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考
昨日,随着地理学科的最后一门考试的结束,为期三天的北京市2020年中考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最后的三门考试究竟考查了哪些内容,体现了怎样的命题趋势? 今天,我们继续邀请北京教育考试院和北 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的专家们,对2020年中考生物、历史、地理这三科考试进行权威解析,一起来看看吧——
生
物
2020年北京市中考生物学科试题评述
荆林海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特级教师
乔文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特级教师
杭跃男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
杨 涌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高级教师
陈淑香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高级教师
专家团队
2020年北京市中考生物学科试题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体现自然观察和科学探究的情境载体,着重考查考生基于重要概念和生命观念的实际问题解决。
试卷在总结近年来命题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核心素养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合理把握试题难度,实现由中考向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平稳过渡。试题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凸显对科学精神、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等素养的提升,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目标设定和学习策略选择具有积极导向作用。
01
凸显“立德树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考查
试题结合学生实际,体现课标要求,将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在字里行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试题聚焦初中阶段的学习,体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考生的纸笔作答与现场学习将知识与价值观、知识与家国情怀进行有效关联,关注社会发展,突出北京特色,体现学科育人。例如,第5题、第8题北京特色鲜明,借助“京白梨”、“二月兰”等北京特产与常见花卉植物入手,考查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核心知识,并且传达明显的爱北京、知北京、建北京的情感。再如,第11题、12题、20题则关注不同地区灰喜鹊的筑巢行为、东北虎的繁育与保护、热带雨林生物的生存智慧,将视野由我们的家乡北京市放大到对生物圈和生物多样性的关注。
2、试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指向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渗透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体现素养立意。试题着重体现了“结构与功能”、“进化与适应”等生命观念。例如,第16题借助拟南芥根毛的研究,第17题通过血管的特征与功能的关注,考查了不同动植物的器官与其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征。
此外,试题关注对社会责任的考查。例如,第13题结合疫情背景,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防控措施与传染病的预防进行综合考查;第19题关注微塑料的来源、对消化与吸收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的方法。体现对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的需求,又对北京市垃圾分类这种现实措施的回应。
3、试题充满生活气息与实践特色,自然渗透劳动教育,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场景促进知行统一,在生活体验中形成健康的、向上的、乐观的生活态度。例如,第2题借助发面时加入的酵母菌,关注单细胞的微生物;第3题借助大部分学生都体验过的发豆芽活动,考查种子的萌发。
02
创设真实情境,促进学以致用
试题选材多样,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特点。
1、试题情境多样,有宏观有微观、有北京有我国、有生产的有生活的、有健康生活的有生态文明建设的。例如,第19题、第20题的命题情境侧重生态文明、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第13、第14题的情境则关注防控新冠肺炎等疫情,侧重珍爱生命与健康生活。
2、试题素材的加工贴近了学生的认知、贴近课标提出的考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试题选取的图片适当体现教材原型。例如,第7题肾单位结构模式图、第10题肘关节结构模式图、第12题东北虎染色体组成示意图,让学生感觉到熟悉、亲切,易入手作答。特别是第16题的题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根尖结构示意图,展示了不同个体的根毛数量。
创设的命题情境真实生动地体现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动态过程。例如,第17题借助图1(心脏局部结构与主动脉弹性作用示意图)和图2(各类血管结构特点示意图),结合图文,对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起到了很好的考查作用,也探查了学生的现场学习和知识迁移能力。
03
聚焦重要概念,凸显“能力立意”
试题重基础,强主干,突出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例如,第1题注重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核心考查;第8题通过考查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促进理解生命调节的意义;第16题的设问则综合考查了细胞的分裂、分化、开花结果、生物的性状控制等重要概念。
试题体现学科特色,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渗透科学探究能力的思路和方法。试题设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展现出学生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过程。例如,第19题以真实的科研数据,创建真实的科学探究情境,既有对实验目的、实验原则的理解,又有对结果和结果的区分,和对检测指标的选择,落脚于问题的解决。
历
史
2020年北京市中考历史学科试题评述
丁 丁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
