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二战后彻底成为美苏两个的牺牲品,因为德国被分裂为东西德两国。但在多年后东西德呈现出来的经济差距完全体现出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发展思路的差别。
东西德分裂期间,双方的差距在不断地拉开,除去战前本身存在经济差异、美苏两个的干涉和东部自身的自然条件不足外,东西德迥异的经济政策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东西德货币制度的改革
西德货币改革稳定而积极二战后的西德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生产恢复发展缓慢、产品供应不足、黑市交易猖獗,以物易物已经成为了代替马克的流通手段。
在生产积极性和外贸大受打击的情况下,西德实行了货币改革,发行了新的德国马克。西德通过“货币法”、“货币发行法”、“兑换法”“固定账户法”四个主要法令以及大量实施条令。
接着,西德取消了统制经济,放开价格,搞活市场等政策,让货币秩序恢复稳定,带来了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和生产的快速发展。这样的“橱窗效应”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信心,也为后来的经济奇迹奠定基础。
东德的货币改革粗糙且仓促东德的新货币只是盖了“重新生效”印章的旧马克,七月时发布了新印制的东马克,但这也是在匆匆的五个星期里赶制的,他们并没有像西德那样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手段来稳定货币市场,提高市民生产积极性。
并且,东德在改革政策方面跟西德有点争锋相对的意思,当地政府既不想让西马克流入东德,也不想东德的货币进入西德,甚至两德之间的银行转账系统也被取消。
但两德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是无法避免的,为此他们只能专门建立一个特殊的清算中心来处理经济贸易上的事情。
经济制度和政策沿革
西德经济制度调整战后的西德经济迅速恢复,政府吸收了欧肯的秩序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创立了德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市场经济制度,从此德国就走上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禄,即强调市场,也重视政府作用。
这样的制度是以私人企业和个人经济活动为基础,国家只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其进行干涉,以尽量满足经济权利分配上的社会公正。
1945年-1958年,西德经济政策总体而言是以减税和降低折旧推动投资和就业为主,并成功控制住了改革带来的通货膨胀。社会福利市场的经济制度以及西方经济援助,使得西德经济迅速恢复,经济奇迹也由此诞生。
东德经济制度理论在西德经济快速复苏的期间,东德的经济制度主体上还是在模仿苏联,建立中央集权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虽然后来有所改革,但总体还是没有跳出这个框架。
1960年以前,东德政府照搬苏联高度集权的中央管理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而苏联在获得了大量的战争赔偿后,依旧对东德掠夺不止,从而导致东德的经济一再低迷。
在苏联的影响下,东德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和农业,但重工业的基础投资,则是对居民消费的压缩。这就造成的严重的经济产业失衡,东德的消费品供应数量和质量更是远差于西德,人们的生活水平受到严重的影响。
到七八十年时,昂纳克提出“经济和社会政策相统一”方针,是的财富福利负担过重,而东德的经济发展并不能使用这样的方针,最后让国家的财政和债务出现崩溃。到八十年代经济危机是,在国际市场上出现了破产的危险。
对东西德经济差距总结
东德在战后走苏联形势的社会主义道理,经济上受到苏联的控制比较大,并且自身缺乏适应经济形势的经验以及不了解本国国情,虽然又在试图改革,但思路有效,未能打破主体框架。
西德投稿资本主义阵营,建立了社会福利市场及经济制度,政府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进行调整、完善和修正。灵活、开发,积极吸收各种经济思想。
于是在这样两个迥异的经济改革思路下,东西的的经济改革也走向了不同的结局,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德国统一三十年,但经济差异还是如此之大的原因。
当时的德国能够统一,还是西德一直在帮助懂得帮助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才顺利统一的,如果没有西德的强大经济体系,即便统一,也会被东德积重难返的经济问题拖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