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陈华
契丹族自唐至宋,雄强北方,为祸中原。然而哪怕是五代乱世之初,面对敢战善战的中原王朝,契丹人也未能讨到什么便宜。甚至,他们在邂逅了一位从小就离开亲人怀抱的唐将时,连遭两次惨败,令彼"沮气,不敢轻犯塞"。后唐朝廷不仅将其所俘敌酋戮于都门,而且择其顺者选为皇家仪仗兵——契丹直。这位居功不自傲的后唐名将就是"威振契丹"的王晏球。
他是一位在后世声名不显的名将,之所以不显,一则因为他屡易其主,虽是乱世生存所迫,但终为史家所薄;二则因为北宋之后,中国以守成为主,重文轻武,但凡宣威异域的名将多遭埋没,这种自废武功之举可谓名将之悲,进而演变成中国之悲。
他就是历仕后梁、后唐两代的名将王晏球。
彪悍的人生从被掠开始
王晏球生于公元869年(一说871年),卒于公元932年,字莹之,曾用名杜宴球、李绍虔,河南洛阳人。
和所有生于乱世的人一样,王晏球的早年也不安定。他的家乡来了一伙如狼似虎的蔡州乱军,这些吃人的蔡州军把童年王晏球掠入军中,认为这个小娃娃骨骼清奇,可以发卖赚钱,就没将其做成盘中餐,而是将其卖给了汴州的富户杜员外。
杜员外的眼光与蔡州军出奇得一致,也认为这个娃娃不一般,主动收其为子,小晏球就此改名杜晏球,受到了杜员外的悉心培养。看来,杜氏的眼光比同为汴州富户的李让(朱友让)高不少。
影视剧王晏球(疑似)
后来,朱温到了汴州,努力扫除了周边的割据势力,将中原一带重新恢复成全国的政治中心。为了打造自己的嫡系部队,同时也为了能够更好地与当地势力融为一体,他从富家子弟中遴选材勇之士,组建直接隶属于自己的厅子都。杜晏球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杜晏球不仅人长得倜傥不群,而且沉勇有谋,这让他很快受到朱温的青睐。数年后,杜晏球积功当上了厅子都指挥使,成为朱温帐下颇受器重的青年才俊,前途一片光明。
当机立断诛灭叛军
朱温的国事处理得尚可,家事却是搞得一塌糊涂。公元912年,朱温被次子朱友珪所弑。朱家兄弟开启了新一轮的宫斗残杀。
天子的家事往往又与国事密不可分。朱友珪的屁股还没坐稳,驻守怀州(今河南沁阳)的天子亲军之一龙骧军便发动了叛乱。朱友珪紧急命令已升任右千牛卫将军的杜晏球率军平叛。杜晏球虽然不愿参与帝室之争,但军令难违,迅速率军在河阳(今河南孟县)一带击败叛军,并生俘了叛军主将。此次叛乱让朱友珪对龙骧军产生了怀疑,决定派杜晏球担任第一指挥使,希望能借平叛之威震慑这支受人指使随时可能暴走的亲军。
次年2月,朱友珪便被自己的好弟弟朱友贞团灭了。梁末帝朱友贞登基后,并没有因为杜晏球的认真平叛而过分追究,只是将其迁为龙骧四军指挥使,还是希望能够借助杜晏球稳定龙骧军的军心。这让杜晏球有点儿小感激,不久,他就再次以一手漂亮的闪电平叛回报了新主。
公元916年4月19日,本该奉命前往戍守杨刘(今山东东阿)的汴州捉生都将李霸率领所部千人混入城内乘夜作乱,用绑着麻布的长木竿蘸油仰烧建国门,形势十分危急,逼得梁末帝慌忙登楼拒战。
杜晏球闻讯后,知道平叛刻不容缓,遂不等命令,径直率领自己管辖的五百龙骧骑军,进屯马球场。他从门缝处向外探视敌情,见乱兵因为从水门混入的缘故全无甲胄,于是果断率领骑军反击。龙骧军奋力血战,以一敌二,锐不可当,叛军四处溃逃。
朱友贞在城头上见龙骧骑军平乱,大呼道:"尔等可是朕的龙骧之士?"杜晏球兵少,且暗夜之间,敌情难明,就回奏:"作乱的只有李霸一部,陛下只要坚守宫城,等到黎明之后,臣定将击破贼人。"天亮后,杜晏球率军尽戮乱军。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就这样被临危不乱、果敢有为的杜晏球弹指间平定了。杜晏球因功被授为辉州(今山东单州)刺史,正式入列方面大员。
