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气”农庄变“洋气”
在农学体验中感受科技与人文高度
崇州作为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来频频被人们提及,各种新兴业态发展良好,工商文旅融合发展,全域旅游大有“显山露水”之势。
拥有被称为“最具天府神韵”林盘的崇州,其境内文物古迹众多,人文韵味浓厚,道明镇竹艺村更是通过获得了多个国际建筑设计大奖的“竹里”空间,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无独有偶,凭借一己之力带动周边村落发展的,不止“竹里”,还有位于崇州隆兴镇的“凡朴农场”。
说是“农场”,它当然具备农场的一切属性:农业生产、畜牧养殖,也经营着各种农产品和畜牧产品的交易。可“凡朴”又不仅仅是个农场,它还是个玩儿创新和跨界的“乡村综合体”,开民宿、办研学、组织人们进行丰富多元的乡村美学体验……
在这所看起来“土里土气”的农场里,其实还藏着不少具有未来创想、又贴近生活的“高科技”。
走进128亩的体验式农场
挖土豆、做披萨、玩木艺
投喂
刚到凡朴生态农场,门口密密麻麻的“广告牌”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崇州伊顿幼儿园、成都树德中学、成都外国语学校……多所中小学都把凡朴农场作为学生们探索乡村的创作活动基地。毕竟,在占地百余亩的农场里,孩子们可以做的事实在太多了。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走进大门后,一张手绘地图将农场丰富的“乡创课程”展露无疑,我们按照地图上从右到左的顺序,浸入式地感受 凡 朴的“乡学之美”。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原本的牛舍被改造成古朴餐厅,木质桌椅整齐排列,墙纸由旧报纸糊成,墙上具有年代感的画作是建造时工人们手绘的。隔着一层土墙,农家特有的灶火饭菜香气阵阵,让我回想起小时候在农村掏鸡蛋、晒谷子的悠闲时光。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离开牛舍餐厅往前走,两位农人正在田里翻土搭菜架子。负责农场日常运营的刘姐说,这对农民伯伯和婆婆从凡朴刚建立时就来了,一直在农场里种菜种地、帮忙打理农场,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依然勤勤恳恳做着让自己自在又快乐的事。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再往前走,是进行农耕体验和食育课堂的地块。孩子们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亲自采摘蔬菜瓜果,然后在自助厨房和烘焙室学习做饭做菜。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科普室、染坊等空间,还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关于农学和科技的知识。其中,STEAM创客和木工体验课的老师们也在研发新的课程,纯手工打造的木质桌椅、玩具甚至小汽车赛道、激光切割的建筑模型、AR地貌沙箱,也会在不久后开课,相信一定会成为动手能力强的小朋友们最喜欢的课程。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 图源凡朴农场
无论是亲子家庭,还是根据主题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定制的研学课程,或者满足于成年人的团建活动及摄影服务,都可以让来到这里的人们通过类型多样的乡学,体验到乡村生活蕴含的自然真谛。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农场里最显眼的当然就是除了人类之外的其他“农场主”了!奶牛懒洋洋地卧在草堆旁,不时“哞”上几声,似乎想让人们陪它玩儿;站着的马儿眯着眼睛好像快要睡着;鸡群和大白鹅在田地里来回溜达,鱼塘上的鸭子们则在水面上游来游去,冷眼旁观着无法下水的陆生动物们。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在草原上,竟然还有间可以喝茶看书的书吧。没事儿看看书、喂喂小动物,这才是真正远离城市的农家生活啊~
推开农场后门,则是另外一片天地,粗旷质朴的欧美农场风,可以在这里拍照摄影,体验田园生活,这里也因西式田园摄影风成为了网红农场。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经过鱼塘,一片色彩绚丽的儿童互动装置出现在我们眼前。听说,这些充满童趣的装置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义工们在农场初期制作的。在这个孩子们的“小小游乐场”背后,则是在农场里具有特殊意义的“生命实验室”了。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观察蚯蚓与蜜蜂,探索土壤和气候,在亲手播种和料理之间,感受四季变换和生命的轮回。生命实验室带孩子们成为自然的观察者,让孩子们可以真正走进自然、学会聆听自然的声音。
