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Spotlight》(《聚焦》)是由托马斯·麦卡锡执导的传记剧情片,由马克·鲁法洛、迈克尔·基顿、瑞秋·麦克亚当斯、列维·施瑞博尔、约翰·斯拉特里、斯坦利·图齐、布莱恩·德阿西·詹姆斯、比利·克鲁德普联合主演。影片于2015年11月6日在美国上映。该片根据《波士顿环球报》中一篇新闻改编,以美国神职人员奸污和猥亵儿童的丑闻为背景,讲述了几位记者为了找出事实真相历经艰难的过程。该片于2016年2月在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原创剧本奖。(摘自百度百科)
任何社会中都会存在势力强弱之分,如何在强权之下维护社会光明与正义,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却是每个社会公民的责任,更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聚光灯照亮的地方,在那里所有恐惧都能驱散。媒体,就要成为那一束光。那是由媒体人员组成的光。
在这两小时六分钟里,我常常陷入震撼与激动当中。案件本身就骇人听闻,激发愤怒,而焦点小组的记者们想尽办法克服一个个的困难则激起了我心里的敬意。不得不说,《波士顿环球报》就是照亮美国的一束聚光灯。从影片中可以看出,以焦点的四位记者以及新上任的总编辑马蒂·巴伦为主的《环球报》记者们,具有非常多值得学习的精神与优势。他们有着敏锐的直觉和观察力以及高度的新闻敏感。马蒂从吉欧根性侵一名儿童的事件中敏锐地发觉出这不仅只是一个神父性侵儿童的刑事案件,背后牵扯着更多深层的内幕甚至是社会体系上的巨大不安因素。向来以自主选题闻名的焦点小组便将这可能关乎到整个社会无数儿童生理心理安全的事件作为报道披露的选题。作为专栏记者他们更在意选题和报道的质量和深度,严谨认真,不急于追求数量。焦点通常会为一个选题花费数月,而定下选题后的调查采访则可能会花上一年,重大性和尖锐性是他们选题更加看重的方面。他们会为报纸的发展不断改进,马蒂刚上任时就提出,要让《环球报》更加与读者相关,关注受众生活各方面,关注社会,并且要对与受众息息相关的事件跟踪深入后续报道。在本片中最明显的是,作为新闻工作者,他们勇于挑战,不惧权威,敢于同高恶势力作斗争。教会势力强大,网络严密,已经构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体系。同教会作斗争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而《环球报》的记者们为了揭批这一体系,顶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起诉教会,这在所有人看来都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一件事。在深入调查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非常多的阻碍:采访对象不配合,受害者不愿意被报道,教会以及背后的权力体系从中阻挠,难以找到书面证据等,困难重重。而记者们并不退缩,迎难而上,想尽一切办法调查和确认事实真相,遇到不肯配合的采访对象则不厌其烦地多次尝试,不断刨根问底,并用高度的行动力立刻将想法落实,将调查当做自己的生活,即使在调查因9.11打断6周后仍然不放弃地持续跟进。这种敬业的精神值得人学习。作为记者,他们的专业素养非常强。在确定下这个选题以后他们就做了充足的准备,走访各处,查阅各种资料文献,从海量资料中发现了事件的线索与联系,并不盲目相信所有资料,而是不断确认资料来源及可靠程度,对任何其他人说的话都亲自确认(比如记者听到米奇律师说教会拿走了之前已经解封的文件后亲自去法院确认),随时都做好记录的准备,随身携带纸笔并在调查过程中将关键信息记录并梳理出来。他们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了解法律、宗教、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并有强大的归纳能力,善于发现隐藏在个别事件背后的规律。他们拥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尊重被采访者的权利,在采访前都会询问是否可以记录,并答应他们可以保密他们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告知他们有随时退出采访的权利,对受害者具有同理心,表现出关切的态度。在他们调查的过程中,工作需要保密的要求与记者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也产生过矛盾。一位记者在调查时发现一个教会诊疗所就在一片孩子很多的街区,这可能会威胁到这片地区孩子的安全,但是调查还没有完成他们不能够向外界公开这件事情,这让他陷入了纠结和自责当中,只能写一张纸条贴在冰箱上希望孩子们远离那栋房子。影片中有两句话让我很受触动,第一句是焦点记者麦克对法官说的:“不向社会公开这些资料,还有编辑责任感吗?”还有一句是马蒂在最后说的:“这就是干我们这一行的原因。”他们不仅自己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还带动了其他人的良知。正义,使命感,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不论在哪种形态的社会制度下,都应该成为记者的信条。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太多曲折,甚至内部也曾因选题角度和报道目的产生过分歧,但无论每个人的观点有多不同,最终都是想促成根本上的改变,打破政策和惯例,揭批整个体系的黑暗面,特别是那种自上而下的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调查方法,不同的性格,但所有人都是为了社会正义而努力,这不仅仅关乎曾经被侵犯的孩子,还有无数可能被侵犯的孩子,甚至是整个波士顿乃至整个美国、整个西方教会体系。社会各界的沉默与不作为,其实是在纵容一双双黑手伸向孩子,伸向看似尽然有序,实则摇摇欲坠的社会系统。
从影片中也能看出一些美国报纸以及西方新闻业的特点。首先,报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虽然《波士顿环球报》做的这个专题报道注重社会效益,但他们如此谨慎小心的行动就是担心被被其它报纸发现他们的调查然后被捷足先登。他们与其它报纸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先驱报》似乎是他们的一大竞争对手。其次,媒体机构完全是独立自主的,独立于其他社会机构之外。他们的行为完全是自发的行为,不受制于政府和其他强势力,他们行为的目的都是从自身出发的,不代表任何其他组织的态度。这与中国媒体是政党的耳目喉舌是完全不同的。媒体具有非常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功能,拥有独立于三种权利之外的“第四项权利”,可以监督三权分立体制下各项权利更好地行使,并在采访和报道中处处体现对人权和自由的尊重。从影片中可以看出,焦点栏目更在意的是报道的影响力、批判性、真实性和深入性,他们花上数月时间进行前期调查准备,并且调查涉及到很多年之前的事情,时效性反而不是放在第一位的了。由于独立于司法行政体系之外,西方的新闻报道通常可能面临着更大的采访难度,但也意味着他们拥有更广阔的报道空间和更尖锐的批判能力,能不受约束地针砭时弊。
导演也在这部影片留下的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片段。焦点栏目组办公室外的走廊都被刷成了白色,也许就象征着他们公正客观的工作态度,同事们说话风格幽默,体现出媒体人活泼、善于交际、随和又不乏个性的思想特点,以及最后的镜头,焦点栏目不断接到受害者的电话,他们赢得了公众的信任,成为了一个发声平台。当然,他们那么努力去调查揭批的事件也值得人们深思。某个猥亵儿童的牧师认为性侵小孩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并透露自己曾经被性侵过,可惜这件事情还没完全调查清楚就被打断了。灾难的出现都有原因,很多情况下是在一个人小的时候就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黑暗的种子,没能得到及时的关怀使这颗种子不断成长,最终结出恶的果实,并在其他人心里再次洒下黑色的种子。关注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可以成为一个新的报道选题。“如果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整个村庄,那么侵害一个孩子也和村庄脱不了干系。”每个人的行为都脱离不开社会这个庞大体系,这时候就需要有光源去引领和照亮社会体系。新闻工作者就要努力成为这束光。毕竟,聚光灯照亮的地方,就有希望。
文字 王荃仪
编排 王荃仪
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