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独家专访】承上启下推动发展,曾小敏:从心而发做好粤剧

0
分享至

本期独家专访的嘉宾是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日前,由她参与演唱的抗疫公益歌曲《生命花开》和《共镇华夏关》相继推出,她在访问中表示,希望凭借这两首作品,表达团结抗疫的精神,并借此为一线医护人员鼓励打气。谈到对于粤剧的未来发展,曾小敏说:“选择从事这一行,就已经注定为之奋斗、发展,实现自己的理想。

以歌声表达责任与担当

由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演唱的作品《生命花开》日前上线。歌曲充满粤剧戏曲特色,温情细腻,表达了对所有参与抗疫战斗的一线医护人员的敬意。曾小敏表示:“我们用歌曲来表达责任与担当,希望能尽微薄之力鼓励大家。”

声屏报:推出这首抗疫公益歌曲的原因是什么?

曾小敏:作为戏曲界的代表,我很想贡献一己之力,为一线医护人员打气,并祝愿他们早日凯旋而归。于是,我们集合行内的创作力量,制作出这首《生命花开》,以温情细腻的旋律,诉说大爱之情,表达战胜疫情的信心。从统筹策划到录完歌曲,前后仅三四天,虽然进度紧凑,但我们还是同心协力一起完成这件事。

声屏报:录制歌曲时,脑里想着哪些画面让自己投入其中?

曾小敏:最近新闻都在播放医护人员的感人故事,一想到他们挺身而出的奉献精神,我常常会深受感动。所以录制时,我会很自然地真情流露,尤其当每次唱到“和平年代的沙场,突如其来的战役,盼凯旋归来时,激动泪水一样滚烫”,我总是会忍不住热泪盈眶。

声屏报:想乐迷从这首歌中获得什么样的感受?

曾小敏:希望大家齐心一致,坚定信心,相信我们团结的力量能够战胜任何困难。只要秉持这个信念,我们总会迎来阳光灿烂的花开好时节,未来将会一片美好。

由广东粤剧院发起,联合广州粤剧院、佛山粤剧院、深圳粤剧团和珠海文化馆等广东省内多个粤剧院团的骨干力量,集合曾小敏、欧凯明、李淑勤、蒋文端、黎骏声、琼霞、黄伟坤、彭庆华等粤剧名家联合演唱的作品《共镇华夏关》紧接推出。歌曲以铿锵有力、激昂大气的演唱,展示了武汉必胜、中国必胜的坚定信心,对共同守护华夏热土的每一位战士表达敬意。

曾小敏:《共镇华夏关》是一首与《生命花开》同期创作的粤曲,我们这次联合粤剧界各个群体的力量,希望表达出团结抗疫的精神。相较于《生命花开》的婉约温情,《共镇华夏关》的曲词充满力量感,同样也想借此向一线医护人员致敬。于危难之时,我们用歌曲来表达责任与担当,希望能尽微薄之力鼓励大家。

声屏报:除了通过歌声表达情感,你还想对武汉的朋友说些什么话呢?

曾小敏:我们这次众志成城,全国上下一起共抗疫情,想跟他们说,你们并不孤独。

▲曾小敏录制抗疫公益歌曲《生命花开》。

感谢师傅丁凡无私奉献

作为当今粤剧界青年领军人物,曾小敏师承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丁凡,一直醉心粤剧艺术。曾小敏初次与粤剧的结缘,是有幸观看了广东粤剧院在家乡佛山的演出,舞台上演员光彩绚丽的形象和凤冠霞帔的造型,让年幼的她为之震撼和仰慕,并逐渐对粤剧产生喜爱。13岁时,本以美术特长破格考进重点中学的曾小敏,在偶然的机会下参加了广东粤剧学校的招生,在 20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粤剧学校的一员,并在多年来习得一身好绝艺—虽是刀马旦出身,但兼工闺门旦、花旦、花衫,可谓文武兼长。

声屏报:当年考粤剧学校是从逾2000人的海选中突围而出,所以从小就不怯场吗?

曾小敏:(笑)从来没想过胆怯,可能因为年幼无惧,所以当时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声屏报:在学习粤剧期间,最辛苦是哪个阶段?