在生命实验室背后,还看见了一些没被放养的动物们:火鸡、孔雀和龙猫。有着又长又红肉裙的雄火鸡看上去不是很高兴,边踱着步子边哼哼唧唧地,突然扯着嗓子叫了几声,真是把我们吓了一跳!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在凡朴农场,“以工换食”是这里的规矩。通过建造、帮助进行日常农耕事物等劳动,人们可以获得自己的生态三餐和宿舍床位,这也是凡朴工厂吸引了许多义工、志愿者的原因之一。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 国际义工在凡朴
去树上睡觉,住胶囊旅社
在竹林里品味原汁原味的“有机生活”
距离“凡朴生态农场”不远的“凡朴生活”园区,则让刚离开了农田的人们可以卸下一身的疲惫,进入到一个拥有生态餐厅、民宿、书吧、自然学校的,以生态可持续、健康环保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
这个季节的凡朴生活是最热闹和多彩的,蔷薇、雏菊、鸢尾……数十种花卉植物蓬勃生长,一座天然的凡朴花园吸引了不少嬢嬢专程过来拍照。凡朴田园摄影还提供了多套很有特色的服饰,仿佛来自不同国度的“农家少女”们在花墙前、池塘边、稻田里,用影像留下了她们美丽的身姿。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最显眼的树屋位于园区正中间,两棵笔直的大树贯穿了屋子。踩着木质楼梯,我们攀上大树,进入这座小巧精致的木头房子里一探究竟。
树屋内空间不大,只有两张床和一些基本用品,并且没有卫生间,想方便时可以下树在旁边的公共卫生间如厕。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除此之外,还有三座离地很近的木屋,它们有着各自的主题,内部的空间构造也都别具特色。“草木植染”屋里所有的床品和装饰布料,都是由安仁古镇青红染作坊使用传统的草木染染制而成,卧具上还有植物遗留在布料上的清香。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而“土布乡情”屋拥有独立卫浴,设计师专门前往贵州老村寨,深入了解传统染织布料,将布料设计了一幅“春夏秋冬、山水有情”,藏在客厅的墙上。房间有白、红、蓝三色,所有的床品都是棉麻制品,自然舒适。
“竹编香韵”屋则是一栋带阁楼和茶室的木屋,屋里充满手作的魅力,由热爱手工的义工、传统手艺人制作了鸟巢、竹编等艺术品。从茶室的木梯爬上去就是阁楼,阁楼是个小单人床,很适合带小孩子的亲子家庭居住。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木屋的木材均来自崇州和周边区县城乡间老房子拆迁后留下的旧木料,非常生态环保,也契合了农场“自然永续”的理念。
除了独立的树屋和木屋外,还有三栋供青年背包客们居住的胶囊旅馆。每一栋里有8个床位,分上下铺,一共24个床位,以二十四节气命名。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民宿旁边的生态餐厅则主打品质轻食,招牌卤肉饭、炭火烤披萨、牛油果意面都是值得一尝的美食。餐厅里提供的大部分食材,都是从自己的菜地和农场采摘而来,新鲜可口。
· 自助生态小火锅,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书吧内则设置了许多类型的绘本和书籍,在农场工作的农民以及周边农户家的孩子,时不时地会来这里静静阅读,所以书吧也成了一座小型自然学校。蚯蚓观察盒、植物名牌、花园改造、搭建鸟巢、建造昆虫屋.....来到凡朴生活的孩子们,可以在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到书本上难以领悟的知识。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在“凡朴生活”几百米开外,还有一所连接了好几栋小洋楼的“白房子”,是给对现代科技生活有要求的人群提供了另一种入住选择。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白房子拥有6个主题房,通过6种颜色进行划分(分别是墨黛陈、故宫唐、黄小野、青木王、紫嫣张、车太阳)。在这里,人们可以办沙龙、开派对、看电影,每栋都有独立卫生间和暖气,让入住的人群可以在乡野之中依然感受到现代生活的便捷。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透过凡朴农场的“原生态”
看见“乡村综合体”的商业未来
无论是项目的规划建设,还是运营和营销,凡朴农场已经自成体系,颇有规模了。那么这所集合了农耕、手艺、美食、文旅、科技、创意、生活于一体的综合体验式农场,究竟是怎么造出来的呢?