此后,杜晏球先后隶属于王彦章和段凝,参与了梁晋杨刘血战,虽颇有战功,但却无力扭转双方态势。
改换门庭大放异彩
公元923年,李存勖的大军攻入汴州。此时,杜晏球受段凝指派,率领后梁战力最强的边军驰援京城。大军到达封丘之时,梁末帝自杀的消息传来,国破君亡,杜晏球无奈,和众多后梁将校一起,解甲归降。李存勖素闻杜晏球的大名,见其来降,当即命其官复原职,加授检校司徒,并赐其姓名为李绍虔。
第二年,李绍虔被授为齐州(今山东济南)防御史兼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戍守瓦桥关(在今河北雄安),与另一位后梁降将霍彦威一起共御北方强敌契丹。应该说,李存勖对这两个命运相似的降将还是颇为器重的。
在瓦桥关期间,他着手探查和了解契丹军的虚实与战力,尽力做到知己知彼,成为后唐政权中少有的"契丹通"。
两年后,后唐内乱。李绍虔经过一番考量后,决定步霍彦威的后尘,共同站队李嗣源。随后,李绍虔接受李嗣源的邀请,从瓦桥关率骑兵南下,与李嗣源会合,然后兵发洛阳。
李嗣源变成唐明宗后,李绍虔也上书请求变回王晏球。李嗣源同样看重这位临危敢战的智将,不仅愉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而且在不久后任命王晏球为归德军节度使。至此,王晏球正式荣任一方镇帅,这为他军事生涯的华美绽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两战两胜威镇契丹
就在中原王朝忙着内战、无力北顾的时候,出自鲜卑别部的契丹族日渐坐大,变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边患。
但是,契丹政权的南征并不顺利,多次被李存勖、周德威和符存审等中原猛人狠狠修理,加之阿保机死后,权力交接导致内耗严重,因此,契丹不得不暂时收敛,由直接出兵变为寻找代理人袭扰。时任义武军节度使、盘踞在定州一带的王都,很快成为了契丹的合作伙伴。
王都本来站队李存勖,而且双方还结为儿女亲家,但是兴教门之变后,准女婿李继岌自挂东南枝,与后唐的牢固友谊瞬间化作塑料制品。李嗣源对王都弑杀养父的恶行极为痛恨,总想将他拿掉。这让王都既失望又恼火,不禁动起了歪脑筋:既然李嗣源能够造反上位,俺为什么不能?
王都担心实力不够,就决定与觊觎中原花花世界的契丹共谋大事。很快,双方不谋而合地走到了一起。
为了更好的祸祸后唐,王都派人去联络时任北面行营副招讨使、驻兵阎沟店(今河北保定)防备契丹的王晏球,希望大家共同反唐。王晏球虽是降将出身,但却深明大义,如何肯与王都这样的卖国求荣之徒同流合污。
一计不成,又施二计。一贯阴险的王都派人厚赂王晏球的部下,让其密谋杀害主将,夺取兵权,怎奈王晏球深得军心,众军不肯背主行险。
王都偷鸡不成反蚀了把米。王晏球将王都的反状上奏朝廷,李嗣源二话不说,当即命令王晏球为北面行营招讨使兼知定州事,主管征讨叛镇。
公元928年,一向奉行快手先赢平叛要诀的王晏球不待朝廷诏命,就率领刚刚放下筑城工具的部下提前进至定州城下。等到中使宣诏时,他的军队已排好了冲锋阵型。
定州
王晏球的军队来得太快了,王都还没做好造反准备,就被堵在了被窝里,真是情何以堪?很快,王晏球率领的唐军就攻克了定州北关。
这下,王都后悔得肠子都青了,不得不打出一张隐藏数年的底牌。他为自己暗中收留的李存勖养子李继陶换上黄袍(黄袍都造出来了,这不是坐实造反之罪嘛),让他坐在定州城头,然后对王晏球说:"这是先帝的儿子,已即皇帝位。你蒙受先帝厚恩,难道不想报答吗?"王晏球凛然道:"汝勾结外寇,企图祸乱天下,其罪难容,就不要再搞这些小把戏了。摆在你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率军决战,要么出城投降!"
