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少年在寻母路上踽踽独行,拾荒老人在生存路上苟且度日,两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人群因一张照片有了交集,导演张义庆用充满温情的镜头记录他们帮助拾荒少年找母亲的旅程,镜头内有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夹杂着城市边缘小人物所经历的苦难与挣扎,但更有导演用光影塑造、用音乐渲染的深藏于心的温情。
影片中使用的配乐曲目并不多,重复的音乐在表达同类情绪时有了层层递进的新效果,影片主题也在渲染中得到突出和升华。少年和老人初遇时,老人在前哼着《少林》,优哉游哉地捡着瓶子,少年在后面畏首畏尾地跟着,老人的歌声时时间断而微弱,而当少年拿走老人捡来的钱包而被追赶时,诙谐欢快的《少林》再次响起,音量渐强,逐渐超过人声和音响,这组借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追逐镜头把欢快的氛围渲染的淋漓尽致。
少年向老人解释自己装残疾是因为人贩子不卖残疾孩子,并哭着恳求老人帮自己寻母,近景镜头下少年脸颊上滚落的泪珠让老人答应了帮他,温情的背景音乐首次响起,暗示二人之间的隔阂逐渐消失,让观众动容,温情音乐第二次响起是元旦前夕,二人互赠礼物的场景,老人攒了许久的钱给他和少年,买了回家的车票,少年则回赠一个陪老人吃饭的小玩具,礼轻情意重,二人的温馨氛围被音乐渲染买简陋小屋的真挚感情令所有观众动容。
细节是影视制作中微笑且经常出现的语言、动作或物件,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和表达主题有重要作用。少年“母亲”的照片是本片的重要物件,也是本片线索。照片第一次出现是在人潮涌动的街上,特写镜头下,一双破旧的鞋子在照片旁停住,紧接着,一双脏兮兮的小手捡起了它,老人在追赶着偷钱包的小偷,却频频回望捡照片的少年,这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照片再次出现是少年与老人回到被小偷毁了的家中,在老人对小偷的咒骂声中,少年缓缓蹲下,将三落在地上的照片碎片捡起,在手心一片一片地拼凑出“母亲”的模样,缓缓滑下的泪珠是少年的愤怒和无奈,寻母无望的悲凉在画面中弥漫;
照片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出版社领导的办公室里,一沓照片被领导愤怒地、毫不怜惜地摔向桌面,镜头轻微摇晃着,老人不安的情绪摇晃着,被甩在桌面上的不仅是被少年当作生命般珍爱的照片,更是社会底层人的尊严、老人对社会的美好幻想。
人物的成功塑造是被骗的亮点之一。老人作为本片的主角之一,他向观众展示了社会底层的艰苦生活,展示了因身份而遭遇的不公对待,但他更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有柔情、有底线的形象。他为救少年不惜以身涉险,为给少年凑路费不辞辛劳,为少年寻母而低声下气,他是冰冷社会中的一股暖流。
导演套用了奥德赛模式,叙述了一个冰冷社会中的归家故事,他让观众看到生存的艰难与残酷,也让观众看到了“流浪”与“归家”的抉择之难。“电影应该是让半路误闯进电影院的醉汉因为温暖而哭泣的东西”,这部电影无疑是可以让观众落泪的温情作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