凡朴农场有两位创始人,其中一位是2013年从空军司令部上校转业、差点成为空军博士的陈浩。“差点”的原因,是陈浩在电子科大攻读的计算机博士学位实际上并没有拿到,在读博期间,他发表了2篇SCI论文,在该写毕业大论文的时候,他看到一个创业机会,感觉“时不待我”,就放弃学位创业去了。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2013年3月,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浩读到商业周刊《都市农耕实验室》一文,文中介绍的“鱼菜共生”技术吸引了他,让他放弃了博士学位,转攻农业。
“一个叫艾文的老外在上海发起了一场‘鱼菜革命’,试图解决中国人的食品安全问题。我觉得这个方向很有发展价值。中国这么大,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搞?于是我在一周内做出放弃学位的决定,在成都温江花木交易中心租了两个大棚搞起了实验,研发了两套桌面系统,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
“后来,我想用‘鱼菜共生’来搞真正的农业生产,势必要在乡村找块地做农场。于是就四处寻找,2013年秋季,碰巧在互联网上,我看到有个人在转让一块地,就是现在农场的所在地。我到现场去看了,觉得可以就租下来了,然后就开始做鱼菜共生和有机农场。”
· 鱼菜共生模式,陈浩在2017年拍摄于美国
陈浩说,刚开始办农场,做CSA*社区支持农业,主要困难即按有机的方法种菜,把有机的菜按它的价值卖出去也难。2014年秋季,凡朴开始做亲子活动,接学校、家委会的游学活动,然后逐步迭代,最终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到了2014春季,另一位创始人、原是资深媒体人的凡朴姐姐辞职,和陈浩一起做农场。
陈浩的老家是贵州,凡朴姐姐的老家是安徽,而他们毅然离开生活了十年的北京,来到成都创立凡朴。
*CSA起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瑞士和日本,起因是化学、石油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引发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有些农场也同样担忧化学、石油技术会污染自己的农场,同时想为自己的农产品寻找一个稳定的市场,于是前者和后者就展开合作,形成了经济伙伴。CSA拉近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关系,缩短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提升农业供应端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具有国际人文精神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陈浩表示来成都的原因有二,一是向往川西的高原和大自然,喜欢探索自然、徒步爬山;二是喜欢成都开放自由的文化,所以就来成都创业安家了。
陈浩认为“鱼菜共生”生态系统是“最适合城市人的耕养系统”,一方面,他认为鱼菜共生是未来“最具潜力”的都市耕养系统,另一方面,面向大众使用的鱼菜共生,在产品、技术和人文氛围上还远未成熟。
· 鱼菜共生模式,陈浩在2017年拍摄于美国
“为什么说鱼菜共生很有潜力?主要有几个方面因素:第一,鱼生活在水里,它的排泄物不会直接污染我们的环境。在遗传学上,由于鱼与人类遥远的进化关系,鱼在城市里的养殖,大概率不会引起人类传染疾病。鱼作为一种动物,它的常规重量就在1公斤左右,在城市里可以生活在鱼池或鱼缸里,不会对人的生活造成侵犯和影响,是尺度适宜且安全的对象。
第二,养鱼的水是天然浓度适宜的营养液,方便用于植物的直接施肥及补充营养;陆地动物的固体排泄物,从动物体内排出来之后,是脱离于动物的口腔和呼吸系统而存在的,营养浓度很高,如果要使用,需要堆肥腐化,或者用水稀释发酵分解,使用起来不如带有鱼粪的水方便直接。
而养鱼的水通过水循环,自动就构成了对植物的施肥,相比其他动物粪便,没有复杂的中间处理操作,便于在城市推广。”
· 因为鱼菜共生生产系统建设和运营投入太大、商业模式尚不成熟,凡朴农场将原场棚系统调整压缩,转做研发亲子体验课程。图为场地原貌。
· 场地现状
同时,陈浩也表示“鱼菜共生”目前在全球推广得其实并不好:“问题不是‘鱼菜共生’本身不好,而是要搞清楚‘鱼菜共生’当下最适应的应用场景是什么?”