王都知道说什么都没用了,索性心一横,干脆和王晏球死磕到底。不过,他知道王晏球打仗的本事强,生怕打不过,就派人向契丹主子求救。
老实说,当时的中原民族并不怎么看得上契丹人,好不容易有个王节帅拜倒在自己的脚下,怎么也得帮一把不是?不过,契丹内部这时候也发生了叛乱,耶律德光抱着攘外和安内并行不悖的原则,派奚族出身的猛将秃馁(托诺)率领万骑南下(一说五千骑)增援。
这下,王晏球的麻烦来了:首先,光一个固守坚城的王都就很难对付了,从河朔三镇之一的成德军分出的义武军经营定州多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如果不是王晏球来得突然,攻得猛烈,咋能轻易让人按着打了多日?
再者,王晏球不是没想到契丹兵会南下,但他认为中间还隔着幽州等大城,契丹人怎么也不可能来得那么快。哪知,防守幽州的赵德钧故意放水,让心急马快的秃馁一下子就冲乱了王晏球的平叛部署。王晏球这次有些失算了。
幸好,王晏球本来就是一位遇事不慌的统帅。敌变我变,他迅速调整了战略,命令自己的副手宣徽南院使张彦朗屯兵镇州(今河北正定),部将、赵州刺史朱建丰防守新乐,自己则率主力撤至曲阳依险固守。王晏球希望在最短时间里形成掎角之势,挡住王都和契丹大军的联手南侵。
不过,王晏球还是低估了地头蛇王都的破坏力。王都引导着契丹人抄小路夜袭新乐城。新乐本就是座小城,守卫不多,城防不固,哪里挡得住敌袭,城主朱建丰当即阵亡。
闻讯的王晏球知道镇州同样难守,急调张延朗率军向自己靠拢。
说好的铁三角竟然一下就崩了,形势瞬间变得危急万分。
后唐将士看到敌军来势汹汹,不禁面露惧色。关键时刻,王晏球召集众将道:"王都小胜志狂,骄兵必败,岂能长久?今天正是诸君报国立功之时,我同诸位同生共死,绝不独退!"然后,他冷静地排兵布阵,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等到敌军冲至唐军嘉山(今河北曲阳)大营左近时,王晏球正坐在胡床上指挥。只见他与左右亲将连矢射敌,逼得敌人前军稍却。还来不及高兴,敌人后军奄至。
面对黑压压的敌军,王晏球立于高冈之上,督励将士们一面弯弓射箭、短兵接战,一面通告全军:"有进无退,敢回首者死!"唐军闻令,感念主帅恩义,无不拼死力战。
王契联军苦战多时,仗着人多势众,渐渐占据上风,嘉山大营的唐军顿感不支,眼看凶多吉少。
此时,养精蓄锐的后唐龙武军,在符彦卿和高行周的率领下,按照王晏球事先的命令,悄悄接近了酣战中的敌军。
符、高二将都是将门之子,更是个中翘楚,眼见破敌时机已到,立刻分兵冲阵。符彦卿率龙武左军攻击敌人左翼,高行周率龙武右军攻击敌人右翼。唐军人似猛虎,马赛蛟龙,争先恐后地杀向敌人,早已疲惫不堪的敌军一下子乱了阵营。王晏球见状,下令唐军全线反击。
三路唐军大败王契联军,斩杀数千人,一路追着败军直至定州,顺势攻克西关。可怜的王都同学出门前不可一世,回来后横尸弃甲六十余里,死活不敢再次出战,岂一个"惨"字了得?
