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又有六祖慧能在《坛经》中说道: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这些都是高级的“禅”,但高级的“禅”都需要基础,即是六祖说的“心平、行直”,到何种程度呢?——无论外界发生何事,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到这个程度,才可以达到古人所讲的标准。同样,茶道也是如此,一开始,必须经过扎实的锻炼,把基本功打牢,做到“风吹雨打任他去,我自心中一片清”的镇定、娴熟,时间久了,熟能生巧,巧能生妙,自然能驾驭任何高级的沏茶方法与境界,最终沏出一壶清香怡人的好茶。
自心中一片清
“禅茶一味”在赵州禅师一句机锋开创以来,引导了无数学人的勤学力参。逐渐的,唐宋禅寺中专门开设了“茶寮”,供僧人吃茶;在丛林管理中设有专门的职位,称为“茶头”(一些修行人因为担任“茶头”而开悟的事,也时常有的)。在一些大事中,比如新住持晋山,也有点茶、点汤仪式;流传至日本,日本禅寺也逐渐有了“茶亭”、“茶寮”等雅致清幽的建筑与环境。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品茶之风始于寺院,并因“禅茶一味”而盛行,唐宋之后,品茶之风更盛。逐渐普及到文人、士大夫、皇宫贵族,直至广泛的社会大众。这就是如今我们熟知的“禅茶一味”的发展史。
禅茶一味的内涵:正、清、和、雅
“禅茶一味”的内涵是“正、清、和、雅”。禅茶的“正”对应佛法的八正道,“清” 对应清净心,“和” 对应佛法的六和敬,“雅” 对应脱俗。
八正道是佛法中,达到最高境界“涅槃”的八种方法,分别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在禅茶中,表明沏茶与品茶的人,从内到外,从身体行为到语言,再到念头,都保持“正”。清净心在禅茶中,表明沏茶与品茶的人要内外清净,一尘不染。六和敬是僧团中保持和合的方法,在禅茶中表明,沏茶与品茶的人要和合一致——“高山流水,茶遇知音,峨峨若泰山,洋洋若江河”,这样才能感知更多“禅茶”的味道。雅即是脱俗,表明沏茶与品茶的人此时宜放下身心琐事,一心品茶,感悟茶韵,体味人生。如果有善友教导,也可以参一参赵州禅师的公案“吃茶去”,看能不能体悟自己的“心”(即是“禅”)。
高山流水,茶遇知音
禅茶一味,现在不仅是修行人与品茶人的专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由喝茶,了解并喜欢上了佛法与传统文化,喜欢上了禅茶文化与茶文化。这也是禅茶文化越来越惠及大众的表现。
愿天下人,
愿所有爱茶之人,
愿所有喜欢传统文化之人,
以及有缘读到此“陋文”之人,
通过赵州禅师的一句千年机锋,能体悟出自己的这颗灵明妙绝的“本心”,开启智慧的人生。
伴着古人的鞭策与脚步,”吃茶去!~”
走,伴着古人的鞭策与脚步,“吃茶去!”跟上噢!~
@妙生顿伟,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助有缘人吉祥如意,幸福安康。欢迎关注,相互促进、提携~ 茶文化 ”吃茶去“公案 ”禅“是佛心 茶须品,禅须悟 手指指月,指非月 聚精会神沏清香 风吹雨打任他去,我自心中一片清 禅茶一味的内涵:正、清、和、雅 高山流水,茶遇知音 伴着古人的鞭策与脚步,”吃茶去!~”
中国人自古喜欢品茶,闲暇时,约上三五好友,点上一支檀香,沏上一壶好茶,随品随话,阳光斜照,岁月静深,品出了茶中滋味,话出了宇宙人生。
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与佛教有着甚深的因缘。自西汉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始,茶就开始了它的使命,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后来佛法传入中国,吴理真落发修行,亦佛亦茶,开创了“佛茶一家”,后来被尊称为甘露禅师。这便是茶与佛结缘的开始,到后来的一位大德,因为接引后学(指导学生),而使“禅茶一味”发扬光大,深入到中国人的观念中,提到茶就想到禅的一段公案,一段学佛人与品茶人的一段佳话。他,就是后人敬仰的唐朝时期的赵州禅师。
根据《指月录》卷十记载:
师问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间否?”
云:“不曾到。”
师云:“吃茶去!”
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
云:“曾到。”
师云:“吃茶去!”
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
师云:“院主。”
院主应诺。
师云:“吃茶去!”
这就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赵州吃茶去”公案,在《景德传灯录》卷十,《五灯会元》卷四,《古尊宿语录》卷十四中都有记载。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有两个参学的和尚去拜见赵州禅师,希望可以得到指点,赵州禅师问第一个和尚:“你以前来过这里吗?”上座是尊称的意思,第一个和尚答:“没来过”,赵州禅师对他说:“吃茶去!”又问第二个和尚:“你以前来过这里吗?”第二个和尚说:“来过。”赵州禅师对他说:“吃茶去!”监院和尚不明白,问了:“和尚,第一个以前没来过,您让他吃茶去,这个就不说了,怎么第二个以前来过这里的,您也叫他吃茶去呢?”赵州禅师呼了一声:“监院和尚。”监院答应了一声,赵州禅师说了一句:“吃茶去!”