目前,用“鱼菜共生”来做农业生产,风险是极大的,因为是设施农业,前期投入很大,如果在技术上和管理上做不到严格把控,极有可能血本无归。
“在整个技术和管理上的积累,全球都还处于早期摸索阶段。全世界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生产成功的案例,失败的案例倒是有一大堆,包括孙正义投资的plenty,亦有‘鱼菜共生’垂直农场的概念,也面临着各种困难。”
陈浩说,在当下,“鱼菜共生”作为一种新的园艺,是城市人身心调节的一种实践活动,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为此,我们可以开发一些小型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系统和实践,面向大众推广。“就如同我们养猫一样,更多的是出于人们的精神需求。”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凡朴融合了传统农耕、城市农耕、朴门永续、自然环保教育、食物农耕教育、科普教育、创客STEAM教育、全人成长教育等方方面面,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如果要说特殊的地方,就是人们来到了乡村,来到了农场,既感受到了自然生态、快乐玩耍的预约体验,同时还会对自然感到敬畏。这样一个农场,虽然设施环境不那么高大上,甚至有些土里土气,但这个农场有科技和人文的高度,在做各种各样的探索和创造。这些探索,和大城市是同步的,甚至有些是更接地气、更面向未来生活的。
来到这里人们会尊重乡村、尊重自然,尊重农耕,尊重在这里工作的人。因为当他们在这里体验、做事、造物,从一个消费者心态向创造者心态转变的时候,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被唤醒,教育就已经发生了。”
· 国际义工在当地和孩子们进行互动
为什么“凡朴生态农场”并没有像“凡朴生活”那样,邀请了专门的设计师进行设计*,而是自己动手建造、甚至号召国际义工进行共建?
*凡朴生活的木屋、树屋民宿及餐厅书吧,由川大景观专业毕业的年轻设计师吴大盛设计,他从建筑规划和整体景观打造上参与了项目建造和设计。
· 国际义工在凡朴
关于这个问题,陈浩表示,一开始没有太多预算,请不起太高级的设计师,也不太相信没有情怀追求、只想谋利的设计师可以设计出符合自己预期的作品。“我不盲目相信专家,这是一个略加钻研人人都有机会成为专家的时代。”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提及“永续”概念,陈浩告诉我们,除了使用当地旧房屋木材进行改造再建民宿,他们还雇用当地的劳民工、匠人开展建设、维护;培育在地的物种和植物;利用原生的竹子和构树开展自然手工;利用树叶堆肥、树枝柴火,树干木作;厨余堆肥;塑料纸壳包装制品回收,进入奥北回收系统*。
而除了生态农场、乡村民宿,以及可以进行团体户外活动的拓展基地外,凡朴在今年还会有新的“大动作”。
*创立于成都的奥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发扬“新分类、新回收、新时尚”理念,创新回收袋子、重构分类法则;通过微信与APP平台,连接居民、社区、物流体系和回收再生系统,从而降低整体的回收成本。
· 国际义工在凡朴
今年9月,凡朴与创新教育机构问渠社共建的“未学校·凡朴童场” 幼儿社区即将开园,目前正在施工改造环创,7月开启招生。
· 改建的园区场地原貌
凡朴还规划了一个叫“Fankids凡童探玩综合体”的项目,核心内容是做儿童研学营地、探索博物馆,对标美国硅谷的探索博物馆,想建一所互动性强、激发孩子们创造力的场所,把探索博物馆、创客STEAM工坊课堂、研发创造中心集成在一个体系内,不断迭代发展。
· Fankids凡童探玩综合体效果图
陈浩介绍说,这个项目有11亩的建设用地,用于建设儿童探索场馆和创客研学营地;另外配套有30亩水塘和60亩农田,用于户外自然体验和农耕体验。
探索馆和研学营地主体建筑,充分借鉴普利兹克获奖日本建筑师坂茂的理念,由陈浩自主设计造型,采用“一”和“O”两个基本数字,代表了元初的动力和无限创想空间。项目的建筑设计规划目前已报规通过,正在细化施工设计,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工,明年向孩子们开放。
· 国际义工在凡朴和孩子们交流互动
“我们希望项目建成之后,它可以成为孩子们的乐园,是孩子们进行探索和创造的大本营。”
未来,凡朴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如果有能力,我还想做智慧农业,做沉浸式AR、VR数字内容,混合现实的体验内容。想象空间是无限的,有限的是我们的认知、我们的能力,我们能够集结、号召、影响到的优秀人才的数量。”述说着关于未来的构想,陈浩依然心潮澎湃,他的思绪与话语都令人心情激荡,也让我们对未来乡村的可能性寄予了更多期待。
-
本文授权转载自:一筑一事(ID:zs_studio)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