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回国,在上海和济南,分别做了三场讲演。面对经济下滑,企业经营面临巨大压力的背景下,企业家们更多关注的是,日本政府在过去的经济危机中,是如何扶植中小企业过难关的?
我给他们讲了这么一个例子。
2008年,美国诱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中日两国也跟着受难。当时中国政府拿出了4万亿元人民币救市,这一举措十分有力,可惜,大部分资金最终都流入国企,甚至被用作了房地产开发,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只是仰望北京兴叹自己。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当时的日本政府是怎么做的呢?他们没有掏一分钱,而是在国会制定通过了一部中小企业保护法律,这部特殊的法律规定:所有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贷的资金,一律延长5年的归还期,政府为企业提供这一延长归还的信用担保。
这一部法律的实施结果,日本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安度了金融寒潮。5年之后来算账,无力归还最终倒闭的企业欠债总额为4200亿日元(约270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政府最终为平息金融危机所付出的代价是270亿元人民币(向银行支付的企业债权担保金额)。
听完这一个例子,大家的反应是:日本政府的这一做法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为什么大家会这样的反应呢?因为大家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还没有那么高的诚信度,一旦得知政府可以替他们担保还债,第二天就会宣布倒闭,把一屁股欠债扔给政府。
这说明,中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要比日本复杂和艰难。
那么,在经济下滑的压力之下,企业转型创新也成为必然。在支持企业创新转型的问题上,日本政府到底是怎么做的?他们是如何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的呢?
在回答这一问题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政府是干什么的?
政府的职责是要给企业创造一个很好的舒适的通畅的行商环境。你鼓励企业去搞数字化、智能化,那我买机器人的钱哪里来的?没钱。为什么没钱?因为我纳的税太高了。你能不能把税给我减一点?政府应该去做这件事情。
从2016年开始,日本企业总体的法人税已经从30%减到了23%,中小企业的法人税已经从25%减到了15%。我们中国政府2019年也实施了大幅的减税,总额达到2万亿元人民币。不过还有没有可努力的余地?我想绝对有的。因为我们的政府比日本政府富裕得多。日本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只够国家预算支出的一半,还有一半靠发行国债等手段,向金融机构和国民借钱过日子。
中国的某些企业,现在还有一种巨婴现象,规模已经做得很大,但是却始终找不到方向。政府补贴什么,企业家们去做什么!于是出现了一窝蜂现象!补贴太阳能发电,大家都去忙太阳能。补贴电动车,大家都去忙电动车。结果,有一天政府决定不补贴或者减少补贴的时候,这些企业就死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种问题,最大的原因,是中国政府对于产业发展的指导方式有改正的余地,它直接将补贴给了企业,于是企业为了能够拿到政府更多的补贴,往往是做得装模做样。也就是说,大多数拿补贴的企业是,只做量,不在乎质。结果这几年中国生产出来的新能源车(几乎都是电动车),很少有高配的。
那么,日本政府对产业的补贴,是怎么做的呢?基本上是不会把钱直接补贴给企业,而是补贴给产品的购买者。譬如,丰田汽车公司生产出来的氢能源车,政府是卖掉一辆补贴一辆。第一代氢能源车“未来”的售价是720万日元(约46万元人民币),政府补贴给买车者30%,个人只需要承担约28万元人民币即可。这就意味着,丰田汽车公司必须卖掉一辆车,才能得到政府的补贴。为了能够让这一款新车打动消费者的心,诱惑更多的人来买这一款新能源车,丰田不仅要把车的外型做得漂亮,而且车内各种配置做到了完全的高配,还融入了这几年丰田研发的各种最新的技术。
日本政府的这一做法,提高了企业的创新与要钱的门槛,迫使企业先要做好产品,而且还是卖得出去的产品,才能领到政府的补贴。这样一来,企业糊弄政府的机会就变成了“零”,只能依靠实力去争取补贴。
所以,在面对经济困难的时刻,政府与企业应该成为“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而不是只让政府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企业也必须有断臂改革的勇气与战略!
————————————————————
徐静波的这四本书,总有一本适合您。当当网、京东和各大书店有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