曾小敏:当然是打基础的时候,因为要忍受拉筋的痛苦,这样才能让身体逐渐练得更柔软。我跟出生于粤剧世家的小朋友不同,进入粤剧学校时像是一张白纸,所以只能比别人更加努力。我记得当时除了跟随学校的规定上课和练功,还特意在午休时抽空加练。只要平时比别人多练一点点,日子久了就会累积成收获,我就是这样一步一脚印走过来的。

凭借勤奋和努力,曾小敏学习期间成绩优异,开始在粤剧界中崭露头角。说起印象深刻的事,曾小敏表示毕业后初出茅庐,有幸与师傅丁凡合作演出,让她既难忘又感激。

声屏报:当年以“尖子生”的身份进入广东粤剧院并与丁凡搭档,会感到有压力吗?

曾小敏: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演出,因为通常刚毕业的学生是很难得与大老倌有同台演戏的机会,我也从这次经验中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之前我在学校里跟同学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很难了解彼此间的差距。毕业后进入广东粤剧院,发现院内皆是业界精英,特别在台上演出时,对比之下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声屏报:从丁凡身上学到什么?

曾小敏:师傅是一个待人诚恳,态度温和的人,平时少以语言沟通表达,多以实际行动以身作则。无论是我还是其他年轻演员,只要在排练中看到哪些需要改进的部分,他都会不吝啬地给予提点。不仅是师傅,粤剧院中的所有前辈都不会计较身份和辈分,总是无私分享经验,使我在成长路上不断蜕变,亦感受到这个行业的温暖。

▲曾小敏(右)表示,从师傅丁凡(左)身上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

踏入粤剧界以来,曾小敏获得不少荣誉,如1998年凭借主演《九尾狐仙》获得广东省第二届粤剧演艺大赛金奖,2003年获中国戏曲演唱大赛的最高奖项—红梅大奖,2006年获得广东省第四届粤剧演艺大赛金奖头名,以及凭借主演《白蛇传·情》的“白素贞”,荣获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声屏报:哪次奖项经历是你从艺以来的里程碑?

曾小敏:我在粤剧学校读书时就参加过很多比赛,进入粤剧院后也接受过不少挑战,曾有人戏称我为“获奖专业户”。其实每个奖项对我来说,都是一个阶段性的表现,可以让我在以后回顾自己在某个时期为作品付出过的努力。

▲曾小敏主演粤剧《白蛇传·情》

推广粤剧是责任

2019年,广东粤剧院聘任曾小敏为粤剧院院长,是该院61年来的首任女院长。曾小敏表示,这个岗位对她来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希望通过不同的方法,让更多人认识粤剧,感受其文化和时尚”。

曾小敏:这个岗位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是承上启下的作用。现在有很多行内前辈已经退休,同时也有年轻演员加入这个行业。我目前在专业发展方面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身上肩负着粤剧的发展,担任院长是希望能成为后辈的示范对象,这也是我思想上的一种追求。

声屏报:在推进粤剧发展上有哪些计划呢?

曾小敏:大概有三方面—出人才、出精品剧目、出效益。出人才是指培养粤剧界新人,其实这一行可能十年都不一定培养出一个好演员,好演员当中又能够担纲主演、被市场认可的更是难上加难。为了打破这个局面,我现在就要做好梯队建设,多创造演出机会,让有心入行的新演员有机会实践,这是很关键的。说到出精品剧目,我们粤剧院近期推出“周末睇大戏”栏目,大约两周一次向观众推介行业有条件有潜质的新人,并在此基础上,每个季度升级推出“名家演出周”,演出者主要以已成名的一级演员为主。出效益是指为了培养健康的消费市场。我们会从宣传方面着手,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这种观念,好的作品依然要宣传出去,让观众因为精品而买票入场。其实我们目前的票房收入是逐年递增,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声屏报:现在让你依然坚持在粤剧行业的初心是什么?

曾小敏:对我来说,推广粤剧是一种责任,自我踏入行业开始,无形中就赋予在我身上。当年我被粤剧所吸引,选择从事这一行,就已经注定为之奋斗、发展,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个过程中,我对粤剧和粤剧院产生出一种很深的感情,让我从心而发想把粤剧做好。因为粤剧将来的发展方向,跟我现在是否能做到一些实际的事情有很大的关系。这是我的初心,更多的是一种使命感。

▲2017年,曾小敏获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END

本报记者:孔祥勇

值班编辑:孙善君、赵珍玉

排版编辑:孙善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南方声屏报 incentive-icons
南方声屏报
华南第一娱乐休闲周报
7214文章数 507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