王 绯 北京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李 鹏 北京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教研员
刘兴隆 北京市第八中学亦庄分校教师
马源驰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学校(首师大育新附属华电附中)教师
专家团队
2020年北京中考历史试题落实统编教材,体现国家意志。试题在历史的情境中考查基础知识和学科素养的积淀。试题传承红色基因,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工农武装割据、遵义会议和全国劳模表彰活动等素材激发劳动热忱、塑造奉献精神。试题紧扣时代脉搏,将 “北京城市变迁”“防疫抗疫”“治水利民”等时代话题引入试卷,展现先民智慧,强化社会责任,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
01
积淀历史知识,考查学科能力
试题全面渗透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综合地考查了初中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基本学习方法的习得程度,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状况,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1、紧扣课程标准,突出主干知识
试题聚焦主线,立足主干知识,考查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试题选取了张仲景、唐太宗、孙中山、毛泽东、瓦特等一些重要历史人物,认识他们在历史上的杰出贡献。还选取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新文化运动、第一个五年计划、十月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认识其历史作用。
2、创设问题情境,聚焦学科能力
试题通过合理创设学术情境、学习情境、生活情境和社会情境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如:第1题,以2019年北京平谷上宅遗址发现为背景,考查同一历史阶段的半坡遗址;第25题,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史实来解释历史学家的观点,使学生体验历史研究的过程。
02
立足历史视野,欣赏多元文化
1、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例如:试卷第2题展现了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体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第7题立足于中华文化圈的概念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外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取得的辉煌成就。
试题选取了中国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近代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建国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等史实,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适度关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例如:第21题解读了人文主义的重要含义;31题第2问分析了19世纪欧洲人应对疫病手段的变化及原因。再例如:32题第3问提炼“达尔文学说”观点、概括马克思对于劳动作用的认识,帮助学生实现从宏观人类社会演进的视角来解读历史问题的高站位与多维度。
03
结合情感体验,形成人文素养
修身——试卷以重要人物的榜样作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考查鉴真、郑成功、孙中山、哥伦布、麦哲伦、甘地等重要人物,引导学生从英雄人物对各领域的推动作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重视劳动实践的作用,从古今各国的劳动智慧中,汲取奋进力量,激励学生在未来的人生中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的劳动。如:32题第1问,学生通过《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著作,认识到我国古代科学著作是从人民的辛勤劳作和智慧中产生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齐家——试题注重北京地方史,形成家乡认同感。如:第9题、第34题,通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体验中感悟文化、将知识成果与历史素养转化为实际运用。第11~17题,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中,各阶层反抗外来侵略、近代化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救亡图存的历程,感悟在中国最危难的关头,一批批仁人志士挺身而出的牺牲精神;从他们的成败中吸取经验与教训,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治国、“怀”天下——试题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及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方式,构建治国理政的思维与观念。如:第31、33题,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与数据,对比中国与世界抗击疫情、治理水患的途径与道路,逐渐认同中国制度的先进性。试题力图从古今历史发展中,塑造大国责任担当、共同协作的意识。如:第17、28和33题第4问等题目,引领学生认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球抗疫等重大事件中,摒弃成见、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并逐渐将这一情感转化到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04
基于学科融合,提升历史素养
1、关注社会现实,凸显学科价值
试题着重体现学科内、学科间以及学段间的知识和能力的内在联系。如:24题考查拿破仑《民法典》具体条款所展现的价值。该题运用主干知识从法律视角呼应2020年中国进入“民法典时代”,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2、打破知识边界,体现融会贯通
学科间的综合主要是体现出试题关注学科间的联系,适当体现了历史学科与语文、地理和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之间的融通。比如第4题、15题通过历史地图考查学生的历史空间概念。
学段间的综合主要注重考查学生的九年学习积累,尤其是长期形成的历史阅读习惯和广阔视野,注重考查从各种类型的材料当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第2题、5题和31题第4问,从人文视角体现学科融合,借助甲骨文、敦煌飞天、抗疫主题海报等文字艺术材料作为情境,考查甲骨文、民族交融等学科主干知识。
