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间的“大礼议”事件意义重大,即使是放在整个明朝的政治史和文化史上也算得上一件大事。“大礼议”事件不仅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即便是到了明朝覆灭,清朝修编《明史》的时候,也同样让史官们感到震撼。为了追尊一个从没有做过皇帝的死人为皇帝,明朝整个统治集团竟为此争论了二十年之久,有人甚至还为此丧生,怎能不叫人感到困惑呢?
那么,嘉靖帝所发起的这场“大礼议”为何而争?为何嘉靖帝最后获得了胜利?他本人又从中得到了什么裨益呢?
(1)明嘉靖“大礼议”事件的起因——名正言顺
正德十六年,时年三十一岁的明武宗朱厚照,因为意外落水染病后暴亡。正德皇帝一人撒手人寰,但却给朝廷和国家出了一个大难题,谁来做下一任的皇帝呢?由于正德生平放纵,不喜欢被束缚,再加上去世的时候才三十一岁,还很年轻,连子嗣也没有留下, 而且也没有同父的兄弟,根本没有可以顺位继承皇位的人选。那么皇位该由谁来继承呢?这个封建时代的头号大问题尖锐摆在所有皇族和满朝文武的面前。
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以《皇明祖训》中的“兄终弟及”规定作为依据,提出应该迎立明武宗叔伯兄弟朱厚熜继承帝位(朱厚熜为朱厚照的堂弟)。杨廷和的提议得到了明武宗朱厚照生母张太后的准许,于是便通过明武宗的遗诏和张太后的懿旨作为凭证,公布天下,朱厚熜继承入嗣帝位,是为明世宗,年号嘉靖,当时的朱厚熜才十五岁。
但是由于朱厚熜不是以皇太子的身份而是以藩王的身份继承的皇位,这就产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礼仪问题,朱厚熜是只继承帝统呢,还是既继承帝统又继承宗统呢?是仍然作为亲生父母的儿子,还是要过继给张太后为子呢?如何追尊朱厚熜亲生父亲的封号等等问题。有人可能觉得有这个必要吗?不就做个皇帝吗?这么繁琐岂不是太小题大做了?
然而并非这么简单,别看都是一些家常小问题,可身在皇室,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正统的名分,古语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一国之君如果不想行事被人掣肘,皇权被人打压,则必然要花费大力气将这千丝万缕的关系给理清楚,不给任何人落下口实。而围绕这些问题,整个明朝朝廷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总共持续了近二十年之久。
(2)藩王朱厚熜的能力——天资聪颖、思虑深远
明世宗朱厚熜即位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少年而已,在一般人的眼里,少年多是天真烂漫、循规蹈矩,不会有自己的大主意。然而,朱厚熜却不一样,朱厚熜聪明机智有城府,且自幼就在自己的王府当中受到帝王之道和封建文化的熏染,年纪很小的时候便熟悉了各种礼仪和规范,这一切的学习经历赋予了他不同于其他藩王的独特眼光和思维。
自夏朝以来,如无特殊情况,皇位都是父子相传。而朱厚熜作为一个藩王的儿子,并没有机会成为未来的皇帝,自然也就没有必要从小接受帝王之道、圣明之君的教育,但朱厚熜却还是甚为认真的学习了为君之道。事实再次证明,成功向来都是青睐于有准备者的,当天命降临之时,他所受的教育则真正帮了他大忙。
在处理新君继位事宜时,内阁首辅杨廷和负责拟定明武宗遗诏,且由张太后颁发懿旨,《明末纪事本末》中记载了内阁首辅杨廷和在所拟遗诏中的措辞:
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
而在和《明实录》中,记载了张太后懿旨的措辞:
皇帝寝疾弥留,已迎取兴献王长子厚熜来京,嗣皇帝位,一应事务俱待嗣君至日处分。
可以看到,虽然语气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朱厚熜是“嗣皇帝位”,也便是直接即位为皇帝。可是当兴奋的朱厚熜一行人来到北京宣武门外的时候,却止步不前了,为什么?因为朱厚熜发现事情似乎没有这么简单。