这就是流传了上千年的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也开创了“禅茶一味”在世上流传的先河,禅亦茶,茶亦禅,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学佛的人都知道,这个公案意味很深,“吃茶去”这一机锋用来接引学人(参学的人)意味深长。各人修学程度不同,感悟的就不同,收获的也不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医学上阳虚与阴虚的人,对同样一杯水的温度和感觉,感知本就不同。所以,看似“吃茶去”这三个字相同,但是作用在不同的三个人身上,起到的变化却不同。
茶讲品,而非喝;禅讲悟,而非论,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禅本佛心,并不是语言和心念所能描述和触及到的,必须靠悟。(人类发明的文字和语言,是建立了一个体系,用来描述人和宇宙、人生的关系与活动的,它无法描述出佛心——也就是每个众生的真心,也叫自性。
例如:一杯水,语言和文字描述它36度,如果我们不亲自喝到口中,是无法真切感知这个36度的水的真实意境的,亲自喝,即是求证“佛心”的过程,真切感知36度的水的意境,即是“证得”“佛心”——当然,这是笔者浅陋的理解,每人经历与习气不同,理解也就不同,只有真正去落实“吃茶去”,切实实践,最后经过时日才可得到“桶底打破”,无明尽除的真实智慧,那就是“禅”,也是每个众生本有的。
因担心“手指指月,指非月”(禅宗六祖的一个公案,月指智慧、真理,手指指语言与文字,语言文字可以指向智慧与真理,却不是智慧与真理本身,很多学人因为困于语言与文字而无法证悟真实智慧,这就是语言与文字的障碍,佛法中也叫“所知障”),就不再正面做更多的解读,“禅”需要每个人去悟,就像“茶”需要每个人去品一样。)
戒定慧三学,由戒入定,因定发慧。戒即是持戒,也就是如理如法的意思,也是孔子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之意,也就是品茶中的如理如法的泡茶动作。定即是禅定,以《金刚经》做解释,也就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之意,也是儒家的“知止而后有定”,在品茶中,是专注沏茶,不着内外的沉静。最后就会因为“定”而生发出“智慧”,这个智慧是本有的,他的作用就是,能解决宇宙人生的问题,也就是《大学》中,“虑而后能得”中的“能得”,作用就是“所得”,展开,就是圆满解决了宇宙人生中的问题。在品茶中,大概就是因聚精会神、沉静的沏茶过程,而练就的能沏出的一杯清香怡人的好茶的功夫吧,作用就是未来何时何地,无论遇到何人,都能沏出一杯符合他心意的美妙的茶来吧!这应该就是茶道中的“慧”了。(其实笔者对沏茶是个脚刚探入门限儿的门外汉~)
一般来讲,参禅的基础在持戒,古人讲“五年学戒”,没有这个根基是不行的。禅也并非只有盘腿面壁一种,但盘腿打坐是参禅的基础,没有这个“静中的禅”的基础,就不会有“动中的禅”的升华。
古人讲
“挑水砍柴无非妙道,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又有六祖慧能在《坛经》中说道: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这些都是高级的“禅”,但高级的“禅”都需要基础,即是六祖说的“心平、行直”,到何种程度呢?——无论外界发生何事,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到这个程度,才可以达到古人所讲的标准。同样,茶道也是如此,一开始,必须经过扎实的锻炼,把基本功打牢,做到“风吹雨打任他去,我自心中一片清”的镇定、娴熟,时间久了,熟能生巧,巧能生妙,自然能驾驭任何高级的沏茶方法与境界,最终沏出一壶清香怡人的好茶。
“禅茶一味”在赵州禅师一句机锋开创以来,引导了无数学人的勤学力参。逐渐的,唐宋禅寺中专门开设了“茶寮”,供僧人吃茶;在丛林管理中设有专门的职位,称为“茶头”(一些修行人因为担任“茶头”而开悟的事,也时常有的)。在一些大事中,比如新住持晋山,也有点茶、点汤仪式;流传至日本,日本禅寺也逐渐有了“茶亭”、“茶寮”等雅致清幽的建筑与环境。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品茶之风始于寺院,并因“禅茶一味”而盛行,唐宋之后,品茶之风更盛。逐渐普及到文人、士大夫、皇宫贵族,直至广泛的社会大众。这就是如今我们熟知的“禅茶一味”的发展史。
“禅茶一味”的内涵是“正、清、和、雅”。禅茶的“正”对应佛法的八正道,“清” 对应清净心,“和” 对应佛法的六和敬,“雅” 对应脱俗。
八正道是佛法中,达到最高境界“涅槃”的八种方法,分别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在禅茶中,表明沏茶与品茶的人,从内到外,从身体行为到语言,再到念头,都保持“正”。清净心在禅茶中,表明沏茶与品茶的人要内外清净,一尘不染。六和敬是僧团中保持和合的方法,在禅茶中表明,沏茶与品茶的人要和合一致——“高山流水,茶遇知音,峨峨若泰山,洋洋若江河”,这样才能感知更多“禅茶”的味道。雅即是脱俗,表明沏茶与品茶的人此时宜放下身心琐事,一心品茶,感悟茶韵,体味人生。如果有善友教导,也可以参一参赵州禅师的公案“吃茶去”,看能不能体悟自己的“心”(即是“禅”)。
禅茶一味,现在不仅是修行人与品茶人的专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由喝茶,了解并喜欢上了佛法与传统文化,喜欢上了禅茶文化与茶文化。这也是禅茶文化越来越惠及大众的表现。
愿天下人,
愿所有爱茶之人,
愿所有喜欢传统文化之人,
以及有缘读到此“陋文”之人,
通过赵州禅师的一句千年机锋,能体悟出自己的这颗灵明妙绝的“本心”,开启智慧的人生。
走,伴着古人的鞭策与脚步,“吃茶去!”跟上噢!~
@妙生顿伟,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助有缘人吉祥如意,幸福安康。欢迎关注,相互促进、提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