地
理
2020年北京市中考地理学科试题评述
高振奋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
陈 红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研员
李文胜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
赵 鹏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刘 楠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师
专家团队
2020年北京中考地理学科命题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社会热点,全面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地理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设计大气平和,试题结构合理、难度适中,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突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首都教育改革特色、反映时代主题。
01
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凸显家国情怀
试题突出思想性,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和脱贫攻坚战,激发爱国情感,培育家国情怀。通过我国不同地域的地理景观和阿根廷异域风貌等素材,引导学生欣赏美、理解美,提升生活品味。通过《梦溪笔谈》中的一段话,渗透古人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02
知行合一,突出主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自身发展紧密结合
试题在学生研学旅行和地理实践活动中精选素材,考查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坚持知行合一,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的要求。
03
顺势而为,充分利用素材构建情境,设置问题
试题地理图像丰富、类型多样。全卷共18组地理图像,有不同尺度的区域图、平面图、统计图、等值线图、手绘图等,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工具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比较与综合,渗透地理综合与区域认知素养,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04
平稳亲和,题目呈现形式、问题设置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试题难度适中,稳中求新。结合“随父母去小区看房”“一次性口罩生产”“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高铁建设”等鲜活的现实生活、生产情境,考查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05
学考互促,充分汲取一线地理课堂智慧,示范地理教学改革方向
试题与课堂教学互为促进,一方面充分反映了一线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成果,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考出来;同时对今后的初中地理教学也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
选择题:
(一)选材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地理视角
试题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紧扣时代脉搏,选择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热点、生产生活素材作为命题情境。试题整体谋篇布局,反映全球生态及环境问题、关注国家发展、关注学生生活、关注文化视野。如:选择题第1-3题,以“小鹤随父母前往某小区看房”为情境,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也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
(二)注重基础,全面覆盖主干内容,坚持教学评一致
试题从疫情期间实际教学情况出发,突出基础性、全面性、综合性,不同层级比例适合,体现试题内容的“宽”与“活”。试题突出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过程的考查。如:选择题第32-34题,以“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为情境,通过提取图文信息、观察、归纳、总结等思维过程,完成试题的回答,此过程与学习过程一致。
(三)突出联系,关注地理时空尺度,落实地理思维过程
试题考查学生对区域的整体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养成。例如:选择题第26、27题,试题从西部地区到该区域内东南部山区不同区域尺度的转换,着重考查学生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四)学以致用,基于真实情境,发现、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
试题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力求通过简洁的文字、多元的地理图像为学生营造具有真实情境的画面,实现了地理试题人文情怀与理性思维的有机融合。例如:选择题第17-19题,以浙江省安吉县余村生态发展建设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综合题:
(一)精选素材、构建情境、凝练主题,突出地理学科独特育人价值
综合题围绕多样化的素材构建试题情境,凝练鲜明主题——璀璨文化燿京城、生态治理在前行、中欧合作谱新篇、万里友情若比邻。在疫情影响的特殊学期,试题命制将线上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引入试题,如综合题第41题中对北京文化带的“云航拍”、第42题中以“黄河的沙”为主题的“云研学”。试题凸显了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育人价值。
(二)人地为线、图像引路、层层设问,强调地理学科思想方法
试题载体与考查内容结合紧密。综合题第44题利用四幅景观图片,向考生展现了阿根廷“一山、一河、一岛、一城”的独特异域风情,拓展了考生的国际视野,引导考生从地理空间位置、游览季节的选择、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特点等方面逐步加深对阿根廷的认识。
(三)亲切平和、叙述严谨、适度开放,为学生搭建展示真实水平的平台
试题难度布局合理,设问表述简明扼要,生动鲜活,同时还体现出适度开放的特点。如综合题第41题(4)小问让学生在北京的古老文化带中“任选其一”,提出保护与开发的具体建议。
编辑:现教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