他从小就接受皇家教育,深知礼仪,他敏锐地发现,按照礼部拟定的章程,自己居然要从东华门入紫禁城!这实在是太不合乎礼法了,要知道东华门是太子的专用通道,直通的文华殿也是太子的宫区。而他朱厚熜,来京都是来“嗣皇帝位”的,也就是直接作为皇帝即位的,而并非是先做太子,而后再做皇帝,这与遗诏和懿旨上的说法并不相符,一旦自己轻率行事,落了口实,以后再要回转便是难上加难。开弓箭便没有回头箭,谨慎起见,朱厚熜拒绝前进,立刻提出交涉。
杨廷和等人显然没有想到,年少的朱厚熜居然会细心观察到这么要紧的细节,但由于皇位不可长时间空置,没有时间再进行辩论了,杨廷和与张太后只能暂时妥协,朱厚熜得以从大明门进宫即位,是为明世宗,年号嘉靖。
(3)崛起的新臣——大礼议之争的生力军与受益者
整个【大礼议】事件的过程基本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争考、争帝、争皇”;第二阶段,“争庙和路”;第三阶段,“争庙谒及乐舞”。
作为藩王之子的朱厚熜,原本是没有资格继承帝位的,是杨廷和和张太后定策,方才使得朱厚熜坐上了这个皇位,但获得了什么的,终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的。嘉靖皇帝非常清楚自己如果听之任之做了这个皇帝,自己会付出什么巨大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皇权的削弱,相权的再次崛起。明朝自朱元璋废除宰相后,皇权彻底的压制了相权,如果朱厚熜因为这个【皇位继承】的名分问题而被杨廷和等人掣肘,认为是被杨廷和一众臣子【拥立】而得到皇位,势必会导致皇权的削弱,身为明朝皇帝和朱元璋的后代,定然是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出现的,因此,大礼仪之争势在必行,决不能认输。
万事开头难,第一阶段最是势单力薄的时候,毕竟杨廷和是内阁首辅,文官集团的首领,文官们自然是站在【定策国老】杨廷和的一边的,朱厚熜虽然贵为皇帝,却也只能与其僵持不下,甚至还处在弱势。但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皇权的拥护者,比如南京刑部主事桂萼和观政进士张璁,此二人的职位不高,可以说属于官僚集团的下层,但正当皇帝孤立无援之时,二人的奏疏如同雪中送炭一般给朱厚熜带去了希望。二人一致支持【继统不继宗】,也就是说明世宗朱厚熜继承明武宗的皇位,但是不继承明孝宗的宗嗣,支持朱厚熜加尊父母封号,无需过继给张太后当儿子抛却亲生父母,且二人引经据典,有理有据。
朱厚熜如获至宝,以此两份奏疏作为支点,再次开始了他的反抗,至嘉靖七年六月,以新生力量中的张璁晋升为内阁首辅,桂萼晋升为吏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告老还乡的杨廷和被称惩治为标志,嘉靖皇帝获得了大礼议第一阶段的胜利,完成了对自己父母争“考、帝、皇”的任务,同时也借此培植了自己的亲信势力,替换了许多前朝遗老。
第二阶段,“争庙和路”。在这个阶段,新生力量完成了再一次的自我清洗重组,礼部尚书夏言(热播剧《锦衣之下》中夏然的原型)迎合皇帝的心意,力排众议,因此博得皇帝的宠信,在五年之内由七品给事中到入阁拜相,完成了新一轮的权臣替换。
第三阶段,“争庙谒及乐舞”。此阶段,严嵩深得嘉靖皇帝的心意,为日后扳倒内阁首辅夏言打下了基础。
最终历时二十年,嘉靖皇帝彻底地巩固了自己的皇权,同时打压了前朝的权臣顽固,建立了自己亲信势力。这场以封建宗法观念和制度为争论焦点的【大礼议】也由此彻底结束,嘉靖皇帝终于彻底的获得了至高的皇权,再没有人敢质疑他继位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4)总结
大礼议之争,虽然于皇权而言起到了巩固、强化的作用,使嘉靖皇帝继承的皇权得以名正言顺。却也助长了谄谀之风,酿成了党争之祸,其利弊都非常的显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