败回定州的王都将宝都押在了契丹人身上,一面奴颜婢膝地尊秃馁为"诺王",乞求契丹人拼力协守,一面继续派人向契丹朝廷求救。
耶律德光闻讯后,本打算大举兴兵,哪知道李嗣源也派了使者,一番外交辞令表达出唐军不惜举国一战的决心,这让耶律德光举棋不定。他既不想这时与后唐国战,也不想放弃王都这个跳板。
最后,还是惕隐(皇族内部事务官)涅里衮主动站出来为主分忧,自请率七千宫卫精骑驰援王都。
可惜,涅里衮逢迎皇帝的本事一流,打仗的本事却是二流的。
他本来想着偷偷地进村,打枪的不要,哪知道王晏球吃一堑长一智,对于契丹人的添油战术,早就做好了围城打援的准备。
结果迂回的契丹骑兵在唐河遇上了王晏球伏兵的暴击,当时正值雨季,暴雨如注。契丹军士的良弓宝马在雨中的战力大打折扣,面对冒雨出击的王晏球大军,这支威行大漠的宫卫精骑也失去了往日锋芒,不得不一败再败。
王晏球的大军一路追杀至满城,再败契丹军,斩俘两千余人。之后,在风萧萧的易水河畔,涅里衮所部受阻于暴涨的河水,又遭到唐军掩杀,死伤惨重。涅里衮知道救援王都已事不可为,只得率残部北逃。
不成想,以前一路畅行的幽州这次却亮起了红灯。涅里衮遭到卢龙节度使赵德钧的攻击,无心恋战的契丹残部大多被赵大帅打了落水狗,带头大哥涅里衮和数十名有身份的契丹贵族被槛送京师,其余的被赵德钧收为己用。至于落单的契丹兵散入村落,多被村民击杀。最终逃回契丹境内的,仅剩数十人。
两场硬仗打下来,王晏球给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契丹当头一棒,史家欢呼"自是契丹沮气,不敢轻犯塞"。契丹人再次南下打草谷要等到石敬瑭带路才行。
收复坚城奇功不居
契丹二路援军完败,让城里的王都彻底没了念想,只有死守城池,一条道儿走到黑。
城外的王晏球在河北多年,深知定州城防坚固,短时难以攻取,就将西关增修为招讨使行辕和定州行州,并向朝廷请求征收定、祁、易三州赋税供应军需,以做长久围城打算。
哪知,王晏球的部将朱弘昭、张虔钊等人对主帅的安排颇多微词,说他是怯敌畏战。李嗣源也不想总耗着,那样太砸钱了,于是派人促令王晏球攻城。
君命难违。王晏球只得下令急攻定州。哪知几天下来,不仅城没攻破,反而折损了三千将士。这让王晏球颇为自责,也让他坚定了围城的决心,他上奏道:"定州坚城,非一时可破,希望朝廷尽快同意自己征收三州赋税,以抚恤黎民、激励将士,相信定州一定会不攻自破的!"李嗣源考虑再三,同意了王晏球的奏请。
此后,王晏球用三州之赋供给部队,让士卒一面做好战备,一面及时休养,而且,还拿出了自己的俸禄,置办牛酒,慰劳将士。这样,王晏球的部队虽然久顿坚城之下,却始终气势如虹。
这下,王都真的没咒念了。眼看着定州城中粮尽草乏,王都几次冒死突围都未成功。一来二去,定州军民的心思也慢慢地变了。
公元929年2月3日,王都部将马让能打开了定州城门。知道自己无路可逃的王都聚集亲族和自己苦心搜集的珍贵图书自焚而死,终于应验了相士所谓"君似鲤鱼,不免刀俎"的预言。尚在城中的秃馁及其部众亦被擒获,械往京师献俘。就这样,王晏球不费一兵而攻破坚城。
李嗣源对王晏球大加褒奖,王晏球却仍是一如既往的谦逊:"臣有何功,枉费三州之赋!"李嗣源下旨升迁王晏球为天平军节度使兼侍中,正式进入五代节度使高阶使相行列。
对于契丹俘虏,沙陀人李嗣源也没客气。他下令将秃馁一伙斩于天津桥下示众,同时让涅里衮这位契丹皇族事务官和他的契丹贵友们充当后唐皇家仪仗兵——契丹直。一杀一用,大大震慑了契丹及周边反叛势力,后世史家为此赞道"中国威振契丹,由晏球始"。
王晏球在任平卢节度使期间,发现平卢军辖下州县的吏役竟然达到4500余人,远远超出当地百姓的供养能力,遂请求朝廷允许留下必要充役的2800人,其余放归乡里,一方面可以从事农作,另一方面亦可节省官府支出。这个在当时藩镇同事们眼中自翦羽翼的做法,当然受到了李嗣源的优诏褒奖。
公元932年9月4日,王晏球在任上去世。李嗣源很伤心,下诏辍朝两日,并追赠其为太尉。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