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年间,由于沿海经常受到海盗与倭寇的侵扰,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实施禁海,虽然这一政令由于郑和航海曾取消,但由于倭寇猖獗,仍然再次恢复,直到清朝康熙盛世,才彻底取消了这一禁令,转而实行开海通商政策。随着这一政策的实行,一个特殊的机构——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
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设立在广州口岸的特许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货行,是半官半商性质的外贸垄断组织。1757年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宣布实行“一口通商”的政策,即禁止除广州外的沿海各关对外贸易,因此广州十三行成为了当时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中国和世界的交易往来全部汇集与此。那么,十三行究竟有何含义,又为何能得到如此之特殊的待遇?我们来从清宫档案中一探究竟。
因此可以就此确定至少在康熙二十六年以前即《广东新语》出世之前,广州十三行的名称就已存在。另外在清朝《粤海关志》中还有记载:“国朝设关之初.....令牙行主之,沿明之习,命曰十三 行。”这又进一步佐证了十三行名称是从明代沿袭下来的。但由于现在仍未发现有记载十三行的明代文献,这个观点仍然是饱受争议。
还有一种观点是认为“十三行”名称的含义也没有什么特别,只是因为洋货行的产生而随之出现的一个由习俗和给以特有命名而定的用于区别其他行口的名称,也就是仅仅是对广州专营对外贸易的洋货行的另一俗称。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
支持这个观点的代表学者彭泽益先生人文此书比《粤海关志》早九十多年,距离洋货行建立时间较近,且记载的大多为亲历亲闻,所以更加有可信度,这也是支撑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还有第四种观点认为以上的三种观点都缺乏足够说服力的证据。以第一种观点为例,在十三行商的全盛时期,其数量其实不止13家。雍正时甚至达到了四五十家,到乾隆时虽然减少了些许,但仍有26家之多。
后来,数量也一直在变化,最少时只有四家,而正好是十三家的时间反而很少。因此,认为十三行的名称与行数并无关系。至于第二种沿袭明朝的观点,证据也不够充分,因为明代商业行商只有“三十六行”,并没有“十三行”的名称。
上述几种观点支持的人都不在少数,每家都各抒己见而且能自圆其说,很难说清楚到底哪个观点更加接近事实,其真相还在等着我们不断去挖掘。
由于“十三行”的来源有多种观点,其含义也有了多种理解。
《广东新语》十五“黩货”条说:“东粤之货,出于九郡者曰广货;出于琼州者曰琼货,亦曰十三行货……”明代广东共十郡,九郡指除琼州以外各郡。琼州府共领十三个州县,各州县均设推销琼货的行栈于此。所以琼货亦称十三行货,此地也就被称为十三行。那么就此推测的结果而言,十三行的得名,是来源于琼州府的十三个州县在广州设立的十三个琼货栈,这也就是十三行的原始含义。
后来由于粤海关设立,准许洋商进口洋货,由于十三行濒临江 边,便于卸货,清政府也就在这里设立洋行,这样,十三行也就变成了清代洋行的名称。这只是对于十三行含义的一种理解。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因为清朝洋行行商数量一直在变化,并非一直十三家,但清朝是有限制行商数量为十三这种规定的,所以认为十三行名称的含义与行商数量无关,而是指规定的行商数量为13家这种制度。
【1】《广州“十三行”从何得名》林华轩
【2】杨宏烈.广州“十三行”地名文化的考究与利用[J].热带地理,2013,33(06):737-747
【3】章荣玲.从清宫档案探讨“十三行”名称的含义[J].岭南文史,2018(03):56-60 6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